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宁波市第十五中学英语教师徐嘉勇作为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赴西藏那曲地区比如县中学任教。7月9日,他走进西藏比如县中学的教室,正式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援藏生涯。
近日,回来休假的徐老师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援藏支教故事。
宁波派出5位援藏干部
徐嘉勇是一位出生于1973年的年轻教师,还是一位有着16年教龄的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这一次,他把自己的援藏支教感受写成了一段话:“如果有一种景象曾使我感到热泪盈眶,那就是西藏的神圣与苍凉;如果有一群人将我视为英雄,那就是期盼我的西藏的孩子们;如果有一种经历使我终生难忘,那就是援藏支教的这段无悔经历。”
今年夏天,浙江省派出第六批援藏干部共54人。在这54人中,有4人是教师。其中宁波市派出的5位援藏干部中,有一人担任比如县县委副书记,一人担任比如县县委办公室主任,一人担任比如县教体局局长,另两人分别任比如县人民医院医生和比如县中学教师。徐嘉勇就是宁波市派出的惟一的一名教师。
今年5月20日,徐嘉勇获悉宁波市选拔援藏干部的消息后,立即报了名。5月22日,他参加体检。6月22日,在上级部门决定的赴藏名单中,徐嘉勇就是其中之一。6月28日,他到杭州参加培训。6月30日从杭州飞赴成都。7月1日,从成都到拉萨,然后参加援藏干部培训。7月6日,到达比如县。7月9日,他正式到比如县中学上课。
说起自己援藏支教的初衷,徐嘉勇觉得偶然之中有必然。徐嘉勇来自重庆,老家也是西部地区。他从重庆教育学院毕业后就来宁波工作,内心里一直希望有机会能为西部的发展做一些贡献。另外,他在宁波得到了锻炼与发展,宁波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他去援藏,也是想把这份爱心传递得更远。因此,这次有这样一个机会,徐嘉勇立即动心了。
徐嘉勇觉得,自己平时一直坚持锻炼,身体很棒,肯定能克服困难。去西藏是另一种人生的磨练,是一件值得为之付出的好事情。
挑战极限 调整自我
徐嘉勇去西藏前早就知道会有强烈的高原反应,但是当自己到了西藏,切身体会到高原反应时,一时间还真是无法适应。
他刚到拉萨时,就感觉胸闷气喘,头晕脚软,有透不过气的感觉,晚上根本睡不着觉。有时,迷迷糊糊地睡过去一阵,却又恶梦连连。早晨起来,双脚酸软无力,走路如踏在棉花上。即使是完成刷牙这样的小动作,要想保持平时那样的节奏,根本不可能。中途不得不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气。
后来,到了比如县,经过几天的适应,徐嘉勇的高原反应症状终于减轻了一些。为了在学生面前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每次上课时,徐嘉勇都会提前10-20分钟到教室门外,然后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上课时会尽量放慢速度。黑板上书写,一个字一个字也会写得很慢。有时,他还会乘着同学们诵读英语的时候,自己放松调整一下。
除了高原反应需要克服外,徐嘉勇还要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要面对新奇过后的失落、生活的单调和贫乏,要面对远离亲人和朋友的折磨,要面对经常停电而蜷缩在黑夜里的孤寂。
“为什么我能一天天坚持下来,并且还要坚持一年半?我觉得,这主要就是依靠信念的力量。如果没有信念,我是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下来的。”徐嘉勇说。
教学生们说“老师好”
比如县地处那曲地区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属怒江上游流域。县城海拔3960米,总人口5万人。
比如县目前还没有高中,比如县中学是当地惟一的一所初级中学,现有教师90名,教学班级24班,学生都是藏族孩子,教师中三分之一为汉族,其余为藏族教师。学校实行每周六天的坐班制,并且“五一”和“十一”假期也不放假。学生全部住校,要上早自习和晚自习。
徐嘉勇任教初一年级的英语课。第一次与学生见面,他就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同学们向他问候时,用普通话说“老师,再见”,显然,孩子们知道那是一句问候语,但不知道在什么场合才可用。于是,徐嘉勇耐心地向同学们解释,指导他们正确学习使用汉语问候语,告诉他们,教师来上课时,应该说“老师好”,下课了,教师回去时,应该说“老师再见”。
原来,比如县的学生在小学里学的都是藏语,汉语水平很差,更不用说英语了。因此,徐嘉勇教英语时,仅仅26个英文字母,他就教了两个星期。此后,在徐嘉勇的精心教育下,同学们的英语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一次全校组织的月考中,他任教的班级里有5个同学得到满分,获85分以上优秀成绩的有12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徐嘉勇与西藏的学生结下了很深的感情。课余时间,他会跟学生们交流,努力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学生有了思想负担,他找他们促膝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内心的症结。因学生大多住校,闲暇时徐嘉勇也去学生的寝室转转,给他们买一些学习用品等。有时,学生病了,他还会送去一声声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