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来一趟也不容易,既然来了就要把工作做到最好,不要白来这一趟……——袁毓杰
新闻人物:袁毓杰,在西藏,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袁工”——袁工程师。一件土黄色的夹克,一条墨绿色休闲裤,一双布满灰尘的皮鞋,钻地垄,爬高墙,拿着皮尺上下测量……一提到袁毓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刚来到西藏进行技术援助时的情景。但不熟悉袁毓杰的人,恐怕很难想到,在这样一个朴实谦和的外表之下,他竟身兼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三大工程办”副主任及“十一五重点办”技术组组长等数职,他为西藏的建设担负着超出常人几倍的工作量,其压力可想而知。
文物保护
他奔赴一线身体力行
讲述人:梅珠(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他生活节俭,穿着朴素,看起来根本不像个领导,但一工作起来,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他经常告诉我们,文物保护的工作容不得丝毫大意。为了“不大意”,他每次下乡总是亲自测量,对所有测量的数据都要细心核对。每次下乡他都说,既然来了,就要把工作做到最好,不要白来这一趟。
最让我们惊讶的是,他的记忆力好得惊人,他们每次出去测量都会有一大堆数据,有时过了好几天,一旦说起某个数据,正当别人要去翻看笔记时,袁工却能脱口而出。他还常告诉我们的工作人员,除了硬性的测绘数据外,还要多研究文物的历史。外表“粗糙”的袁工在对待文物古建时,却怀着一颗柔软而细腻的心。
以前的援藏干部们说,晚上是最难熬的,想家想得人撕心裂肺,但我们袁工没有这种感觉,他太忙了。因为他的兢兢业业,自治区文物战线上的同志都亲切地称他为“当代活着的孔繁森”。
关爱同胞
他倾心尽力让人感动
讲述人:德吉央啦(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古建测绘员)
有一次,我们完成了一个测绘项目,正从乡下返回拉萨,突然,一个人跑到车子前面挡住去路,我们都很茫然,等停车之后才知道,当地百姓舍不得袁工离开,非要给他敬上几大碗青稞酒才肯“放行”。乡亲们一杯接一杯地向袁工敬酒,尽管袁工当时有肠胃病,但为了尊重乡亲们,他仍旧痛快地和大家畅饮起来。
为什么乡亲们会这么信任、尊敬袁工?那还要从袁工对他们的恩情说起。记得在康马县朗巴村测绘时,那个村很穷,袁工得知有一户人家的儿子考上大学没钱上学,他就主动将身上的钱都捐了出去……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袁工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对藏族同胞的关爱和帮助让人感动。
培养学生
他悉心教导毫无保留
讲述人:央金(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助理工程师)
我2006年从西藏大学毕业,一出校门就来到自治区文化保护研究所工作,在袁工的培养下,我已经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毛丫头变成一个可以独立测量、勘探、评估、设计的准工程师了。现在,袁工重点培养的是包括我在内的三个藏族学生,他总说:“只有解决了人才的问题才能解决文物保护的问题。”对我们三人,他爱护有加,除了毫无保留地教授专业知识外,还在生活上处处关心。也不知道他是爱吃藏餐还是为我们考虑,每次下乡,他都会提议去吃藏餐,糌粑粥、馍馍……很多汉族同胞吃不惯的东西,在我们面前,他总吃得津津有味。
古建筑保护是一件苦差事,很多古建筑又脏又旧,人走上去都有塌陷的危险,面对这样的困难,他总是冲在我们前面。今年4月份,袁工带我们到朗东庄园测绘,当时需要钻到一个地垄里去,地垄很窄很黑,即使大白天也需打手电筒,袁工第一个钻下去,发现里面很脏,虫子满地,蝇蛾乱飞,更让人胆战心惊的是里面还有很多白骨,他不但没有退却,反而向我们吼了一句“你们别下来,我测”,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测绘工作中去了。
还有一年袁工就要结束援藏生涯回北京去了,他总在吃饭时对我们说,他特别想在西藏多呆几年,再多呆几年的话,我们就学得差不多了……但是,我们都知道在袁工的老家,他的父母都七八十岁了,他没有别的选择……
(责编: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