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走进高原走近淄博援藏干部

司志兰 李宁勤 吴新华 崔静    发布时间: 2005-12-27 14:10:25    来源:

  进藏的当天,我们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痛、呕吐、胸闷、气短……壮美神奇的西藏给你带来的不仅是美丽,更多的是对意志的考验。

  5月20日上午9时,我们乘坐成都至拉萨的飞机降落在拉萨的贡嘎机场,眼前雄奇壮美和的群山和像水洗过的蓝天白云让我们激动不已。西藏,这块令我们向往已久的美丽神奇的土地,对我们来说,非但没有感觉陌生,相反,还有几分亲切和熟悉。因为,这里有我们家乡的亲人无怨无悔在此奉献的我市援藏干部。

  我市第二批援藏干部、昂仁县委常务副书记李贡平和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郭刚,为了迎接我们,前一天就驱车8个多小时,从400多公里外的昂仁县赶到机场。虽然我们和他们互不相识,但一见面,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一般。

  李贡平告诉我们,今天是他们进藏三周年的日子,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见到家乡来的记者,心情很激动。昨天晚上,他和郭刚兴奋得一夜没有睡好。他让我们先穿上保暖的衣服后,关切地说:“在西藏可不是在内地,注意千万不能感冒,在高原上患感冒是容易出问题的。几个小时后,你们随着自身氧气的消耗,就会进入缺氧状态,要有心理准备。但不要怕,到了宾馆好好休息,很快就会适应的。”

  汽车沿着或急或缓的雅鲁藏布江奔驰着,天渐渐地阴了下来。变幻莫测的云彩飘荡在远和上连绵的雪山上,,仿佛进入了仙境。汽车在颠簸了5个多小时后,到达了日喀则山东大厦。吃过饭后,我们感到不舒服,高原反应已让一个同事呕吐不止。

  进藏的第二天,我们到日喀则地委组织部采访,地委组织部领导们的话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每一个记者。

  藏族女干部、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常务昂给说:“淄博市的援藏干部是一个优秀的群体,自1998年5月,淄博第二批藏干部踏上昂仁这块热土后,就把昂仁视为第二故乡,把昂仁县人民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把昂仁县带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他们没有辜负淄博市委、市政府的重托。”

  老援藏干部、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郝斌告诉记者,淄博市的批二批援藏干部到昂仁不久,就遇上了昂仁的特大洪灾。他们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喊出了“只要精神不垮,高原反应算什么”的响亮的口号。他们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在第二批援藏干部小组组长、县委书记王树槐的带领下,与当地干部群众垒坝筑堰。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把特大洪灾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在援藏的三年间,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援藏干部的身影和足迹。

  援藏干部们的意识和品质在这里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淄博第二批援藏干部刚到昂仁时,其条件是艰苦的,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更谈不上文化娱乐活动了。冬季,夜间室内温度零度以下,在没有取暖设施的条件下,身上要盖好几床被子。寒夜漫漫,难耐的寂寞和生活上的艰苦并没有压倒他们。三年来,他们以工作为重,克服高原反应引起的各种病痛折磨,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

  地委组织部的领导给我们讲了这样的几件事:

  县委书记王树槐1999年2月份返回西藏后,患了严重的感冒,但为了及时传达上级“三干”会议精神,拖着未痊愈的病体回到县里,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他拔下吊瓶上讲台作报告,让在场的干部深受感动。同年8月,县委常务副书记李贡平患了严重的感冒,急需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抗洪救灾工作,他一边输液,一边参与了指挥抗灾。

  要知道,在高原上患感冒不是一件小事,7名援藏干部在这里都患过感冒,他们都是一边治疗一边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候全明、县城建环保局局长周军,为了追加彻朗电站等项目的扩建投资,不顾个人安危,带病往返于日喀则、拉萨之间。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刚云,为了保障援藏工程的进度,拔下吊瓶就到工地上检查指导。有一次,王刚云回到内地开城建会,本应在会后休息几天,照顾一下生病的老人,他接到县里城建施工遇到总理的电话后,二话没说,直赴昂仁。由于他下飞机后没有在日喀则做适应性的调整,结果引起严重的高原反应,浑身打颤,颤抖得从床上滚了下来。

  在采访中,我们还听到这样一件事。1999年8月,县委副书记候全明和张镇企业局局长钟群同当地干部一起,乘坐着一辆小解放车,去几个乡镇企定看矿点的开发情况。当他们走到海拔5100米的诺巴拉山脚下时,车陷在积雪融化的泥潭中,怎么也开不出来。这里的日夜温差很大,露宿这里会很危险。忽然,他们发现远处有个黑点,像是牧民的帐篷,便派人求助。

  热心的牧民听说后,放下正生病的孩子,拿着铁镢,骑上马就赶了过来。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弄了三个多小时,才把汽车拖出来。临与那个牧民分手时,候全明和钟群把自己身上带的药品塞到了牧民的手中,让他给生病的孩子用。在察完矿点回来的路上,汽车驶过一个小桥时,没想到,车前轮钢板、油嘴和循环油管断裂,他们只好用绳子将车前轮钢板绑住,输液管子及输液瓶当油管油嘴。一路上,候全明手举着输液管瓶,钟群用30多个瓶子灌水。距县城还有30多公里路,他们在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深谷的山路上,整整跑了一天才赶回县里。

  同年11月,县乡镇企业局局长钟群带着司机去查看矿点,半路遇险。凛冽的寒风卷着漫天的大雪铺天盖地。雪虐风饕,四周旷无一人,连只鸟儿也见不到。车坏了,路也找不到了,在零下30多度的寒冷天气里,他和司机下车摸索着前行。沉寂的旷野,只有踩踏积雪的嘎吱声。他俩一步十喘地走了近8个多小时近20公里路,遇到一户牧民的帐篷,才算得救。这时,钟群已患雪盲,眼睛肿得像铃铛。

  在西藏工作不同于内地,以坚强的毅力度过气候关、工作关、生活关和亲情关,这对于每一个援藏干部来说,在意志上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三年来,7名援藏干部多次到过海拔5000多米的牧区和矿点,几次在路上遇险,几次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每当夜晚,满天的星斗和牛粪燃起的火堆陪着援藏干部们,亲情、友情、爱情,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传递着。

  与我市7名援藏干部们交谈,深深地被他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初到西藏,严重的高原反应就一直困绕着我我市援藏干部们。有人作过测试,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地方,躺着不动就相当于25公斤重的负荷压在身上。何况,援藏干部们要在这里工作,再加上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是难以体会的。

  进藏三年,第二批援藏干部就有两年夜晚是在没电的“黑影”中度过的。每法夜幕降临,奔忙了一天的援藏干部们,为了排遣寂寞和孤独,就燃起牛粪饼,一起烤土豆吃,一边数着天上的星星,讲述自己的恋爱故事。援藏干部们一遍一遍地讲,讲得是那么专注,那么动情。大家被互相感染着,互相打动着,互相鼓舞着。

  选择了雪域高原,就等于选择了奉献。援藏干部们刚到昂仁的那段时间里,最喜欢听又最怕听的两首歌是《说句心里话》和《常回家看看》。每次听到这两首歌,鼻子总是一阵阵发酸。在昂仁过第一个中秋节那天,他们在一起用土豆包饺子吃团圆饭,因为水的沸点只有70多度(他们不知道吃饺子也得用高压锅),饺子下到锅里成了一锅粥。抬头望着明月,心中思念着故乡的亲人,大家禁不住潸然泪下。

  县委办公室主任郭刚告诉我们,在雪域高原上,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在共同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结下了兄弟般的浓厚感情。出发在外的同志,只要说今天赶回来,无论多晚,大伙也要等出发的同志安全归来才去入睡。因为他们知道,从昂仁通往日喀则的崎岖山路,一边是高山绝壁,一边是深谷激流,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特别是到雨季,随时有滑坡、塌方的危险。手机在那里根本派不上用场,没有信号,只有坐等同事安全返回。

  在西藏工作和生活,对援藏干部们个人来说,最难度过的就是亲情关了。

  县委书记王树槐说,1999年7月,淄博市委组织部组织7名援藏干部的家属和孩子进藏探亲。县城建环局局长周军一家就是在医院里度过的。此时,周军因劳累过度患肺部感染,正在住院治疗。没想到,儿子进藏的当天,就患上了高原性感冒,高烧不退,也住进了医院。一家三口在医院里见面了,娘俩见周军鼻子上插着氧气管子,胳膊上打着吊瓶,止不住泪流满面。当周军内疚地对妻子说“对不起,让你受罪了”时,妻子含着泪说“什么也别说了,安心把病治好。我知道你干起工作来什么都不顾,要爱惜身体呀。”她的话,让在场的藏族医生也都流出了泪。

  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孰能无情。候全明进藏时父亲做了肺癌手术,李贡平的父亲被车撞伤,郭刚的母亲得了脑血栓,其他一些援藏干部的母亲、妻子、孩子,也曾因病住院,家中的亲人从不把这些挂心事告诉他们,默默地在家里承担着一切。援藏干部和我们谈起这些,他们的眼睛湿润了。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援藏干部每当唱起这首《一个妈妈的女儿》时,心头涌起的是浓浓的民族之情。

  在采访中,昂仁县纪检委书记尼片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99年,一个家境贫困的牧民姑娘患了乳腺癌,因无钱医治,只住了几天院就要回家。县委书记王树槐知道后,和在家的援藏干部们一起凑钱去县医院看望这位姑娘,劝其留下,并把凑起来的2000多元钱交给姑娘,并从拉孜请来了外科大夫为其作手术,手术很成功。7天后,王树槐又带着援藏干部们去看望这位姑娘。姑娘泪流满面地说:“如果没有你们,我的命就没有了。”尼片书记讲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了。

  援藏干部们就是这样,把亲情转化成了水乳交融的民族感情。

  昂仁县是个风灾、雪灾、霜灾、雹灾、洪灾、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地方。哪里有险情,援藏干部就出现在哪里。说起这个话题,当地的干部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他们给我们讲术了这样的几件事。

  去年9月下旬,距县城90多公里、坐落在多雄藏布江北岸的卡嘎镇日朵村发生了特大洪灾,当时援藏干部只有郭刚一人在家。郭刚听说后,就带领着当地的干部、武警、基干民兵等赶赴受灾地点。许多村民的房屋已浸泡在水中铁索桥也被洪水冲毁。多雄藏布江汹涌翻滚着奔而去。江面宽的地方400多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00多米。怎样才能把救灾物资运过去呢?大家望着滚滚洪流一筹莫展。郭刚想出了一个“天堑运输线”的主意。在多雄藏布江上两岸,先用绳子拴上石块对掷成结后,再用换成铁丝。救灾物资顺着这条救命线向对岸滑去。大堤决开了一个400多米的大口子,几个村庄眼看着就要被洪水淹没。郭刚带领着干部群众400多人奋战在大堤上,装满土石的麻袋扔下去接着就被洪水冲走了。他们在冰冷的水中打桩,把两三个麻袋捆在一起堵决口,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终于堵住了决口。

  1999年8月,昂仁县多白乡亚朵村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泥石流和洪灾后,王树槐先后三次带领援藏干部和有关同志深入到亚朵村的受灾家户家中,慰问灾民,指挥抢险。通往亚朵村的路几次被洪水冲断,肆虐的洪水夹带着碎石湍急地流淌,车子无法前行,他们便冒着生命的危险,骑马过河,翻山越岭,到达亚朵村时,浑身都已经湿透了。水没顾上喝,饭没顾上吃,援藏干部一家一家地走访慰问群众。望着浑身湿淋淋的援藏干部们,许多群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同年10月,宁果、查孜、措迈等乡镇遭受了严重的雪灾,患雪盲的群众达500多人,大批牲畜死亡。灾情发生后,王树槐、候全明、郭刚等不顾高寒缺氧,带领有关人员赶往海拔5000多米的灾区。灾区的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有的地方深达1米多。车了早已派不上用场,他们艰难地在雪中跋涉。零下30多度的气温,使他们的脸冻裂了,手脚也冻伤了,藏族同胞的安危让他们忘却了伤痛。王树槐具体安排好了救灾措施,还把自己身上带的1000多元钱全部捐给了灾民。这次雪灾全乡无一人死亡。援藏干部下山时,很多群众跪倒在地,眼里噙着泪,嘴里不断地高呼:共产党——亚古都!

  昂仁县共17个乡镇191个村,海拔在50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为50%的乡镇就占了一半。最远的乡镇县城370公里。有一次他们吃了村民18个鸡蛋,事后他们按一个鸡蛋一块钱如数付给了村民。

  我市第二批援藏干部每次下乡,身上都特意带上钱,分文不剩地捐献给不地困难户。自己掏腰包救助困难群众,已经形成了习惯。3年来,7名援藏干部个人捐献的款额就有40000万。有时他们连自己的衣服也脱下来捐给贫困户,李贡平身上的军大衣,已经换到第四件了。

  5月24日,我们随王树槐、王刚云、钟群下乡到秋窝乡,途中经过淄博援建的秋窝小学。我们一走进漂亮宽敞别致的校舍,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就围了上来。当孩子们听说我们是淄博来的,露出了惊讶和亲切的目光,七嘴八舌地对我们讲:“淄博人帮我们建学校,让我们上学。”有个长得非常可爱的小姑娘,黑玛瑙似的眸子一眨一眨:“长大了我要去淄博!”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给孩子们发下去,孩子们高兴得又蹦又跳。临走时,孩子们簇拥着我们到校门口,依依不舍地送我们上车,还跟着车子跑得很远很远。

  中午,我们来到了秋窝乡。很多藏族同胞都认识我市的援藏干部,热情地打招呼。来到一位贫困户家,一位将花白辫子盘在头上的藏族老大娘握着王树槐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她说,王书记已经是第三次到她家了,她要永远记住共产党的恩情。当王树槐说到他们要回淄博、今天是来告别时,老人一下子趴倒在地,泪水涟涟地连磕了3个头。随行的翻译,这是她在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很多藏族同胞对我们说“淄博派来的干部是我们的大恩人,我们永远忘不了。”

  在昂仁县采访的几天里,我们处处感受到了藏汉干部群众对我市援藏干部的深情厚意。难怪,我市援藏干部和当地藏汉干部每当唱起那首《一个妈妈的女儿》时,就禁不住热泪盈眶。

  “月亮和太阳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的名字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这首旋律优美、歌词真切的歌,在西藏采访的几天中,一直陪伴着我们,至今还萦绕在我们的耳际。

  “生命有禁区,奉献无止境——援藏无悔。”这些从援藏干部心里发出的肺腑之声,在山间、在蓝天白云间回荡

  在西藏采访的日日夜夜里,我们时时被援藏干部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与其平平庸庸混三年,不如轰轰烈烈干三年。”“艰苦但不怕吃苦,缺氧决不能缺精神。”

  援藏干部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次仁向我们介绍说,淄博市援藏干部对口支援的昂仁县在日喀则对口支援地的八个县中,是路途最远、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条件最差的一个县,但他们的工作却最突出。自淄博市1995年对口支援后,昂仁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2%,财政收入增长了221%。总体工作在日喀则地区位次,由1994年的第14名,跃入了双文明建设的第二名,农牧业生产总值连续多年获得西藏九县第一名。

  日喀则地委组织部领导对我们说,淄博的援藏干部们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不愧是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在他们的身上,确确实实地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应该加上一个“特别能团结”。我们由衷地感谢市委、市政府优中选优,强中选强地把淄博最优秀的干部选拔到这里来,支援西藏建设昂仁。

  采访结束了,我市援藏干部的事迹被深深地打动着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5月28日就要离开西藏了,我们与援藏干部及当地干部依依惜别。县委书记王树槐对我们说:“第三批援藏干部已经踏上了进藏的征程,我们还要在这里站好最后一班岗,将接力棒郑重地传给他们。”

  “生命有禁区,奉献无止境——援藏无悔。”我市第三批援藏干部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山间、在蓝天白云下回荡着……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