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扑下身子干实事

麦正伟    发布时间: 2006-02-07 09:06:3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前些日子,记者在工布江达县采访,无论是在机关单位,还是在农村牧区,听到干部群众讲得最多的就是他们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心系百姓、团结一心干事业的故事。他们说:“现在尽管是冬天,可在城镇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这喜人的景象和干部群众的力量,都是县领导的榜样力量起的作用”。

    提起工布江达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这里不得不先说县委书记李海波和县长格桑为人榜样的事。

    李海波是福建省泉州市援藏干部,格桑是从林芝团地委书记走上县长领导岗位的。两人年龄相当,经历基本相同,都有较为丰富的基层工作和领导经验。2004年7月,李海波经组织挑选,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领导岗位上来到工布江达县肩负起了县委书记的重担。上任伊始,李海波就坦诚地对格桑说:“咱俩能在一起共事,今生有缘。工布江达县经过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已有了扎实的发展基础,形势很好。只要我们以历届书记、县长为镜子,团结一心,实干创业,为人榜样,就会凝聚起全县干部群众的力量,使工布江达县的事业更加兴旺”。格桑也直言不讳:“我是当地干部,对工布江达县的情况了如指掌,但我也知道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责任重于泰山,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共事的岁月里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力同心、携手同行,就没有越不过的高山、战胜不了的困难,更没有干不成的事业。”为此,在工作中,他俩坚持做到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做违背原则之事。特别是在工程建设、干部选拔、交流、任用等人们关心和敏感的问题上,从不个人说了算。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廉政。榜样的力量在全县干部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快,工布江达县从机关到乡(镇)都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农”工作怎么抓?群众的收入如何增加?这是工布江达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常常思考的问题。为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他们便一人带着一个工作组扎进了农村牧区,了解情况,体察民情,广纳民智。随后又集大家的智慧,充分论证,确立了“以‘三农’工作为中心,依托本县‘资源、区位、种养’三大优势,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兴县、旅游富县、产业促县、科技强县’四大战略,全力抓好‘造福、增收、人才、固本’四大工程,团结实干,创业富民”的工作重点。经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2005年,既使全县经济社会凸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态势,又使农牧民群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533 元,其中现金收入就达到了2112元,大大超过了既定的目标。群众收入增加了,腰包越来越鼓,心里也随着手中的宽裕乐开了花。然而,农牧民群众的消费却是盲目的。工布江达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意识到:“引导群众正确消费,让他们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势在必行”。为此,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前些年小城镇建设和农房改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紧紧围绕林芝地委、行署提出的在西藏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以建设小康示范村为突破口,着力抓好农房改造,大力推进农牧区新村建设,改变农牧民群众陈旧落后的消费观念”。对此,有人这样讲:“事情往往说来容易做来难。群众虽然家里有了存款,但愿不愿意把积蓄拿出来改造农房,建设新村还不一定”……在众说纷纭中,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都有这样一个信念:“只要咱们心中装着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一切困难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为此,县委、县政府推出:“采取国家和援藏补贴、干部帮助,调动农牧民群众主动、自愿参与改造农房、建设新村的积极性”的办法,并把建设小康示范村和改造农房确定为全县的“四大造福工程”之一。为使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他们率先驻村挂点,兑现群众的建房补贴,解决群众在农房改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群众,主动把工资卡拿出来为群众贷款担保。县领导的热情与真诚,深深地温暖和感动着农牧民群众的心。群众纷纷把自己存在银行里的积蓄取出来改造自己的住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县机关单位的干部也深受教育和启发,踊跃驻村挂点,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在建设小康村和农房改造中,力求村村有一份总体规划,有一个升旗台,有一个绿化带,有一个公共厕所,有一排路灯,有一排牛棚,有一个温室大棚等“八个有”的要求,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为群众排忧愁、解难题,注意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从而有效地激发了群众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农牧区新村的热情。很快,一座座与山水相依,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新村、旅游新村和小康示范村建成,它们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展现在世人眼前,显露出了高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据了解,到目前为此,工布江达县按照实事求是,就地、就近、就急、自愿、可行,先易后难,梯度推进的原则,国家和援藏投资2589 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005万元,完成了24个村712户农牧民群众的整体建房任务,加上群众自建540户,全县共完成了1252户农牧民的农房改造,已占全县农牧区总户数的50%。工布江达县的农房改造和农牧区新村的建设,既改变了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条件,又让农牧民群众过上了现代文明生活,同时体现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面对今天这喜人的变化,工布江达县的农牧民群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肺腑之言:“感谢共产党,感谢县领导,感谢福建省的无私援助!”今年元旦,自治区党委代理书记张庆黎在林芝地区调研,看到工布江达县生产发展、群众生活富裕和农牧民改造农房干劲实足的喜人景象时,高度赞扬“工布江达县农房改造、建设新村,为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了好头,做出了示范,做出了榜样,走在了西藏前列”。近日,工布江达县县委、县政府又按照张庆黎书记提出的要求,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和科学规划,决定“力争在两年时间里,在全县提前实现自治区提出的经过5年努力,使西藏80%以上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引导农牧民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促进农牧民群众转变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紧密团结,凝聚了全县干部群众推动发展的力量,营造了全县干部群众想事业、干事业、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工布江达县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援藏干部主动提出把援藏项目和援藏资金的重点放在农牧区,在保护好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工布江达县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设一座新城区。这一决定既得到了林芝地委、行署的赞同,又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坚决拥护。可是,福建省泉州市第二批对口援助工布江达县计划内的资金却只有2800万元,建设一个新城区的资金又从哪里来?县委、县政府应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一下子筹集到了农牧民的投资1400多万元。4位援藏干部也不甘落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利用自己在福建省泉州市的各种关系渠道,硬是为工布江达县新城区的建设争取到了1200万元,现已到位830万元。短短的1年多时间,工布江达县的援藏资金总额到位就达到了2430万元。格桑县长高兴而激动地告诉记者,福建省泉州市本届援藏资金总盘子有望突破4000万元。目前,21个援藏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进展顺利。其中,新城区的市政道路、防洪堤、县城排水工程等10个项目已经竣工;跨越尼洋河连接县城与新城区的“泉州大桥”也已完成桥面铺架,将于今年春竣工;广电大楼、图书馆已完成主体工程;错高旅游商品市场等其他项目也已完成基础工程,将于今年7月1日全部竣工。

    在寒流飞渡的冬日,看到工布江达县城镇乡村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记者真正理解了“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群众也由衷地称赞县委、县政府:“是一个团结干事业,一心谋发展,为民谋利益的好班子”。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