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动态

援藏干部:受苦受累是小事 昌都发展是大事

   发布时间: 2012-11-02 09:41:00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杨树海经常跑基层调研。 姜万川供图

  谈到昌都,来过的人会想到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还有暗冰、滚石、塌方、泥石流——这里的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然而,此次昌都之行,记者却未发现援藏干部表露出一丝的恐惧与退缩,在他们身上,能够感受到的全  “受苦受累是小事,昌都发展才是大事。”重庆市第六批援藏干部领队、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杨树海一席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杨树海:两年跑13万公里山路

  10月1日深夜,明月朗照着险峻的川藏公路。检查完芒康县的重庆援藏项目后,杨树海带领重庆援藏干部连夜赶回昌都。大雨刚过,一块块飞石滚落在公路上,有惊无险。

  杨树海明白,这样的险情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但他必须日夜兼程行走在这些险象环生的山路上。

  如今,回忆起这些惊险之旅,杨树海一脸平淡:“主要是太忙了,类乌齐水厂改造工程要去看,芒康县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也要看,还有那些失学儿童也要去关心……和个人安危比起来,这些才是大事。”

  据了解,重庆市第六批援藏项目共18个,涉及新农村建设、学校改扩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投资总额为1.93亿元;加上积极争取到的系统援藏、社会援藏等计划外援藏资金,第六批3年援藏资金总额达3亿元。

  除了回重庆协调工作,赴拉萨开会,每月杨树海都要轮流到芒康县、类乌齐县检查督导项目落实,而每一个来回都是上千公里,每次出行都是一次生死考验。

  援藏干部姜万川统计,杨树海2010年从昌都到拉萨往返3趟,2011年7趟、2012年4趟。不到3年,杨树海在雪域高原跑了13万公里山路!

  出行是危险的,对于年近50的杨树海来说,睡觉同样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进藏以后,高寒缺氧,心悸、失眠、掉发等如影随形。两年来,杨树海头发白了、稀疏了,每天靠制氧机入眠。

  “咬咬牙,困难就过去了。”面对困难与艰险,杨树海总这样安慰同来援藏的干部们。

  王永学:为抵抗失眠3年写两本书

  同样面对失眠,王永学却用写书的方式度过了最孤独难熬的时光。到芒康工作不到3年,王永学写了两本书:一本叫《芒康县文化拾遗》,一本叫《援藏志书》。

  2010年7月进藏前,王永学是合川区狮滩镇镇长,进藏后担任昌都地区芒康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

  芒康县海拔3900米,严重缺氧。初到芒康,王永学便体会到缺氧的滋味:嘴唇起壳,鼻孔有血块,不敢剧烈运动,打几分钟的乒乓球都累。特别是到了晚上,因缺氧造成失眠,总感觉黑夜漫长。

  王永学分管文化工作。当地民族文化内容丰富,但都散落民间,不成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失传。他决定,利用夜晚的时光,收集整理芒康民俗文化,并将书名定为《芒康文化拾遗》。

  此后,每逢工作之余,王永学就下乡拜访当地老百姓;节假日就与历届文化局长、副局长和芒康善于写作的文化人一起交流芒康文化故事、典籍和传说。两年多来,芒康的每个乡镇、每个寺庙都留下了王永学的足迹。材料收集基本完成后,王永学又利用夜晚失眠时间,逐一整理加工。现在,《芒康文化拾遗》一书手稿基本完成。

  王永学还利用夜晚时间编写了《援藏志书》,如今初稿已成,只待完善第六批援藏干部的内容。

  “因为写书,我的夜晚不寂寞。”王永学说。

  张雄:培训助农牧民拓宽就业路

  10月17日,重庆市人社局对口支援昌都地区创业培训班第一期在昌都举行,25名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和农牧民接受了培训。有意思的是,应大家要求,为把创业培训班办下去,24名昌都职教老师还来接受了创业师资培训。

  “这样的转变不容易。”援藏干部张雄原是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现在担任昌都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他记得第一次到牧区组织培训时,培训教师到了,接受培训的学员却不见踪影,这让张雄深感意外。

  去年,张雄组织农牧民到重庆接受种植养殖业实用技能培训,通知下发1个月了,包吃包住免学费的30个名额迟迟凑不齐,最后不得不通过下派指标凑足人头。

  “坚持一下任务就完成了。”张雄没有泄气,他意识到,对农牧民的培训,首先是组织纪律的培训,其次才是专业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转变就业观念。

  于是,一种军旅式培训模式诞生了——每次培训采取封闭式管理,由当地武警支队教官进行军事化训练,着重培训农牧民群众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意识,然后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这样的培训模式很快见了成效。芒康县纳西乡纳西村的次仁永宗参加了在重庆的技能培训班,回家后他投资20余万元,创办了自己的“藏家乐”。他说:“是张局长帮我们改变了就业观念,增添了发展技能。”

  记者手记

  短短18天,记者在雪域高原的采访行程达4000余公里,遭遇过高山落石、牦牛横闯公路、雪山车辆抛锚等,但前进的步伐却没有因此停歇……

这里的路险象环生,这里的空气稀薄,这里的生存环境也许一时难以适应,但这里的山水是那么秀美、文化是那么神秘、人民是那么质朴,一切让你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一种责任,一种走进她、读懂她的冲动!

  “走进这片土地,你就会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杨树海一席话让我想到了昌都地区随处可见的杨树——任凭风吹雨打,它们都昂着头,坚守着这片土地。

  我们的援藏干部、昌都地区的干部群众,乐观、自信,从容、淡定,他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地守护和建设着昌都这片热土。他们又何尝不是一棵棵坚强、挺拔的风中杨树呢?

  走近昌都,让我更加亲近这片热土;别离高原,让我更加热爱重庆!

(责编:木木)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