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许晓珠:援藏干部的模范

麦正伟    发布时间: 2007-01-05 13:29:0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雪域,因纯净而圣洁;高原,因博大而神奇;西藏,因她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神圣。所以,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在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郑重提出:“决不能让西藏从祖国分裂出去,也决不能让西藏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从此,祖国大地再次涌起了“关心西藏、支援西藏”的滚滚浪潮……

  一批批援藏干部听从党的召唤,按照中央确定的“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新的援藏工作方式,胸怀全局,肩负重托,辞别亲人,来到西藏神奇的高天厚土,踏着“老西藏”的足迹,与西藏各族人民一道顽强拼搏,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不断书写西藏繁荣与发展、稳定与和谐的辉煌篇章,在万里高原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奇迹,铸就了一座座民族团结的丰碑,筑起了一道道牢不可破的反对分裂的铜墙铁壁,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许晓珠——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墨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短短两年多时间,许晓珠为了墨脱的发展与进步,历经数十次生与死的考验,翻雪山,穿密林,攀悬崖,过峭壁,风里来,雨里去,战胜蚊虫叮、蚂蝗咬和毒蛇、猛兽的威胁,以及雪崩、泥石流、山体崩塌滑坡等千难万险,徒步14次进出墨脱,并风餐露宿百余天,行程5000多公里,用双脚走遍了墨脱县的8个乡(镇)58个行政村中的48个行政村……

  每进出一次墨脱,许晓珠虽然都要经历体力上的挑战,都有可能面临预料不到的磨难,但他却始终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和“援藏干部精神”,以坚强的毅力,迎难而上。在墨脱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用激情燃烧援藏岁月,用责任书写援藏历史,用忠诚铸就爱民丰碑,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许晓珠同志的先进事迹材料上批示:“援藏干部的模范,事迹感人。”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批示:“我是含着泪读完这份材料的,许晓珠同志从祖国条件最好的广东省来到条件最差的墨脱县,扑下身子干工作,满怀深情为各族人民排忧解难,令人感动,值得学习。”

  前不久,记者随中央组织部组织的许晓珠同志事迹采访团走进了墨脱,走近了许晓珠的内心世界……

  “援藏,我不是图名,也不是图利,图的是去西藏尽一种义务和责任。”

  1968年,许晓珠出生在湖南岳阳一个普通农民家里,从小养成了憨厚朴实、默默无闻、吃苦耐劳、积极肯干的性格。1986年,自从他参军的那天起,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无论是在党政机关,还是在高等院校;无论是当一般干部,还是担任了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和佛山市经贸局副局长,他都用“真抓实干、务实为民、廉洁爱民”这12个字来书写自己的人生和工作履历,从而为他工作过和领导过的单位、部门和分管的行业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个人也因此而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理想是一个人不懈的追求,信念决定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在广东佛山,记者在与许晓珠一起工作过的干部职工座谈时,他们至今还记得:第三批援藏工作即将结束之时,南粤大地再次掀起了“关心西藏,支援西藏,援藏光荣”的热潮,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先进事迹和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援藏故事,深深地感染着广东省广大干部的心。时任广东省佛山市南石镇党委副书记的许晓珠心中也萌发了“响应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报名援藏”的强烈愿望……

  经过深思熟虑,许晓珠把自己报名援藏的想法告诉了领导、同事、亲戚、朋友和家人。对此,他们对许晓珠的选择感到有些吃惊和不解。有的对他这样说:“你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个患脑瘫行动不便的女儿,每年都要到外地医院去治疗,你去援藏,谁来陪护她?你刚满3岁的儿子又有谁来照管?”。有的这样对他讲:“你妻子身体又不好,经常吃药打针。你援藏远走他乡后,家庭的担子全压在她的肩上。她承受得了吗?你还是三思而后行。”也有不少的同事这样劝他:“晓珠呀,你究竟图个啥?在佛山干好自己的工作,搞好自己的家庭,何必要去吃援藏那分苦、受那分罪?”面对一些亲戚、朋友和同事的好言相劝,许晓珠总是这样回答:“三年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援藏,我不是图名,也不是图利,图的是去西藏尽一种义务和责任。”

  许晓珠的妻子张漫,是佛山市华英中学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面对家庭沉重的负担和困难,她对丈夫选择援藏虽然有些犹豫,但她更理解丈夫的心,深知丈夫是一个为人厚道,做事严谨,说一不二的人。她对丈夫说:“晓珠,既然你选择了援藏,就别牵挂家里的事情。到西藏后,注意保重身体,干好自己的工作。”曾经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几十年的岳父岳母也主动提出,在许晓珠援藏三年的时间里,承担外孙女到外地住院治疗陪护的任务。曾在一起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事也鼓励他:“坚定理想,接受挑选,支援西藏建设。家庭困难组织来照顾,希望你光荣而去,载誉而归”。领导的关心,同事的鼓励,更加坚定了许晓珠援藏的信心和决心。于是,他毅然决然放弃了在广东省佛山市优越的工作环境、丰厚的工资待遇,搁下困难的家庭,经过组织挑选,从众多踊跃报名援藏的干部中脱颖而出,实现了自己援藏的理想。

  “援藏是西藏建设的需要,是西藏人民的强烈要求,援助墨脱更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我无悔我的理想,更无悔我的选择”。

  2004年6月,许晓珠和广东、福建两省第四批所有援藏干部一样,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告别故乡,告别亲人,从南粤大地踏上了西藏的高天厚土,担任林芝地区墨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的重任。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喜马拉雅山东南麓,北靠横断山脉,南与印度毗邻。在这里长期居住和生活着门巴、珞巴等6个民族的9970多人,全县下辖8个乡(镇)、58个行政村。

  神奇而美丽的墨脱,像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镶嵌在“世界屋脊”。有人说,她是山的摇篮,水的故乡。冰山之父——南迦巴瓦峰、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都置于她的怀抱。墨脱藏语意为“花朵”,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享有“高原西双版纳”、“雪域绿色天井”、“天然动物园”、“世界动植物基因库”等一个又一个美称。然而,由于一年中长达半年以上的冰封雪锁和极端复杂的地质结构,致使墨脱至今不通邮、不通路。因此,“高原孤岛”这一令人心酸的名字又伴随她的神奇和美丽走过了无数个漫长岁月……

  由于不通公路,开不进汽车,每年墨脱需要的五、六千吨的生活物资和建筑材料只能等到冰雪融化的开山季节,人背马驮从米林县的派镇或波密县的扎木镇运进。这两条路,无论你从那条路进出,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翻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大雪山,都要用双脚去一步一步地丈量那140多公里的崎岖小路,在采访中,不少墨脱人和外来生意人告诉记者说,年复一年,在这两条险恶的路上不知有多少骡马因受不了一路的负重劳累而倒毙,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两条路上遭遇不可预测的雪崩、山体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人们夸张地把这两条路称为“生死墨脱路”。

  记者从波密进入墨脱,翻过那座叫嘎隆拉雪山的山后,站在山腰望着那条置于深山峡谷之间如同一节节残破的绳索的扎(木)墨(脱)公路,问许晓珠:“在援藏之前,如果你知道进出墨脱有这么艰辛,在墨脱工作又有那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会选择援藏吗?现在后悔不?”他回答:“援藏是西藏建设的需要,是西藏人民的强烈要求,援助墨脱更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我无悔我的理想,更无悔我的选择”。

  去过墨脱的人都知道,在墨脱路上有四怕:一怕雪崩、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二怕密密麻麻的蚂蟥和形形色色的蚊虫叮咬及毒蛇、猛兽的威胁。三怕穿越遮天蔽日、阴森恐怖的原始森林。四怕夏天炎热的天气使人中暑。因此,2004年6月下旬,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到达林芝后,就有人对许晓珠这样说:“一年进出墨脱一、两次,平常就在墨脱县驻林芝办事处工作就行了。”也有人劝他:“一次也不要进去,回广东多争取一些援藏资金,建几个项目,搞一些培训,解决一些墨脱急需解决的问题,也就圆满完成了三年援藏任务。”可许晓珠却说:“人生难得几回搏。进入墨脱虽说有想象不到的危险和困难,但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并不多。如果不去墨脱,怎么能了解那里的县情、民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怎么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援藏工作思路?”为此,进藏不到一个月,在身体还未完全适应高原气候的情况下,许晓珠就在福建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墨脱县县委书记李建功的带领下,与广东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墨脱县委副书记吴宜佳、福建省第四批援藏干部、墨脱县副县长王钢锋一道,在墨脱县驻林芝办事处干部职工热烈欢送的掌声和深切的祝福声中,走出了八一镇,听着《墨脱行》这首深沉、动人的歌踏上了通往墨脱的小路——

   林芝有两条小路望不到头/我站在岔路口伫立了好久/一个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而我选择了这一条墨脱的小路……

   也许你不会理解此刻的我/我在墨脱是多么的艰辛/既然已经选择我就无怨无悔/希望你在远方为我祝福……

   想来这一去就难回/你无声的注目/于是我转身就离开你无言的祝福/我骄傲/我为我选择的路……

  在采访中,墨脱县干部群众告诉记者,许晓珠和其他3位援藏干部第一次进墨脱是从米林县的派镇走进来的,比我们采访团从波密县扎木镇进墨脱要艰难得多。那时,海拔4700多米的多雄拉山正是冰雪融化的时节,山下下着小雨,山上飘着白雪。上山时只能机械地沿着前面的人在雪地上踩出的脚印四肢并用向上攀爬,否则就会在云遮雾锁的茫茫雪山上迷失方向。随着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爬,呼啸的寒风夹着雪花越来越大,人的呼吸随着海拔的升高越来越急促,心脏也好像要从胸腔里蹦出来一样。许晓珠和其他援藏干部的脸变青了,嘴唇变紫了,人也开始迷迷糊糊起来,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全身努力。这时,墨脱县的干部群众又轮流地搀扶着他们一步步地向上爬,并告诉他们:“在翻越这座雪山的时候,即使人的体力和身心达到了极限,也不能停留,更不能喊叫,否则会因声波振荡山谷引发雪崩,被冰雪卷走。”经过长达3个多小时的努力,好不容易到了山顶。此时此刻,许晓珠和其他援藏干部都这样想:“下山该比上山容易多了吧”。其实不然。下山的坡度更陡,坚冰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幽幽寒光不仅刺得人的眼睛生痛发胀,而且反射在人的脸上如同刀割。下山,只能蹲下身子用拐杖作支撑,侧着一步一步地往下挪,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滑进万丈深渊,成为雪山的伙伴。许晓珠和其他援藏干部的腿像弹棉花一样颤颤巍巍、小心翼翼地向山下缓慢地挪动着。到了半山腰,虽然没有了寒光四射的坚冰,但还是没有路,人只能沿着冰雪融化后冲刷出来的水沟一步一步地向山下走。可是,水沟又到处布满了棱角分明像涂了一层油一样的石头,光滑发亮,踩上去顶得脚掌钻心的疼痛,如不小心一脚踩空还会将人摔倒。这时,许晓珠和其他援藏干部的意识又似乎失去了控制,双脚无论如何也不听使唤,只有摇晃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下走去。就这样,他们穿着被汗水、雨水、雪水湿透了的衣裤,跌跌撞撞地走完了下山的小路,到达了进入墨脱的第一站——拉格。

  在广东上班下班甚至买菜都开着小汽车的许晓珠和其他援藏干部,走完了第一天的路程后,不仅有难以言说的艰辛和痛苦,而且成天响个不停的手机也不叫了。晚上大家静静地躺在一个四面透风并且还养有牲畜的吊脚楼的招待所里,寂寞难耐,辗转难眠,一遍又一遍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繁华的都市,心里极度矛盾:“墨脱到底还有多远?还需不需要继续向前走?”在激烈的思想斗争面前,许晓珠掂量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又掂量了自己的选择后决定:“只能进,不能退。继续走下去。”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许晓珠拖着沉重的双脚,与大家一起一瘸一拐地走进了遮天蔽日、阴森恐怖、蚊虫飞舞、乱石嶙峋的原始森林。这一天下来,许晓珠的腿肿得更大了,双脚由于长时间浸泡在已发酵过的烂泥水里,已没有了血色;脚掌打起的血泡不仅磨破了,甚至脚趾甲也磨掉了两片;身上也被蚂蝗、蚊虫叮咬得遍体鳞伤;湿透了的全身根本分不出哪是雨水、哪是汗水、哪是血水,晚上睡觉连脱衣裤、鞋袜也很困难……在墨脱的路上,这种艰辛谁能理解?这种磨难和痛苦又能向谁诉说?牎只有墨脱人用《墨脱路》这首歌也许才能表达他们内心的苦楚:

  一条崎岖的小路/一怀无言的情愫/让岁月刻画青春的容颜/回答亲人无言的祝福……

  一条无尽的小路/一行无声的脚步/留下个背影给后人的眼眸/留下个路标给后人指路……

  路呀路/曲曲折折/反反复复/是你创造了路,还是路塑造了你……

  又是一天的行程开始了。阴雨绵绵的墨脱终于露出了笑脸。但是,这笑脸并非是开心和舒畅的。因为雨过天晴后,五颜六色的蚂蝗在人必须走过的水沟里铺天盖地般地游来游去,无不叫人毛骨悚然。这时,许晓珠已经顾不了脚上的伤痛,走进了水沟。他边走边拉扯和用烟头烧烤吸附在身上的蚂蝗,甚至还用烟头烧自己被蚂蝗吸过血的皮肤,以防毒液扩散带来不测。过了恐怖的“蚂蝗区”,又来到了“老虎嘴”。这段路是当年边防部队官兵从峻峭的巨岩中用钢钎和炸药炸出来的一段长2公里,宽度不到1米的小路。一边是陡峭光滑的石壁,一边是万丈深渊下奔涌咆哮的多雄拉河。由于这段小路狭窄崎岖,常年水流不断,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都长满了溜滑的青苔。据墨脱的群众介绍,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有人和骡马路过此地时,一不留神就掉进了深不见底的悬崖,被多雄拉河吞噬了。因此,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老虎嘴”。在沿海从来没有走过这种险恶之路的许晓珠和其他援藏干部来到这里,听着悬崖下奔腾的多雄拉河水那振聋发聩的咆哮声,虽然心惊胆战,但大家还是硬着头皮用双手抠着光滑的石壁小心翼翼地挪动着前行。许晓珠本能地伸头向下一看,只见悬崖下面本来很宽的河面变成了一条线。吓得他只好弯下腰来手脚并用向前爬行,才艰难地通过了“老虎嘴”……

  整整五天时间啊。许晓珠和其他援藏干部历尽千辛万苦和千难万险,才走进了墨脱。

  “只有特殊的环境,没有特殊的干部。援藏干部也是西藏干部队伍中的一分子,理所应当要为当地群众尽自己的努力办几件自己能办的事情,才对得起墨脱淳朴、勤劳、善良的百姓,才对得起组织对自己的信任。”

  在走进墨脱的路上,许晓珠既看到了不通公路的墨脱与外界的天壤之别,又亲身感受到了墨脱百姓的淳朴和善良。他说他一辈子也要感谢墨脱的父老乡亲,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一幕幕震撼心灵的情景。在采访中,记者随着许晓珠的万千思绪,回转时光,记录下了这样几个感人的场面:

  镜头一:2004年7月24日下午,许晓珠和其他3位援藏干部在翻越多雄拉山时,尽管大家都很小心但不可预料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当许晓珠走到一个塌方的地方时,本想几步跨过去。然而,上方行走的马帮踩松了石块,大大小小的石头从山上直滚下来。门巴族通讯员欧珠见此情况,突然拉开了嗓门:“许书记,不能过去。山上的石头滚下来了”。欧珠眼疾手快,奋不顾身地冲到许晓珠的面前,一把将许晓珠推到在岩石下,并用身体护住他。刹那间,一块块石头呼啸着从欧珠的头顶上方急速飞滚过来……好险啊!回过神来的许晓珠紧紧抱住欧珠,不知用什么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有两行感激的泪水。许晓珠说:“这样的场景,过去我只有在电影电视里见过,没想到墨脱的老百姓在生与死的面前,显得那么善良和勇敢,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

  镜头二:由于长期交通不便,墨脱群众经济来源全靠背运。在进入墨脱的路上,许晓珠看见一名儿童背着约有20多公斤重的物资蹒跚地走着,他不忍心让这名儿童背这么沉重的物资。于是,走上前去对孩子说:“小朋友,我来替你背东西,行吗?”谁知,这名儿童不但没有接受许晓珠的请求,反而使出全身力气加快了脚步。通信员欧珠看到许晓珠迷惑不解的样子,告诉说:“这孩子才九岁。他不是不愿意你替他背,而是害怕别人替他背了东西得不到报酬,他要靠在暑假期间背运物资挣点钱……”听着欧珠的解释,望着孩子瘦小的背影,许晓珠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泪水又一次模糊了他的视线……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