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雪域好“门巴”——天津援藏干部王西墨

   发布时间: 2010-11-30 16:53:00    来源:天津日报

  “一个医生最大的回报就是病人的信任与康复。三年援藏,我们付出了一个医生的仁心仁术,也换回了藏族同胞们深深的信赖,看到一朵朵生命之花在雪域高原重新绽放,我无怨无悔。”

  藏语“门巴”意为医生。在昌都地区,提起王西墨这个名字,藏民们都非常熟悉,在他们心中,王西墨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好“门巴”。

  作为本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王西墨援藏期间担任昌都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三年援藏期间,他将自己的知识、心血和汗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昌都人民,为昌都培养了一大批医疗专业技术骨干,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近日,回津不久的王西墨接到了藏族青年罗丁打来的电话。电话中,罗丁说正在内地打工,准备来天津看望让自己重生的好“门巴”。

  王西墨对罗丁这个藏族小伙印象深刻。一天深夜,王西墨因为高原反应正在宿舍里输液,值班医生打电话说急诊送来了一位病人,家属哭着让天津“门巴”救他。王西墨立即拔掉输液管赶到医院,只见急诊室门口停着一辆破旧的推车,车上躺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年轻人,肚子上插着的三根管子和三条长长的刀疤分外显眼。罗丁半年前做了结肠癌手术,在腹部造口排便。手术后出现肠瘘,再次手术,再次出现肠瘘。肚子上3个肠瘘和瘘口不停地往外流肠液和大便,把周围的皮肤都腐蚀了,疼得每天要打大量杜冷丁,辗转附近城市的几个医院,医生们都无能为力。王西墨迅速安排他入院治疗,查阅了大量的医学资料,并与国内外多位普外科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最终罗丁的手术非常成功,经过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罗丁奇迹般康复了。

  罗丁只是王西墨救治的许许多多危重藏族同胞中的一个代表。三年援藏,他与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是谱写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一提到援藏,王西墨就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初到昌都,强烈的高原反应、巨大的生活环境差异、落后的工作条件、语言障碍等困难,让王西墨一时无从适应。多少个无眠之夜,他和其他援藏干部聚在一起交流体会,寻找工作的突破口。

  经过深入调研,他带领大家找准了医院亟需解决的有关问题,指导检验科开展了微生物实验室检查,改变了原来细菌培养几乎为零的状况。各临床科室也完成了昌都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规诊疗。

  针对医院药品时有短缺、药品报残率高等情况,王西墨制定了昌都地区人民医院西药基本用药目录以及中成药基本用药目录,并修改了新药申请流程,制定了降低药品报残率的解决方案。此外,他还建立了动物实验室,开展了腹腔镜基本技术培训的动物实验。

  在王西墨的积极协调下,市卫生局向昌都地区人民医院援助了C型臂X光机,市人民医院先后援助电刀、血流变仪、网络服务器等多台设备、设施,以及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初步解决了当地医疗设备严重短缺的问题,使一些大中型手术得以及时开展,挽救了大量危重病人的生命,并大大降低了当地百姓的诊疗成本。

  经过三年的共同努力,王西墨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了近百项新技术,填补了当地医疗技术空白。特别是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微创肿瘤切除手术、断指断肢再植等高端手术,让当地百姓享受到与国际同步的诊疗技术。

  昌都人民医院虽然是当地最权威的医疗机构,但能够做手术的医生却寥寥无几,医疗技术水平可想而知。“如何迅速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王西墨在任期间最想解决问题。

  由于饮食习惯和环境因素,当地胆囊疾病的发病率相当高,王西墨每天最多时仅胆囊切除手术就要做20多台。为了让当地年轻医生尽快掌握胆囊切除技术,他每天早晨提前1个半小时到医院,给全科医生教授生理解剖知识,并带领骨干医生上手术,边做边讲。由于没有实验条件,他就将自己的宿舍当做实验室,每晚8点,医生们准时来到这里,手把手地教他们腹腔镜器械操作练习。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编辑制作了昌都地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视频教材。

  在王西墨的带动下,所有援藏医生都注意搞好“传帮带”。一年半后,昌都人民医院普外科已经能够实施数十种常见疾病的手术治疗。“医院洋溢着从没有过的学术氛围。”昌都人民医院扎西院长如此评价。

  王西墨常说,“一个医生最大的回报就是病人的信任与康复。三年援藏,我们付出了一个医生的仁心仁术,也换回了藏族同胞们深深的信赖,看到一朵朵生命之花在雪域高原重新绽放,我无怨无悔。”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