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一样的热情,铁一般的纪律,孺子牛的精神。”淄博第十批援藏干部杨卫国,以“优秀援藏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和3面锦旗对此做了最好的注释。
2005年4月19日,杨卫国作为淄博市第十批技术援藏干部怀着对亲人的依依眷恋,带着周村区委、区政府的殷切希望和周村人民的嘱托,肩负着后藏人民的期望,唱着嘹亮的援藏之歌从齐鲁大地来到了雅鲁藏布江畔,把周村人民的真情播洒在雪域高原。
困难和挑战无处不在。“头痛、胸闷、腿软、气短、夜不能寝、不思饮食、嘴唇干裂出血、眼睑、四肢浮肿”,进藏之初,强烈的高原反应时时侵扰着杨卫国,初来乍到所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常常考验着杨卫国。然而,磨练和考验才刚开始。
面对这些,杨卫国没有退缩、气馁,克服海拔4513米的高原气候构成的种种挑战,置强烈的高原反应于不顾。第二天,根据昂仁县建设局的工作实际情况,他就跟着常务县长,深入基层,上山下乡,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调查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实地考察了解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口支援昂仁县工程建设的工作思路。
日喀则昂仁县是山东省援助的所有县、市中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基础设施最薄弱的。为了使它与兄弟县、市的差距尽快缩小,提出了将工作重点放在巩固、完善中心城镇功能,加大县城、卡嘎镇、桑桑镇基础设施建设上。
“我认为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帮助监理几个项目,而是注重培养人才。”杨卫国说。为培养一支留得住、有本事的“本地化”建设监理人才队伍,杨卫国针对县建设局对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特别是质量监督方面的薄弱环节,组织局里的工作人员参与援藏项目的前期调研、论证、规划等工作,培养他们项目监理能力。通过组织他们参与援藏项目的具体施工管理,在提高对口援藏工作透明度的同时,也培养了当地干部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技术素质,为昂仁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昂仁县施工单位技术素质较低,新的质量规范、安全标准掌握较差,质量意识弱。杨卫国同昂仁县建设局的其他干部一道,多次举行质量、安全培训班,进行培训,提高了施工单位的竞争、生存能力。
2005年是淄博市援助项目较多的一年。淄博市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对援藏工作十分关心支持,既援助项目,也援助资金。项目主要包括:昂仁县乡镇政府的建设,大骨节病患者和居民搬迁项目,县医院传染病房建设,检察院、财政局等单位的办公楼、宿舍楼建设等,援藏项目的建设任务非常繁重。
工程质量是项目建设的“底线”,它关系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为了加强援藏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质量,在援藏项目的监理过程中,杨卫国始终按建设程序办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监督。
——从单位注重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管,转移到既注重施工现场又注重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在项目的前期规划论证上,杨卫国和援藏干部一起认真做好项目的筛选论证,使援助项目更加符合昂仁县的实际情况。
——在项目实施中规范了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行为。从源头抓起,从工程的招投标、施工许可、质监管理、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通过公开招标,选拔一流的设计单位,一流的施工单位,参与援藏项目建设。
——督促工程参建单位做好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健全工作。严格落实质量保证体系,做到质量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规范,确保提供优质合格的建设产品。
——在工程施工期间,严把材料进场关,未进行化验和化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进入施工现场;严把工序验收关,上道工序验收不合格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通过日常巡查,随机检查和强制性介入检查等监管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当地干部认识到建设工程质量不仅仅靠监管,更重要的是靠一套好的制度来保证。
——根据昂仁县工程建设管理人才缺乏,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实际情况,建立了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用制度引导,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规范来保证质量监管到位,实现了从单纯注重监管行为,转移到既注重监管行为又注重监管制度的创新,加大了监管的力度。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县领导、援藏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了县受援工作小组,定期到施工现场检查,对出现的问题做到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在桑桑镇淄博宾馆工程检查中,杨卫国发现工程质量低劣,未按图纸规范施工,偷工减料,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无法保证结构安全。对这一情况他及时向县委领导作了汇报。县委书记王咏当场表态:“工程质量,百年大计,绝不能在我们手里出现豆腐渣工程。不能让昂仁县人民戳我们的脊梁骨,要坚决拆除,推到重来,绝不姑息。”杨卫国就是凭着对工作这样严谨的态度,强化工程项目监理,确保了一流的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