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动态

“发小”忆温家宝:两次写血书申请去西藏

   发布时间: 2014-02-14 14:05:0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当年一起在胡同里打球的玩伴,一起经历着时代变迁。多年之后一个成为了国家总理,另一个成为了中学老师。天津73岁的李溥老人和温家宝认识60年,他如此概括对温家宝的感情:非常敬重,非常信赖。在他眼里,发小温家宝是个怎样的人?

  当年一起在胡同里打球、在池塘里游泳的玩伴,一起经历着时代变迁。多年之后一个成为了国家总理,另一个成为了中学老师。当两人都已经退休,最珍惜的记忆可能还是童年的时光。

  马年春节的前几天,和很多退休老人一样,73岁的李溥要跟老伴儿忙活着置办年货、收拾屋子,等在北京生活的儿孙三口回天津过年。

  这个在南开中学任教了将近三十年的老人是温家宝的“发小”。他收藏着一袋子“材料”—都是温家宝赠予自己的书籍、纪念本和亲笔书信。上世纪50年代,李溥和温家宝先后搬进天津市南开区的西门里达摩庵前胡同,成了童年玩伴。1960年代初,两个人从南开中学毕业,在不同的城市读书、工作,自此断了联系。直到温家宝从甘肃调到中央任职,李溥从农村回了天津,才开始重聚。

  小巷童年

  李溥老两口住在天津市南开区的一个老式小区里,这个面积不大的两居室是20年前老伴儿单位分的。从那时起,李溥就离开了原来长大的胡同里。后来达摩庵前胡同被拆,修了公路、建了商场,再也找不到原先的蛛丝马迹。

  温家宝在很多场合提起过自己苦难的童年,“在战争中度过的,穷困、动荡、饥荒的往事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1948年辽沈战役之后在东北经商的父亲到天津落脚,接着,全家逃难到了天津城区。

  在幼年的温家宝饱受战争和苦难的时候,李溥正躲在天津市河东区姚家台亲戚家的床铺下,窗户上贴着米字条,浸水的被子被挂在窗前,防止炮火烧进来。

  而战乱之后,年少的李溥对后来那个年代的印象就是“唱解放区的歌”和“镇压反革命”。1949年,棉纺厂的工人在马路上扭着秧歌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大家就唱“王大妈要和平”。1951年的夏天镇压反革命时期,离天津北站不远的刑场,杀了很多反革命。

  日子开始平和下来,是在1952年李家搬进达摩庵前胡同之后。父亲用十几匹布料买了个小院,八间房,二三十口人挤在一起住。这一年,温家也搬了进来,还未买下邻居家一间平房前,温一家五口居住在一间10平米左右的平房里,水泥地面还有坑洼,床占了屋子的一半。安顿之后,温家宝父亲温刚开始在中学当地理老师,母亲杨志云在小学任语文老师。

  达摩庵前胡同不长,大约就百来步,李溥住在温家宝斜对面,很快,俩人就成了玩伴,在胡同里玩皮球,支起大门板打乒乓球。暑假时,胡同里几个不错的小朋友一起到河里洗澡,步行几十里路到郊区逮蛐蛐、掏螃蟹。

  1954年,温家宝从火神庙小学毕业,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南开中学录取。两年以后,李溥又被保送到了南开中学。李溥常常会跟温家宝一起上学,从家到学校的路大约要走一刻钟。在这条上学路上,两个人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方向。

  同学少年

  进入中学的温家宝更加刻苦,去郊区玩的活动很少参加,时间多半用来读书。“家宝立志要为国家干大事。”这是温家宝的母亲杨志云后来告诉李溥的,“不知那时候是在南开中学听了什么教育讲座,受了鼓舞之后就回家念叨起这个。”

  温家宝在班里当过学习委员,作业本“永远工整、明了”,1959年搞“大炼钢铁”,温家宝是工人代表,老师同学印象中他的性格稳重、扎实。李溥则生性活泼浪漫,上了南开中学,他一下子被五花八门的社团吸引了,报了美术班,“立志当画家”。

  在南开中学,李溥一直在美术社,后来当了美术社社长,天天下课后就去画石膏像,或到礼堂看表演,画速写,“那时候一心就一个愿望,要考美院。”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1959年,李溥初中毕业,报考了天津工艺美校,但未被录取。他开始在南开中学继续读高中。那段时间,他尤其喜欢有社会意义的讽刺漫画。比如讽刺社会上的大男子主义现象等等。高一开始,李溥的漫画就经常在《天津日报》上发表。

  1962年李溥高中毕业,正值“大饥荒”时期,全国艺术院校都不招生,他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河北大学中文系。

  李溥高中毕业那年,温家宝已经在天津市地质学校(后与北京地质学院合并)读了两年书。高考时,温的母亲杨志云一心想让成绩优异的儿子考清华,但因为家庭成分、出身不好,温家宝只能选择一个专科院校。

  “好在是学地质,那是他的爱好和理想。”李溥回忆。而上了大学的李溥似乎与小时候成为画家的梦想渐行渐远。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