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20年的援藏,济南对口支援的白朗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份嘱托,传递的是济南市上下对对口援藏工作的鼎力支持,寄托的是济南对白朗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祝愿。在一到七批援藏干部的心手相传下,济南援藏旗帜将在雪域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白朗与内地的差异是比较大的,经济结构、社会治理、风土人情和工作方式方法等都不尽相同。几乎每名刚刚踏上白朗这片热土的援藏干部都要花几个月时间,到各乡镇、部门、村居及部队等,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确定科学有效的援藏工作总体思路。颇为有意思的是,从第一批援藏工作“一个原则、三个结合、三个为主、五个有利于”的总体思路,到第七批援藏工作“12345”的总体思路,济南援藏工作思路与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就是在这些植根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工作思路的指导下,大批援藏资金、项目落地、生根、发芽,成长为支撑白朗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支柱。
蜕变。行走在白朗县的济南大街上,宽阔平整的路面、两旁既现代化又别具藏族特色的建筑引人驻足。城市的变化,凸显出白朗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烙上了鲜明的济南印章。
济南大街的变化只是近20年白朗县经济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
驱车,从日喀则沿着日江公路一路向南。一进入白朗县境内,路两旁田地里的塑料大棚忽然多了起来。白色的大棚、绿色的青稞田、黄色的油菜花和远处土黄色的山峰,叠加在一起,相映成趣。
白色大棚是蔬菜大棚。可谁曾想到,这种在内地常见的大棚搁在20年前的白朗还是个稀罕物。这还是来自济南的第二批援藏干部,给白朗引进的大棚蔬菜种植经验,投资建设极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蔬菜大棚和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十几年后,这些蔬菜大棚已经成为白朗县农牧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满眼的白色蔬菜大棚只是白朗县迎接远方来客的“伴手礼”。继续沿着日江公路向南,在觉如村以北,你会驶过一个在建的项目工地。西藏的夏季是工程施工的最佳季节,工地上的藏族及汉族工人正紧张地赶着工期。
熟悉白朗县境内路况的老司机珠扎说,这里曾经是一个建筑垃圾堆放点,来来往往的车辆一进入白朗县城就能看到这些醒目的垃圾堆。如今,垃圾堆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第七批援藏干部入藏后推动的一项重点市政工程项目。第七批援藏干部、白朗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田俊林说:“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一个休闲公园和标志性景观节点。”
城市文明进化的根本动因是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
援藏20年,七批援藏干部都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倾力打造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的支柱产业。
白朗蔬菜产业经过济南援藏干部持续16年的精心培育,已经形成了“天域绿”这一知名品牌、蔬菜协会这一经济组织、“蔬菜采摘节”这一销售载体。特别是白朗农业科技园区,已经成为西藏唯一的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2013年,白朗产的蔬菜产量已经达到7513.7万斤。
白朗龙头企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最好的20年。在国家、山东省、济南市各级扶持资金的帮助下,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旺达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发展。
青稞高产创建示范区、传统民族手工业园区、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
这些都是对口援藏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佐证。
蜕变,源自改革创新、积极有为、尽力而为。济南援藏干部没有辜负重托。
铭记。白朗的变化,感受最深的还是广大藏族群众。小到餐桌上种类繁多的蔬菜,大到整洁明亮的县城、闻名全藏的民营企业,藏族群众对身边的变化铭记于心,对济南援藏干部铭记于心。
夏季,内地常见消暑水果西瓜其实原本在西藏极为少见。
正是大棚技术的应用推广,让白朗产的西瓜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夏 季,当你行驶在白朗县境内的日江公路上,一定会发现路两旁有不少摆摊卖西瓜的农民群众。6元一斤的西瓜价格听上去略贵,可尝尝买来的西瓜就会发现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