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此心可以问高原——记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施纪平

钟粲    发布时间: 2011-03-24 08:39:00    来源:中国西藏网

  2010年6月26日,在我用电脑键盘敲击出以下文字的整整15年前,一架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腾空而起,其中的89个人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15年后,全国青联主办的《中华儿女》杂志(2010年第8期)推出了一个专辑,封面硕大的主标题:梦萦西藏——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进藏15周年回眸;同时,以“15”的象征意义15个人的肖像铺排于雪域高原的背景之上——他们,当然就是15年前那89人中的杰出代表。

  但,并不完全对。至少其中一人应该属于中央国家机关首批援藏干部却并不在那89人之列,因为恰巧,这人我认识,知道他的一些过往。

  一份向往  阿里的“名誉校长”

  施纪平,现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

  施纪平没有在那架飞机之上,15年前,他甚至不算是中央国家机关的干部,当时,他是在中国国际企业合作公司工作,任进出口七部的副总经理兼新疆办事处主任,倒腾号称“软黄金”的山羊绒,而且颇有建树,姑且可以算作“红顶商人”吧。其实早在1994年,施纪平就曾经在一个月内连续5次从陆路进藏,亲手建起公司驻拉萨联络处,并继任公司驻西藏办事处主任,也可以说从那时开始,施纪平就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到15年前。1995年春天,原西藏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的模范事迹在雪域高原、在神州大地广泛传颂。就在全国学习孔繁森的热潮中,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新时期加快西藏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规划,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实行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的新政策。由此,中央国家机关第一批对口援藏干部整装出发。

  就在西部地区的施纪平,当然听说了孔繁森,当然被他的事迹所感动,美丽的阿里,贫困的阿里,无不让施纪平魂牵梦萦。比第一批援藏干部还要早一个多月,施纪平从新疆喀什出发,沿着新藏公路向南、向东,翻越阿卡孜大阪、界山大阪等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终于踏上了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高原,5月24日,抵达阿里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在施纪平的提议下,经中共阿里地委、行署批准,孔繁森同志生前收养的3个藏族孤儿所在的原噶尔县小学校被命名为“孔繁森小学”,而施纪平,被任命为“孔繁森小学”的名誉校长。

  这次,施纪平将他多年积攒下来的5万多元钱全部捐赠给学校,以后,他又多次来到这里,带来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笔题写的“孔繁森小学”的花岗石校牌和个人捐赠的1500元钱,带来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无偿捐赠的孔繁森同志半身雕像,带来了全国各地捐献的大量的钱和物。此后,施纪平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采访时说:阿里之行是他此生最难忘的经历,“孔繁森小学”名誉校长是他此生最在意的职务。

  此时,施纪平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援藏干部,但他已经在做着一个援藏干部该做的事,已经担负起职责、履行着使命。

  一个选择  补编的援藏干部

  3年之后。1998年春,经过反复思考,施纪平做出了他一生中也许是最重要的决定:加入援藏干部的行列!他多次给有关部门写信,这些信件几经辗转,一度曾放在了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书记热地同志的案头。1999年6月,始终翘首以待的施纪平终于接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同意他到西藏挂职的信函,正在宁夏出差的他,甚至等不及再返回北京,直接取道甘肃、青海,直奔拉萨!于是,第一批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的名册中,就添加上了“施纪平”的名字。

  施纪平报到的单位是西藏自治区建设厅,职务是厅长助理。如果说以前所做的一切还算爱心使然,如今的施纪平就是整装上阵了。

  西藏建设厅是个恢复不久的单位,工作任务繁重,机关建设却是白手起家。施纪平充分发挥自己能吃苦、善跑腿的长处,也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自己的“中央影响”和“名人效应”,抓住一切机会四处鼓动游说,居然还就得到了广泛的回应:长城集团和有关单位无偿捐赠了25台微机、11台打印机、1台扫描仪和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工作用面包车;长春市和南京市建委对口援助资金30多万元;此外,施纪平还多次协助厅领导“跑”部,联系落实了1000万元的援藏资金。

  对了,强调一句:这个“能跑”的施纪平,却是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他的腿脚并不利索。同时,再强调一句:在第一批中央国家机关援藏干部中,施纪平也是唯一的残疾人。

  但就是凭借这双残腿,施纪平跑北京、跑全国各地,也跑基层、跑偏远的农村和牧区。在施纪平眼里,西藏固然环境艰险、生活艰辛,但更多的却是纯净的天空、纯洁的山川、纯朴的人民。他曾经深情地说:“你只有身临西藏其境,才能体会到内地的温饱富足是多么奢侈,才会撞击出沉睡在你内心深处的火花,才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我要为藏族同胞做点什么的想法。”

  施纪平这一跑,就又是5年。

  一种执著  永远走在路上

  2004年8月2日,施纪平与西藏建设厅的同事们留下最后一张合影回到北京。

  整整10年。

  整整10年的高原生活,给施纪平留下了头发脱落、心脏不适、记忆力衰退等等症状以及一天需要注射3次胰岛素的重症糖尿病,但也给他留下了对西藏的最浓厚的眷恋和最深刻的人生屐痕。施纪平为此只有骄傲,没有悔恨。

  当然,路还在延续。

  施纪平回到北京后,由中组部推荐安排到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工作,先任中国残联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后调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至今。

  其实,即使回到了北京,施纪平依然心系高原,特别是那所“孔繁森小学”。多年来,他始终牵挂着阿里的孩子,履行着他“名誉校长”的职责。他不间断地捐款捐物,努力改善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他牵线搭桥促成孔繁森小学与北京芳草地小学结成“手拉手”兄弟学校;他个人出资定期安排孔繁森小学的老师和学生到芳草地小学进修学习;他一直与在全国各地上大学的孔繁森小学的14位毕业生保持着密切联系。

  他是一位残疾人,也是一位残疾人工作者,在残联的工作岗位上他依然兢兢业业。我翻看了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网站和工作简报,经常能够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内蒙古草原,汶川地震灾区;募集善款,捐赠财物;培训干部,出国交流。

  但,在其中,我沉重地注意到了一段空白。

  我知道,那段空白后是一抹浓郁的阴影。癌。

  就在写下这些文字之前不久,我刚刚知道这个消息。经过了多次的放疗与化疗,施纪平没有倒下。在他的脸上,有一些疲惫,但更多的,是淡然。

  我无法体会他承受了怎样的痛苦,但我却能够理解他的那份淡然。曾经沧海,除却巫山,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跌宕、在领略了高原的大壮美之后,该会有足够宽阔的胸襟容纳生死契阔、有足够深邃的智慧洞彻风轻云淡吧。

  何况,施纪平现在依然坚定地走在路上。

  老施,好运!

 

(责编:阳光)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