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动态

好爸爸与坏爸爸:站在天平两端的援藏教师王志森

郑保军    发布时间: 2013-12-16 08:32:00    来源:齐鲁网

  原标题 好爸爸与坏爸爸:站在天平两端的援藏教师王志森

  一个85后年轻人,为什么要到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奉献青春?为什么三年来只回了三次家?高原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发现儿子患有白血病后,今后又有什么打算?12日,齐鲁网记者再访援藏教师王志森,听他内心的故事。

  正当娱乐节目《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之时,另一版本的《爸爸去哪儿了?》走入人们视野。不过这个爸爸却不那么招人喜欢,反而引来不少质疑和指责,似乎小梓修的不幸是父爱缺位的结果。援藏,这一个温暖的话题,在网友尖锐的批评声中,显得有些“冰冷”。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摆在王志森面前,家庭孩子和援藏工作哪个更重要。可以看出,哪一个他都不想放弃,但并不是太多人理解这个看似坚强实则内心脆弱的爸爸。

  如果我们告诉小梓修“爸爸援藏去了”“爸爸在那曲包村帮扶”,他不会懂。早上睁开眼看不到爸爸,自己情况跟喜欢的kimi不一样,是他感触最深的。于是有人谴责小梓修的爸爸“不顾家”“不负责任”“太狠心”,3年只见孩子3面,任谁都觉得过于“铁石心肠”。但是,当看到小梓修的爸爸王志森凝望儿子的眼神,在手机上不断翻看儿子照片的画面,想尽一切办法为儿子筹钱治病的经历,一切埋怨都融化了。援建工作意味着什么,大多数人是明白它的意义的,只是理智与情感的天平摇摆不定。

  笔者发现,在微博上,有不少人问,政府去哪了?公益机构去哪了?社会救助机制的缺位固然值得追问,但人性的缺失亦不可原谅。人命关天,守望相助这一人性的伟大,不该在此时冷嘲热讽。对国家某些政策的不满,对王志森的怨恨,不该成为对生命袖手旁观的理由,更何况在王志森身上有许多值得尊敬的地方。我们在践踏他人不幸的时候,不仅难以修补心中的伤口,反而放大了这个社会的痛感。要知道每一句祝福的话,都是支撑小梓修一家挺过难关的力量,埋怨咒骂丝毫帮助不到这个家庭,反倒会滋生更多的网络戾气。

  从“小家庭”的角度看,王志森是一个“坏爸爸”,不够尽职尽责,遭网友责备似乎理所应当。不过,置于“大家庭”中,王志森又是一个“好爸爸”。因为他不是为一己私利、个人享受丢下妻儿,而是援助西藏建设。他何尝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当那份社会责任感让他做出取舍的时候,他把家庭放到了第二位,但他在援藏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身为人父的责任,坐不起飞机,坐火车长途颠簸也要回家看孩子一眼,他的选择无疑是有责任感的、勇敢的,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小梓修现在还不懂爸爸到底去哪了,但总有一天,他会明白,爸爸去“那”了,去一个需要他的地方,他在那奉献青春,播撒爱心,收获希望。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王志森式的人物,他们为了祖国建设,为了社会幸福和谐,远离家乡、亲人,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生活,甚至有些人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人认为他们“不顾家”“不合格”,或许他们愧对了自己的小家,但绝对无愧于社会大家庭。

  自古“忠孝”难两全,这个社会总需要一些人,到贫困山区教书育人,在冰天雪地站岗巡逻,在团圆的大年夜坚守岗位,如果这个人不是你,不是我,而是他,那我们更应该尊敬他,更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高兴的看到,来自全国的朋友纷纷伸出捐助之手,帮助王志森和他的家庭共度难关,短短一天就汇聚30万捐款。在互联网上,无数网友转载救助小梓修的微博,为他祝福、加油,一股强大的网络正能量不断传递着。

  对王志森来讲,站在天平上,从任一端看另一端都是痛苦的,他的迷茫和失衡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那么,请善待这些站在天平两端的人,善待这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善待他们就是守护社会的良知。他们为社会大家庭的幸福,牺牲掉自己小家庭的幸福,可敬可佩。常怀颗感恩之心,感念他人付出,才能发现爱懂得爱,学会去爱,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才能及时伸出援手,用爱来传递爱,守住人性的温暖。

(责编:王东)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