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交通第八支队支队长邢秀银,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高原边疆扎根8年,用一腔热血,带领官兵把一条“雪域天路”变成了人间通途。2008年,八支队被树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先后涌现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张科、张毓育等一大批先进个人。
情系“天路”
新藏公路西藏段地处藏北高原,全长1375公里,平均海拔4600多米。2002年4月18日,武警交通八支队接养这一路段时,全线除了132公里的三级公路外,其余路段均属等外级公路,基本处于常年失养、断通状态,年通车时间不足7个月,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沿线驻军补给。
面对这样的情况,邢秀银带领工作组开始进行地形勘测、土质检测、线路变更。渴了,喝矿泉水;饿了,啃一口干馒头;困了,在路边小睡一会儿。3个月下来,邢秀银瘦了10多斤。
对全线路况进行了实地勘测后,邢秀银建起了新藏公路养护保通数据管理系统,拟定了各种抢险保通预案,提出了“清杂物、平路面、整线型”的日常养护方法,摸索出了“入冬前开挖盲沟导流,冬季巡查疏导排水”的防治措施,为全面养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规划出成果。经过邢秀银和八支队官兵近8年的努力,新藏公路的通勤状况每年都有新变化:2002年,全线卡脖子路段得到彻底整治;2003年,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全年通车;2006年,全线道路里程碑全部建成,初步形成应急救援体系;2009年,开始部分黑色化后的高原油路养护……截至目前,八支队养护路段已建成沥青路面近500公里,标规路近300公里,砂石路面最高时速可达90-100公里。
“这条路再不是从前冬天积雪、夏日翻浆的千里‘搓板路’了。”长年在青藏线跑运输的维吾尔族司机阿不都热·合曼感慨地说。
身先士卒
2008年1月,被过往司机称为“鬼门关”的新疆、西藏分水岭界山达坂路段突降大雪,积雪厚度达到2米以上,导致道路阻断、车辆受困,严重影响了藏北军民的生产生活。
当时正患感冒的邢秀银,亲自组织人员和机械设备冲上了海拔6000多米的抢险第一线。他强忍着身体不适,指挥部队将受困群众一一解救出来,组织医务人员将重病号送往多玛、狮泉河抢救,确保受困车辆及时脱离险境。
这次抢险,邢秀银连续22天奋战在一线,边打点滴边组织指挥部队行动,转战所属临时抢险分队8个驻点,带领官兵开辟通道1000多公里,营救群众800余人、被困车辆150余台。群众得救了,邢秀银却病倒了,在卫生队住了整整1周才缓过劲来。
8年来,邢秀银平均每年有200多天在基层蹲点,与战士一起住帐篷、吃大锅饭、上工地劳动。由于恶劣环境影响,患有高血压、心肺增大等多种疾病的他,仍拖着病体不停地奔波在沿线1375公里的养护战线上,仅亲身经历抢险救灾就达100余次,每一次都身先士卒,冲锋在一线……
“正是因为有了老邢这样的主官,才锤炼出了八支队这样一支被新疆、西藏群众誉为‘天路铁军’的高原公路养护劲旅。”支队政委张智双说。
爱兵如子
2009年5月,阿里突降大雪,正在界山达坂执行任务的二中队帐篷被风刮倒、帐篷绳也断了。当时出差到日土县的邢秀银听说后,立即和司机杨立恒买来绳子,冒雪直奔界山。杨立恒让他在日土休息,自己一个人去送。
“不行!”邢秀银坚定地说,“同志们被困在风雪中,我不放心!”
八支队驻守的高原地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作为主官,邢秀银一方面要带领官兵们完成艰巨的养护任务,另一方面,他也时刻把改善官兵工作生活条件当作大事放在心头。
2002年,刚刚进驻新藏线各养护点时,官兵饿啃隔夜粮、渴饮冰河水、奋战荒漠戈壁,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邢秀银多方奔走,积极筹措资金,截至目前,支队已建成了集工作、生活、娱乐、医疗一体化的现代化营区19处;为支队卫生队配齐了大型制氧站、高压氧舱、X光机、心电图仪;为基层中队购置取暖帐篷40余顶、净化水车四台、太阳能发电装置20多套,使官兵在家工作有处所、学习娱乐有条件、看病就医有保障,野外施工作业条件也极大改善。
对邢秀银来说,官兵们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但对自己的家庭,他却有太多的内疚。
“结婚21年,我俩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5年。”邢秀银的妻子时艳君说。
21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邢秀银,连儿子出生都没赶到妻子身旁。带领支队上高原后,他更是从来没有休过全假,每年春节都和官兵奋战在养护保通一线。
(责编: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