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尤习贵:千里之外的汉族“亲戚”

周明江    发布时间: 2009-12-25 09:31:00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2009年10月3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

  10月2日一大早,家住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的加律起床后就忙个不停,她把房子扫了又扫,家具擦了又擦,打好的酥油茶装进暖瓶里。之后,她又在院里洒上水……

  看看自己收拾好的房子,加律感到很满意。她没有闲下来,不时走到家门口向外张望。

  看着妈妈急迫的样子,女儿普布卓玛忍不住笑了:“妈妈不要急,我已打过电话,‘干爹’他们快到了。”

  普布卓玛说的“干爹”,就是湖北省第二批援藏干部领队、山南地委原副书记尤习贵。

  午后,尤习贵一行到了。一进门,尤习贵放下月饼,想到加律一家生活仍然不算宽裕,他特地准备了一个3000元的大红包。“明天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我特地来和你们一起过个节。”

  “书记……”

  加律上前拉着尤习贵的手,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些年不见,你和家人都好吗?”

  “好,一切都好,你们呢?”

  ……

  千里之外的汉族“亲戚”

  秋日的阳光暖暖的,微风吹动着将黄未黄的树叶。喝着酥油茶,“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其乐融融。

  “亲人”相见,总有说不完的话。

  加律:“钱就不用拿了,女儿已工作,日子越来越好了。”

  尤习贵:“拿着,一点心意”。

  加律:“这些年,多亏你们这些好心人,要不,普布卓玛不会有今天……”

  泪水又一次涌了出来。

  “普布卓玛有出息,将来你们也有指望了。”

  一边说着家常话,尤习贵一边参观加律的房子。“和以前不一样了,新盖的?”

  “是,这两年自治区实施了安居工程,我家的新房,就是在政府的资助下盖的。”

  ……

  尤习贵和加律一家结缘,还得从1998年说起。

  当时,尤习贵作为湖北省对口援助山南地区的领队,出任山南地委副书记。他到山南不久,就深入学校调研,当他了解到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上学出现困难时,动员湖北省省直机关的15名援藏干部,每人认领一个孩子,负担他们的上学费用。

  加律一家是泽当镇出了名的贫困户——加律是个残疾人,丈夫边巴一直有病,一家人的主要收入靠种田,连房子都修不起,一家人住在居委会的公房里,房子又小又暗。

  普布卓玛当时在山南地区第三小学上学。因为家庭太贫困,小姑娘有些自卑,平时沉默寡言。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一想到继续读书要花不少钱,她总是高兴不起来。

  面对这样的现状,尤习贵的心情很沉重:“这孩子我认下了!读到哪儿我供到哪儿!”尤习贵说。

  从此,一句承诺,十年的责任!

  小普布卓玛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位“大官”、以前从未见过的陌生人会伸出援助之手。但她从尤习贵坚定的语气、关爱的眼神里,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力量。

  背着书记买来的新书包,摆弄着书包里的学习用品,看到爹妈不再为自己上学发愁,小普布卓玛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学习更加努力。

  1998年,普布卓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北省沙市第六中学。

  从此,加律家有了一位千里之外的汉族“亲戚”。

  感人的“父女”亲情

  随着感情的日增,普布卓玛不再叫尤习贵“书记”,而是“干爹”。

  普布卓玛的父亲边巴是一个极为内向的人,一年到头,听不到他说几句话。每当喝了一点酒,看到尤习贵走出自己的家门,他总是重复一句话:“一个好人呀!”

  记得2000年8月17日,我曾随尤习贵一起到加律的家。普布卓玛已到沙市上学,加律的小女儿拉着尤习贵的手又蹦又跳。尤习贵进门后,看了看粮袋子,询问粮食够不够吃。有什么困难。加律从屋子里拿出了两张缴费通知书,一张是沙市六中要普布卓玛交服装等费用,共990元,一张是学校组织学生到北京过夏令营,要交500元费用。尤习贵说,服装等费用我已交了,夏令营的事孩子没对我说,到首都去长长见识,这是好事,我马上办。

  临走时,他不忘给加律留了些钱,让她买些日用品。

  尤习贵援藏之前,从未到过西藏。在内地工作生活,他最爱听西藏的歌曲,像《逛新城》、《北京的金山上》、《向往神鹰》等,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哼唱。他说,听西藏的歌曲,用心灵感受着那个地方,总觉得自己与西藏有说不清的缘分。1998年5月,当湖北省委决定他当第二批援藏干部的领队时,他感到非常高兴。

  来到西藏后,尤习贵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这里民风纯朴,人们热情好客,让尤习贵感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到藏族朋友家过藏历新年,和他们谈谈心,在西藏的日子,他总认为是人生中一段幸福的时光。

  他给自己取了个藏族名字,叫“楚南平措”。他这样解释:楚,指荆楚大地;南,指山南。而藏语中“平措”有“繁荣”的意思,表达了自己对西藏的祝愿。

  普布卓玛父母:到武汉走走“亲戚”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00年,普布卓玛没有回家,这一年的藏历新年,是她离家后在内地过的第一个藏历新年。沙市六中给所有的藏族小孩都作了安排,普布卓玛和同班的几个小伙伴商量着,准备聚在一起热闹一番。

  “普布卓玛,有人找你。”

  走出宿舍,普布卓玛异常惊喜——尤习贵夫妇笑容满面地站在她的面前。

  “带上你的小伙伴,干爹、干妈请客。”

  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里,普布卓玛在沙市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藏历年。

  2001年春节,尤习贵夫妇又专程把普布卓玛接到武汉“团年”。在尤习贵的家里,所有的人都喜欢尤习贵的这个藏族“女儿”,拿着长辈们发的“压岁钱”,开开心心地在武汉玩了几天,普布卓玛感到非常幸福。那一年在武汉和尤习贵家拍的“全家福”照片,至今还挂在加律家的客厅里。

  “其他的孩子只过藏历新年,而我春节、藏历新年都过,感觉特别好!”

  在学校,普布卓玛是一个好学懂事的孩子。每次期中、期末考试过后,她都要把成绩单寄给尤习贵。看到“女儿”的成绩一直不错,尤习贵感到很高兴。

  一晃6年过去了。2005年,普布卓玛中学毕业,考入四川大学。她在给尤习贵的信中这样写道: 进入大学,所有的这一切都感谢您,如果没有您,我现在不可能坐在大学的教室里读书……我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让您失望!

  看到来信,尤习贵特别高兴。他在回信中谆谆告诫普布卓玛,要珍惜在大学里的时光,不但要读好书,更要做好人。至于上学的费用,不用担心。

  2009年,普布卓玛从四川大学毕业后顺利地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如今,她已在山南地区洛扎县洛扎镇工作。

  “我不要你报答我什么,但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你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尤习贵的话老响在耳边。上班后,普布卓玛一下子领到了两个月的工资,大约7000元。她拿出4000元给父母。加律和边巴感受到了女儿的一片孝心,觉得以后的日子将会更加美好了。

  “在我成长的经历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间真情。这种真情,也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美好情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我的干爹和许多帮助过我的人,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我现在已经长大,我也会像他们一样,用爱心、用责任心、用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几天前,普布卓玛见到记者时,动情地说了这样的话。

  普布卓玛还告诉我,现在西藏通火车了,出行很方便,她父母有一个愿望:将来到武汉走走“亲戚”。

 

(责编:晶晶)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