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新乡大学生西藏支教22年

殷晓章 王亚南    发布时间: 2006-10-25 14:54:20    来源:东方今报

  核心提示

 

  高寒缺氧、条件极其恶劣的西藏阿里,被喻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生命的禁区”。

 

  有人说,能站在阿里就是奉献。1984年,我省一位大学生主动申请来到这里支教至今。在此期间,他放弃了两次回河南工作的机会。

 

  孤独时,在风吹经幡凄厉的响声中,他流着泪水面对日记倾诉。消沉时,他就仰望昆仑,那里冰峰连绵,白雪皑皑,一种冷峻悲壮的美填满心胸。

  

  22年,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的故事。

  

  住院期间,他仍挂念着阿里的学生们

 

  躺在新乡人民医院病床上的王世俊经常陷入沉思之中。

 

  43岁的王世俊与同龄人相比显得苍老许多,黝黑的面孔皱纹遍布,头上也生出了丝丝白发,这是高原的风雪留下的印记。妻子知道他的心思,虽然身在中原,可是他的心已经飞向了荒凉壮阔的阿里地区,那里有他魂牵梦绕的学生们,有他割舍不断的高原情怀。今年8月25日,在西藏阿里地区中学工作的王世俊突然晕倒。因为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他被紧急送往新疆一家大医院,但也查不出病因。在新乡的大学同学听说后,焦急万分,他们竭力邀请王世俊来新乡看病。经检查,他颈椎供血严重不足,医生劝他在这里治疗一段时间。王世俊一听就着急了。9月23日下午,他吵着要出院。他说,他要回到阿里的学校,那里的学生需要他。

 

  提起阿里,提起援藏之路,王世俊有说不完的话。他缓缓地讲着他22年的高原生活,就像阿里缓缓流淌的狮泉河水一样,清澈见底,没有杂质。
他说,那里的孩子们是多么需要他;他说,他不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后悔,从踏进阿里那天起,他就开始了自己一生的洗礼和精神朝圣。几天后,王世俊踏上了赴阿里的漫漫之路。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80年秋天,王世俊从信阳息县的穷山沟里走出来踏进了新乡师范学院(现河南师范大学)的门槛。大二那年,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天,他遇到了一位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了6年、因身体不适被调回新乡工作的人。从他的描述中,王世俊知道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教育条件极其落后,尤其是缺汉语教师。当时,这个人根本没有想到,他不经意的话影响了一位莘莘学子的人生抉择。正值青春躁动期的王世俊心动了,那里的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在他心头挥之不去。他想:那里真有那么穷吗?那里的山路真有那么高吗?1984年春天,王世俊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刚开学,他向班主任老师递交了毕业后去西藏支教的申请。他在申请书中说,西藏阿里是生命的禁区,因为条件极其恶劣,那里很多学生不能上学,作为一名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理想之花绽放高原。在那时,一个农家孩子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可是他为什么急着要去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班主任很吃惊,要他三思。但王世俊心如磐石,班主任只好将申请交给学校。学校派两位老师到王世俊老家了解情况,王世俊弟兄5人及其父母也同意他的决定。经过严格的审核后,学校向省教育厅递交了材料。8月18日,王世俊作为当年河南选出的4位支教青年之一,踏上了远赴西藏阿里的征程。这一年他21岁。

 

  站在阿里就是奉献

 

  通往阿里之路漫长而又艰辛。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距新疆叶城1085公里,距拉萨1800公里,被称为“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王世俊先从咸阳坐火车到乌鲁木齐,然后坐四五天的汽车到喀什,适应几天后再搭上送物资的过路车去阿里。慢慢看不到一点绿色了,到处是高耸的褐黄色山石。随着海拔越来越高,开始看到绵延不断的冰山。这里的原始之美吸引了他,可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头晕恶心,一步三喘。路过泉水沟时,他感到了生命的脆弱。这里被当地人称为“死亡沟”,多少个生命在这里瞬间逝去。36天后,王世俊终于来到了海拔4300米的狮泉河镇。9月23日晚上9时,王世俊来到阿里地区教育局报到。局长既生气又后怕:“来之前为啥不先发个电报?如果在路上出事谁知道!”

 

  这里的贫穷和生活艰苦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阿里地区虽有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5万多,平均每6平方公里1个人。狮泉河镇被绵延不断的雪山拥抱,因为这里终年寒冷,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大部分藏民仍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狮泉河镇虽是行署所在地,但也只有3000多口人,比内地的一些小镇还要小。只有十字交叉的两条街,一眼能看遍全镇。这里没有一座像样的房子,整个地区唯一的高层建筑就是两层破旧的小礼堂。这里没有鸟,没有树,没有春华秋实,有的是狂风的肆虐。每天下午4时以后这里开始狂风大作,狮泉河桥上五彩的经幡,在漫天风沙中发出凄厉的响声。开始的几天,王世俊躺在床上不能出门,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原上躺在床上他还喘不过气,更别说出门了。适应一周后王世俊才来到了阿里地区中学教学。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呀?校舍全是低矮的土坯房和石头房。初中的学生却比内地高中的学生年龄还要大。在破烂低矮、四面透风的土坯房中,他开始了高原之巅的支教生涯。

 

  冰山解冻后,他收到70多封信

 

  除了呼吸困难外,王世俊难以忍受的是这里的终年严寒,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狮泉河镇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41摄氏度。大雪封山后这里成了与世隔绝的地方,这也是王世俊最难熬的日子。因为气候恶劣,这里每年一到10月就冰雪封山,直到次年五六月份才解冻。冰雪封山后,生活品的供应和通信完全中断,寂寞孤独的王世俊只有流着泪水面对日记倾诉。第二年冰山解冻后,王世俊一下子收到70多封信。在阿里,全年只有几个月的通车时间,如果在冰雪封山的季节患上急病,那意味着什么?王世俊登山时路过一户人家,第一年,那家一个30多岁的男人快乐地和他打招呼;第二年他在咳嗽;第三年他的家人告诉王世俊他已经死了。亲人微笑着说到他的死亡,神情纯真得好像那是件很自然的事情。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他们只有忍受。后来当地的医疗条件慢慢好转了。1992年的冬天,王世俊突然患病,他的学生含着眼泪守候在他的病床前,附近的群众来了,他教过的学生也冒着大雪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了,学生拉着王世俊的手说:“王老师,你可不能倒下呀,我们不能没有你啊!”当地教育局的领导也和医院协商进行治疗的事宜,庆幸的是,他终于战胜了病魔。从这件事上,王世俊感到了自己在藏民心中的地位。他决定坚定地走下去。

 

  两年回去看望儿子一次,走一次哭一次

 

  在阿里,几个月吃不到青菜是常有的事。每顿饭几乎都是牛肉、羊肉。由于严重缺少维生素,王世俊的指甲盖深度凹陷,但单位发放给他的维生素药片他舍不得吃,送给了学生。馋得不行时,他就托熟人在部队找点干豆角、干萝卜、罐头和腐竹,实在不行就吃压缩饼干。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王世俊感到知识也如同这个生命禁区一般荒芜,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20%左右,他所在的阿里地区中学不到200人,这里更没有什么业余活动,就是吃饭、睡觉。王世俊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生身上。随着年龄的增大,王世俊的婚事成了父母的心病。在寒冷荒凉的雪域高原,王世俊也太需要感情的慰藉了。老家的亲戚朋友给他介绍了不少女朋友,人家一听他在偏远的西藏,就摇头。有一位姑娘和他鸿雁传书两年多,这位姑娘提出只要他调回河南就结婚。为了自己当初无悔的选择,为了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王世俊含泪放弃了。1993年,王世俊30岁那一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在寄给姑娘的信中,王世俊不谈阿里的气候如何恶劣,他谈狮泉河的荒野之美。他说,冈底斯雪山,衬着光洁如洗的蓝天大幕,高耸突兀的山峰连绵起伏,点缀在山峰上洁白的积雪,仿佛蜿蜒盘绕的玉丝带,与天相连。这位老家的姑娘经不住诱惑,毅然踏上这片高原,和她共度人生。儿子出生后,他们就把孩子送到了息县老家,两年回去看望儿子一次,走一次哭一次。王世俊感到内疚的是,“身为儿子不能在父母身旁尽孝,身为人父又与幼小的儿子两地分离”。

 

  他教的34个学生,20人考上了本科,被传为佳话。22年的高原默默奉献。王世俊在阿里这个让人望而却步的地方,印下了坚实的足迹。1985年,阿里地区中学第一次设置了高中班,因为工作出色,王世俊成了高一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然后他跟班走。3年后,他教的34个学生,竟然有20人考上了本科。这在整个阿里地区被传为佳话。1988年,王世俊被阿里地区行署评为先进工作者。1992年,他被推选为阿里地区中学校长,成为该校第一位汉族校长。2003年,他被西藏自治区推选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王世俊不是没有回河南工作的机会,1989年和1993年,他有两次回河南工作的机会,但他放弃了。在阿里地区中学,比他先来、后来支教的老师一个个离去了,只有王世俊一个人长时间在这里坚守着。这些教师都知道王世俊寂寞时喜欢读书,他们走时把书都留给了他。现在,他住室里的书摆满了6个书架。22年了,王世俊教过的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这些年龄和他差不多的学生已把他当成真挚的朋友。他说,这种友情已经刻在他的骨子里,融进他的生命里。谈到将来,王世俊说,只要他的身体允许,他就一直在阿里干下去。同时他也希望更多的大学生到阿里支教,“这里实在太需要教师了”。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