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快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开发的力度,农业部受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要求,决定帮助西藏编制《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并在2001年底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援藏工作座谈会上,以援藏项目的形式签定了援助协议,为西藏特色产业发展制定新的蓝图。
2002年初,中国农科院区划所按照部援藏领导小组的要求,专门成立了规划工作组,并组织8位专家分别赴西藏7个地市、 45个县的有关部门、科技单位、农场、龙头企业和农牧户中进行深入考察和调研,编制完成了《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发原则、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对策措施。
为加快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西藏自治区提出了“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总体目标,从2004年开始,按照“资金来源渠道不变、使用性质不变、管理主体不变”的原则,集中各涉农部门资金13.5亿元,国家投资总15.25亿元,在全区7地市、74个县(市、区)安排实施了无公害蔬菜、优质青稞、白绒山羊、藏猪、藏鸡、奶牛养殖、牦牛及藏系绵羊育肥等12个产业项目及347个子项目。经过六年多的投资开发,特色农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经济的发展。
(一)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逐步发展成为农牧民增收的切入点和亮点,已经是增收的重要来源和支住,增收速度和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2004-2009年间,带动与辐射农户324920户,占农牧区总数的73.69%,辐射人口1608762人,占农牧区总人口的69.64%。户均增收3263.10元,人均增收647元/人,年均增幅达到22.26%。在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大幅度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时,农牧民消费意愿旺盛,家庭支出不断创出新高,生活方式转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农户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增幅达到1516元/人,年均增幅19.21%,其中现金支出额增长速度更快,增幅达到1026元,年均增速23.17%;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由57.01%下降至45.12%。居住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由204元/人增至501元/人,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项目带动的农户住房大多以石木结构替代了土木结构,人畜分开,人均居住面积超过20平方米,室内装修考究,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电一应俱全。医疗、交通和文教娱乐支出由169元/人增至312元/人,食用油、肉制品、奶制品、家禽和蛋类消费量增长,饮食结构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通过项目的带动,规模经营、订单经营、专业经营、统一经营等新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如,拉萨市城关区纳金乡藏热村奶牛养殖,2005年全村133户家庭中有42户参加了“圣吉雪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按“分户饲养、利益到户、统一管理”的方式集中修建了养牛小区,实行“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种草、统一销售”。转换经营观念后,不仅生产成本降低,销售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与建立养殖小区前比产奶量增长了60%以上、户均收入增长了2倍。
(二)产业规模不断增大,产出水平得到提高。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规模日趋增大,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带动辐射作用日益强劲。主导产业实施规模方面,到2009年底,项目区累计实现了优质青稞种植6.75万亩、藏药材种植5.77万亩、高原油菜种植14.3万亩、人工种草及草场围栏建设534.64万亩、青贮窖19066座、畜牲圈舍及暖棚243.54万平方米、蔬菜大棚9449栋、蔬菜种6635.46亩、茶园2400亩。累计实现产出青稞64420吨、优质油菜25252.5吨、草料及饲料660万吨、藏药材681.65吨、育肥牦牛9.43万头、短期育肥绵羊172.52万只、山羊绒903吨、藏香猪17.07万头、鸡鸭363.16万羽、马铃薯42.33万吨、蔬菜17.64万吨。农牧业特色项目区主要产品的人均规模和单位产出指标均明显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如,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的实施,目前共经验日光温室395栋,带动当地农牧民450人,仅2009年蔬菜、瓜果产量400万公斤,实现产值1348万元,人均增收2500元左右。
(三)促进了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在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直接引领、带动和辐射下,自治区农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与升级。种植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粮经饲种植比例有较大调整,由2004年的71:19:10调整到2009年的66:20:14。在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实施提高粮油单产行动,有效地提高了粮油单产水平,2009年,在遭遇严重干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依然达到90.53万吨,确保了全区粮食安全。蔬菜种植面积增幅度最大,由22.72万亩快速增长至30.7万亩,增幅达到了35%。
(四)发挥出特色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了特色产业发展带。在农牧业特色产业规划时,充分考虑了资源、市场、潜力和基础等要素,通过认真分析产业与区域结合过程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等因子,形成了7个特点显著、发展有序的产业带(区):即:藏东北高原山地,以牦牛短期育肥和奶制品为主导产品的牦牛产业;藏西高原,以优质山羊绒为主导产品的绒山羊产业;藏中北高原,以优质地毯毛和绵羊肉产品以及山羊绒制品为主导主品的绵羊、绒山羊产业;藏中宽谷,以鲜奶、酥油及其它乳制品为主导产品的奶牛养殖产业带,以藏猪、藏鸡、禽蛋为主导产品的畜禽产业带;藏中宽谷地区,以优质青稞和优质油菜为主导产品的粮油产业带;建成以城镇郊区为核心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带;藏中藏东藏猪藏鸡产业带。建成一批带动能力强、增收水平高的基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白绒山羊、藏猪、藏鸡、肉鸭、奶牛养殖、牛羊短期育肥等商品生产基地200余个。
(五)发挥高原特色优势,培育一批名优品牌产品。我们坚持围绕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突出特色建基地,建立了一批区域化布局合理、专业化生产技术水平较高、规模化经营程度较大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如,围绕青稞、油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涌现出了西藏银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藏藏缘青稞酒有限公司、龙湖工贸有限公司、达氏集团圣鹿油脂品厂等一批龙头企业;围绕绒山羊产业开发,扶持成立了金哈达羊绒制品有限公司、藏绒王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围绕艾玛岗土豆,引进扶持了西藏雅江源有限公司。不但在区内市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部分品牌产品已经进入国内甚至打入国际市场。至2009年末,各级龙头企业收购青稞等粮食作物15000吨、油菜籽6000多吨、羊毛等畜产品4500多吨,辐射带动农牧户3万多户,带动农作物种植20多万亩,畜禽养殖100多万头(只),农畜产品订单标的金额1.36亿元,户均增加现金收入4000多元。仅在2008年第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自治区参展的16家企业就实现合同订单总值达8289万元。
(六)积极培育发出农民专合组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还推动了农牧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区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395家,入社农户31593户,带动农户53843户。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创建出多个专合组织模式,包括“协会+农户”模式,如拉萨市城关区圣吉雪奶牛养殖合作社、达牧县邦堆土豆种植合作社,“基地+协会+农户”模式,如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蔬菜种植合作社、曲水鑫赛瓜果种植合作社,“企业+协会+农户”模式,如堆龙德庆县古荣青稞营销合作社、尼木县塔荣藏鸡养殖协会,“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如当龙雄县郭庆牦牛育肥合作社、达孜肉鸭养殖协会,“能人+协会+农户”模式,堆龙德庆雪域奶牛养殖专合组织、墨竹工卡县尼江运输合作社。农民专合组织在引导农牧民群众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连接生产与流通,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七)积极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农牧民生产技能得到提升,科技素养不断提高。在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实施中,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延伸产业链、扩大产品增值空间。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有力地促成了产业链的形成。 2004年起重点支持藏西北绒山羊、藏中优质粮油和优良奶牛、藏东北牦牛、藏东南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项目提高科技水平,2008年以来实施饲草奶牛基地、绵羊培育基地、优质绒山羊基地、藏猪藏鸡基地等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的科技改造。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的新型农牧民,大力推广了科学生产方式。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