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病床上,施建华想到了死。
那是2004年那曲短暂的夏天。而所谓那曲之夏,苍茫的穹隆间,仍会有雪花飘落。
没有人敢把真实的病情告诉他,因为谁都知道,肺水肿、脑水肿是高原上的“第一杀手”。但施建华的心里却清清楚楚。还是在做进藏准备的时候,这位精明的杭州人,就已经把有关高原的防病应急等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作为第四批援藏干部,在那曲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这个岗位上还不到一个月,他就要和“第一杀手”正面交锋了。
那曲平均海拔4600多米,有的地区在6000米以上。初到这里的人,喘不上气,睡不着觉。常驻这里的外来人大多出现头发脱落,胸闷气短,反应迟缓,记忆力衰退的症状……记录显示,那曲夏天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5%,而冬天还不到40%。
那曲质监局说起来更是让人寒心。全局十几口人,借用地区行署综合楼的四间办公室,总面积不到80平方米,职工住房全部是租赁民宅或其他单位的仓库,年业务收入等于零,全局没有一件像样的技术设备,全部家当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四十万元。
在那曲局,不要说开展工作,连生存都是个问题。办公室没有暖气设备,冬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人穿着两层棉衣还冻得打哆嗦,根本伸不出手来办公。上厕所也成了难题,办公楼里没厕所,要从四层下到一层然后再走出几百米之外。这段在平常人看来并不算太远的距离,却被视为畏途。室外风沙打得人站不住脚,出去一趟,鼻子、耳朵、脖子里全是沙粒。最恐怖的是重新上楼,一步一喘,肺像要炸开……这就是那曲的现实。来藏之前,施建华自认为作足了吃苦的思想准备,但如此严酷的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却超出了他的想象。
如果当初不是被错分到那曲质监局而是去了别的单位,情况会不会好一点儿?躺在病床上的人难免会胡思乱想。但他又怎能拒绝留下来呢?
“施局长,您是来我们局的第一位援藏干部,我们都盼着您把我们带出来呢,您别走,一定要留下啊!”局里的藏族女干部旺珍眼泪汪汪地说。
而原副局长吉祥佐,则把他拉到政府划拨的建设用地前,指着连围墙都没有的光秃秃的地面说:“老施,咱们局一个大子儿都没有,我又没啥子经验,无论是开展工作还是搞建设,可都指望着你呢。兄弟我算是求你了,咱们把围墙先建起来,保住这块好不容易到手的地皮吧。”
吉祥佐是“老西藏”,从部队转业到公安局后,又调到质监系统工作。他清楚地记得,手里只有两个砝码的检验人员,在下到粮油单位检查时,是如何被屈辱地轰了出来。那曲质监没人才、没设备、没技术手段,甚至连个窝儿都没有,尽管他带着员工苦巴巴地干,但要真正全面开展工作,难啊。
施建华最终留了下来。但连续的调研走访,加重了高原反应,他倒在了病床上,面临着随时都可能到来的死亡。
在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日子里,是日夜守候在他身边的人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驱散了他内心恐惧的阴霾,给了他生的勇气和把那曲质监搞上去的信心。吉祥佐每天都到他床头探望,喂水送饭,还派了旺珍、尼娜等同志24小时看护他。
十几天的救治,他终于脱离了危险。“在死亡的边缘,我真正悟透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施建华后来回忆说:“我的第二次生命,是那曲质监的同志们给的,是藏汉同胞们给的,难道我不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吗?”
像“武训”那样执著
中国近代史上有个著名的人物武训,他为办“义学”四处奔波,受尽屈辱,但矢志不悔,其精神至今为人所传诵。
在西藏质监系统,人们把一干三年的施建华比做“武训”,说他是“质量技术监督的传道士”,说那曲质监每一块建设的砖瓦上,都铭刻着他的执著。
从病床上爬起来的施建华,开始加倍努力工作。他知道,三年的援藏时间,如果要“熬”,那是相当漫长,但如果要“干”,而且要干成点事,还真需要拿出只争朝夕的劲头。“做西藏人,说西藏话,办西藏事。”这是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党委对援藏干部提出的要求,也是施建华工作的途径和归宿。
他用三个月的时间搞调研,走访有关部门,下到边远乡镇,了解沟通各方面的情况。三个月下来,不仅产生了那曲质监史上第一个三年发展规划,为那曲质量技术监督,也为他自己设定了三年的工作进度表,更要紧的是,他学会了怎样说“西藏话”,怎样从西藏质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怎样用有利于西藏的方式去处理工作。
理念和思想方式变了,连外貌也开始变了。江南人的白皮肤,经受了羌塘草原烈日狂沙的洗礼,呈现出古铜色的粗砺,脸上皱纹深入,勾勒出刀刻一般的痕迹,两鬓也染成了唐古拉雪山似的冰霜。这是高原的摧迫?还是高原的礼赠?你真说不清。
施建华却为此自豪。“我像个‘老西藏’了。我的人生中,经历了两个天堂,一个是江南水乡,一个是雪域高原,我是幸运的!”他把从两个天堂汲取的精华,熔铸在一起——精打细算与豪放宽达,这不仅成了他新的性格特质,而且成了他新的工作作风。
那曲的质监工作是一张白纸。怎么开展机关建设和业务工作,是摆在施建华面前的首要问题。为做到有的放矢、立竿见影,他放弃了现成的通用教材,结合那曲质监的实际和那曲经济、社会的特点,自编了一套教材,一边给大家宣讲,一边一个人一个人地、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跟现场,跟过程,手把手地教大家怎样做抽查检测,怎样落实执法程序,怎样书写行政文书……
除了传帮带,施建华还在浙江省多方联系,派人免费去内地进修学习。仅是在2004年12月至2005年5月,在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协调安排下,那曲局就有7名干部(9人次)到浙江进行了58个项目的技术和管理培训,其中通过计量检定员考试6人,获行政执法证3人,使队伍素质和行政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
质量技术监督的优势是靠技术支撑、以数据说话。施建华认准了一个目标——即使条件再差,也要帮助那曲质监把技术基础建立起来。
在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口单位的帮助下,那曲局率先于西藏其他六地区艰难启动了技术机构的建设,制定并运行那曲质量检验计量测试所(特种设备检测所)程序文件。施建华结合那曲经济和市场的迫切需要,有选择性地提出了5个项目进行计量建标工作。
在建标过程中的那些日日夜夜,施建华像一台开足马力不知疲倦的机器,带领大家研究文件、熟悉设备、反复测试……
2005年12月31日,“燃油加油机计量标准装置”顺利通过考核,在西藏自治区境内获得了首张证书。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第一次在我国4600米高海拔、高寒地区建标成功,这是施建华带领那曲质监局完成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创性工作。那曲质监人自豪地说:我们在世界屋脊上建立了“世界最高”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使我国的量传网络又扩展了42万平方公里!
此后,衡器检定装置、压力表检定装置、电能表检定装置等项目的建标考核,一一顺利通过。目前,“世界上最高”的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已开始运行。
周转房对于事业发展的意义,不到西藏耳闻目睹,内地的同志很难理解。在西藏很多地区,没有商品房出售,租赁到价格合理、条件合适的民宅又相当困难。过去,全局的人都是租住在低矮的窝棚里,甚至是在人家的仓库里隔出一角。
为了发展事业,西藏质监系统在内地招收了一些对口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但环境的艰苦,尤其是住房的窘迫,使一些大学生不辞而别又跑回内地。每次派人出差,领导都会为可能出现有去无回的情况而心里打鼓。曾经被施建华看好的一个毕业生,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而且引起人心浮动。
不把周转房盖起来就聚不起人心,也留不住人才,那块当初吉祥佐指给他看的划拨地,也就只能是画饼充饥,而且恐怕最终连地块儿都保不住。
身无分文的施建华,开始为这件大事筹措资金。
浙江省局也好,辽宁省局也好,为设备投入、专业培训、项目支持等,已经慷慨解囊,这么大的事真能办成吗?有人将信将疑。
但施建华认准了这个目标,拿出了武训求资办学的劲头。按照援藏协议,浙江省局出资40万元就算完成了总局下达的任务。但那曲局要盖的是一栋楼啊!施建华做不成硬汉了,他学会放下架子、低声下气,他学会“周游列国”、“讨价还价”。返回浙江已不是省亲休假,而是开口求人、伸手要钱。他向省局要、向市局要,向企业老板化缘,到处作揖,四方游说,犹如平地抠碗、集腋成裘,恨不得一分钱一分钱地聚敛,一块砖一块砖地算计,把周转房在他心里一寸一寸地叠加起来。
就是硬靠着这股子执著,靠着“办西藏事”这种锲而不舍,施建华沟通联络了多方关系,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当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了解情况后,加大了对那曲局的援助力度,而且把省局的对口援助,演变成了全浙江质监系统对那曲的援助,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之势。
2006年11月25日,总投入270万元、包括“西子楼”在内的那曲质监一期建设工程,在当地人一片艳羡的赞叹声中竣工了。
喜庆的鞭炮响起来的时候,施建华却一个人躲到一边,悄悄流下了热泪……
三年的时间,那曲局彻底变了样。施建华的好搭档、如今已升任那曲质监局局长的吉祥佐,掰着手指头说:“施局长这一任,我们有五大变化——从专业人才缺乏,到现在计量、标准化、产品检测、行政执法等专业人才不断成长;从工作有缺位、有死角,到机关和技术机构各项工作全面启动,能够发挥质量技术监督的基本职能;从单纯打假、市场整治,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突出作用;从工作范围仅限于机关驻地周边,到通过协管员制度使工作覆盖到全地区10县和1个特别区;从上无片瓦、寄人篱下,到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筹备……”
数字也是最好的注脚——那曲局的业务收入,从2004年的3万元,发展到2006年的42万元;国有资产从2004年的不足40万元,发展到8月26日的500万元。
那曲局人说:没有施局长传经布道、纳援集资,就没有那曲局的8月26日。而施建华说:我不过是从杭州这个天堂到雪域高原这个天堂的匆匆过客。那些长年战斗在这里的“老西藏”们才是最值得尊敬的,那些为西藏提供了无私援助的人们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把真情留在万里羌塘
人说:“一人援藏,全家援藏。”这话一点儿不假。施建华本来是家里的顶梁柱。父母年近八十,需要照顾;儿子面临升学,需要督促;妻子忙里忙外,需要帮衬。但为了援藏事业,他一走三年,瞬时间,家,仿佛被抽空了。
三年的援藏,也是对家三年的歉疚。父母病了他回不去,孩子考学他管不了,爱人家里有事他帮不上。他自己定的三年的规划必须完成,进度排得满满当当,恨不能一天当做三天过,他怎能抛下工作顾小家?他只能隐忍痛楚,甚至不让周围的同志知道,怕大家跟着着急分心。
报喜不报忧,这是他三年里对家的原则。不让家里人再替他担忧,这就算是他对妻儿父母的最好回报了。那曲条件的艰苦、工作的辛劳,包括下乡所遭遇的险情,甚至在病榻上的生死挣扎,他都只字不提。在他传递给家的信息中,只有西藏这座天堂的美丽,只有万里羌塘的壮阔。他把家人蒙在鼓里,直到他爱人2006年夏天来那曲看望他,耳闻目睹了现实中的一幕幕,不禁潸然落泪。
自治区质监局马相村局长紧握着他爱人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老施不是不顾家,他是把全部心身都献给了西藏质监事业啊!”
确实如此。人们还清楚地记得他不顾危险拼命工作的一桩桩事迹。有一次,离那曲镇数百里远的某地发生了一起群体性的汽配质量纠纷。由于情况复杂,施建华担心其他同志缺乏经验处理不当,决定亲自前往。
当时已是大雪封门,这几百里路程山高坡陡,冰河交错,又全是土路,十分危险。汽车在白茫茫的山路上艰难前行。突然,哗啦啦一阵怪响,一块数百公斤重的大石头裹着积雪、碎石,从山上急滚而下,朝施建华乘坐的汽车砸来。司机一个急刹车,车横在了悬崖边,巨石落在车头前三四米的地方,而车轮下就是黑黢黢的深渊。
然而,这让人越想越后怕的遭遇,并没有影响他的情绪和工作。在现场,他用特有的智慧和特事特办的方式解决了纠纷,让双方愉快地握手言和,对处理结果都表示满意。群众拉着他的手说:“这么险的路,您大老远赶来,我们还有啥可说的?能帮我们解决类似问题,在我们这里,您可是政府第一人啊!”
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办事,不辞劳苦,甚至不惧冒着生命的危险,这就是施建华对这片土地、对这里人民的拳拳赤子之情!
当笔者去那曲实地采访的时候,施建华已经随第四批援藏成员,踏上了返回内地的归程。
受他之托,我们顺道看望了他在藏工作期间一直资助的一对贫困的藏族母子。茫茫的羌塘草原上,我们在熟人的引导下,找到了这对母子刚刚结束游牧生活的家。小男孩儿叫罗布,不满3岁。母亲很年轻,不懂汉话。但听到“施局长”三个字的时候,小罗布和母亲的眼睛立刻睁大了,先前还有几分羞赧的面孔,绽开灿烂、欣喜的笑容。
离去的时候,这对母子一直默默地目送着我们,脸上充满期待的表情,让人怦然心动……
我们突然明白,在天下赞美的两个天堂里,在西子湖畔,在雪域高原,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梦。
受施建华之托,我们看望了这对儿一直受施建华资助的藏族母子。离开的时候,母亲和孩子久久地目送我们远去。(本文转自《中国质量报》)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