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动态

“春风”吹绿雅江岸——山南地区受援工作回眸

常川    发布时间: 2010-11-23 16:13:00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15年间,全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保持15%以上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6倍,财政收入增长22.3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1倍……这样一组数据记载了山南地区从1994年接受对口支援以来的发展足迹。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湖北、湖南对口支援山南地区,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增加安徽、中粮集团对口支援山南。

  受援思路“变”字当先

  在受援工作中,山南地区积极将受援观念由单方接受向双向开发、互利共赢转变,牢固树立共同发展理念,把当地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品牌优势和后发优势同内地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相对接,建立和形成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特别是新华水泥、盛世藏绒等企业的引进,成为提升受援成效的成功典范。经济受援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把受援资金、项目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受援项目更多地向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和有经济发展后劲的领域倾斜,切实加大财源培植、产业建设、群众增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受援方式由单一资金、项目受援向资金、项目、技术、市场受援相结合转变。

  受援工作“农”字为重

  15年来,“三省一企业”先后投入资金近3亿元,实施了农牧区小桥涵、小道路、小水塘、小堤坝“四小”工程和安全饮水、电力设施等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农牧区发展后劲。立足农牧业发展薄弱环节,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实施了贡嘎县大棚蔬菜基地、乃东县禽类养殖基地、隆子县奶源基地等农牧业产业项目,切实提高了农牧业产业发展水平。依托市场需求,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在武汉、长沙等一些大型超市设立山南农产品和手工艺特产专柜,加查虫草、乃东大蒜等特色农产品成功走出西藏、走向内地。同时积极开展就业受援工作,组织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到对口支援省市、企业务工,有力促进了群众增收。

  受援模式“新”字领路

  强化政府主导,围绕提高受援成效,深化受援内涵,创新“武汉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在受援工作上的主体作用,全面拓宽受援领域。在省援助地区、地市援助县的基础上,武汉市与乃东县率先在全区探索开展部分街、乡、场与乃东县友好结对工作,创造了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武汉模式”,受到中央、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强化企业合作,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思路,从对口支援省市中引进资金技术雄厚的企业,参与地区矿业、建材、旅游、农畜产品、民族手工业等产业开发,开辟了企业援藏新路子。强化社会参与,探索受援新途径,在政府引导下,加大受援工作宣传和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受援工作积极性,形成受援工作强大合力。

  受援工作“细”字把关

  按照政府执行细、规划对接细和工作落实细三原则,切实做好对口受援工作。为确保用活、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山南地区对一系列关于加快西藏发展、促进西藏长治久安的政策文件进行了任务细化分解,使受援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山南地区分别制定了3年和15年受援工作长期规划。为使规划确定的目标、思路、举措科学合理,有关部门加强了与对口支援省市、企业衔接,加强了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对接,有力促进了受援工作有序开展。为做好每一批受援工作,成立地、县两级受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受援工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将受援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确保按期圆满完成每一批受援工作。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