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动态

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成为一支援藏劲旅

王昕秀    发布时间: 2010-05-26 09:12:00    来源: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2007年7月12日,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来到西藏林芝地区,开始了他们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46名来自二十几个部门的福建干部在西藏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闽五援”。回顾即将到期的三年援藏生活,他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工作队内部的口号:任务硬,骨头更硬;海拔高,境界更高。

  建设:安居工程改善民生

  福建省市两级财政和社会捐赠资金,有80%投入到了农牧区。第二批216个援藏项目中,有140个建在“三县一场”:即林芝地区的米林县、朗县、工布江达县和米林农场。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进藏的第二个月,就在林芝地区展开了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西藏自治区第五批援藏项目中最早动工的,也是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出资兴建的第一个项目。

  据了解,福建投入援藏资金1.4亿在农牧区实施安居、饮水、沼气三大民生工程,重点完成了10个村的安居工程,包括4个边远山村搬迁重建、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

  米林县扎绕乡彩门村距离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城20公里,只有22户人家。彩门村的旧村离新村约有两公里的路程。那里的老房子大多依山而建,雨季极易遭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老村基本是破旧的平房,夜晚照明由于全靠酥油、煤油灯,整个房子都被熏得黑的。考虑到旧村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不适宜定居,2007年8月,福建省第五批援藏队决定对彩门村实施整村搬迁。从建房、铺路、给排水到村广场、麦场、沼气等配套设施,2008年10月,福建援藏干部给百余名彩门村民们安了一个新家。

  不少偏远山村,也成为“闽五援”安居工程的实施重点。朗县金东乡东雄村是一个边境村,福建援藏队在这里建了民房、修了村道,盖了敬老院,还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除了安居工程外,福建省第五批援藏队还采用另辟水源、引流消毒方式,修建了累积50公里长的PE管道,解决了5000人口的安全卫生饮水问题;2200多口户用沼气的建设,不仅节省了薪材,还改善了乡村的卫生状况;投入援藏资金200万元,给对口支援县的23个乡镇卫生院各配备一台电冰箱、小型发电机和一辆摩托车,解决农牧区儿童接种疫苗贮存不善、缺交通工具的问题;安排援藏资金300万元作为“农牧民困难子女就学资助金”,资助家庭困难的农牧民子女完成学业。

  发展:增强造血广开渠道

  在如今的朗县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家有十棵核桃树,顿顿可以吃上肉。家有百棵核桃树,娶到媳妇不用愁。家有五十亩核桃树,小车开上柏油路。

  林芝浪县的特产核桃在区内外都享有盛誉。这里年平均气温11.2摄氏度,无霜期有130-170天,年均日照超过2500小时,这样的小气候十分适合核桃生长。但由于资金短缺,核桃种植在朗县一直局限在房前屋后,长期没有形成产业。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进藏后,以援藏资金为主,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提升核桃品质、扩大种植规模、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在上批援藏建成的4000亩基础上,在雅鲁藏布江两岸建成了万亩经济林木。按照朗县15000多人口来计算,将来可以达到人均一亩经济林木。核桃树种上了,县里建起的加工厂也解决了核桃的销路问题。产销一体化既丰富了核桃销售品种,形成了核桃产业,当地老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核桃种植虽然经济效益高,但见效期最快要十年。不少西藏当地干部刚开始很费解,第五批福建援藏队只有三年援藏时间,为什么不选择更容易出成效的项目进行建设?在“闽五援”看来,虽然核桃五年才能初挂果,十年进入初产,但从五十年后开始盛产,并能延续几百年甚至千年的盛产,可以说是一项生态和经济双收益的项目,是为朗县人民带来了一个世代受益的“绿色银行”。

  在对口支援的米林农场,为解决果树经常遭受霜害问题,投入援藏资金350万元,建设了2.2万平方米塑料温室大棚及配套设施,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形成了一个能抵御自然灾害、实现稳产高产的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园区,成为藏东南水果产业带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同时,福建还充分发挥作为海峡西岸经济经济区优势,为林芝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连续两年在在厦门“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设立林芝馆,举办专场推介会,开展招商活动,共签约17亿元。促成了深圳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投资1.85亿在米林县建设五星级的力沃斯工布庄园;引进了厦门亿业集团协议投资10亿元开发察隅河流域水利资源。还利用厦门“9?6”海峡旅游博览会为林芝再造旅游宣传平台,推介西藏和林芝的旅游资源。利用大峡谷旅游文化节、林芝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开展“节庆招商”,邀请了80多位福建企业家到林芝进行商务考察,达成了开发小水电资源和农畜产品深加工协议,深化了藏闽两省区的经贸、旅游、文化交流与合作。

  保护:弘扬发展民族文化

  西藏林芝地区首府八一镇,这里是工布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八一老城区就农贸市场上,福建省将要这里援建起旧城改造项目“工布映象”工程,这也是福建省历批援藏中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工作推进最难的项目。

  “工布”是林芝地区的旧称,改造旧城区71亩、拆迁1.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工布映象”由藏东南民居街巷、藏式风情酒吧走廊、欢乐广场、喷泉水景、河岸休闲走廊等组成,建筑设计由西藏大学、西藏古建筑研究院以及福建省建筑设计院的专家共同担纲,充分展现出藏东南尤其是工布藏族在建筑、装饰方面的独特魅力。在进行城市基本建设的同时,也将成为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藏东南的民族元素在“工布映象”中随处可见。以西藏八宝吉祥来命名的八个民族特色院落,让藏族同胞一展歌喉的朗玛厅,统一设计的藏式店铺招牌。

  “工布映象” 总投资1.2亿元,1000万元福建援藏资金用于广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2100万元用于管网、河堤、道路建设的国家补助资金,吸引开发商投资8500多万建设了2幢高层住宅、9个藏式院落和街巷。如今“工布映象”工程已开展一年时间,到“闽五援”离藏前,工程的竣工投入使用将是送给他们离别前最好的礼物。

  文化援藏,对当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是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在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的交汇处,福建投入700万援藏资金援建的尼洋阁就坐落在这里,它也是目前全国首家在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

  与传统博物馆有很大差别,尼洋阁14个展厅,将通过实物、文字、图片、雕塑、绘画等手段,展示“历史的林芝,人文的林芝,民族的林芝,宗教的林芝,自然的林芝”,对濒临失传的工布藏族、门巴、珞巴和僜人等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

  为了让尼洋阁实现从地标性建筑到非遗博物馆的完美变身,福建省第五批援藏队利用晚上时间举办“文化沙龙”,邀请相关专家讲课,弥补援藏干部在民族文化、文物保护方面认知的缺漏,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在林芝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除了藏族之外,还有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独龙族、傈僳族、纳西族,其中门巴族、珞巴族是西藏独有的少数民族。珞巴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仅有2900多人。对口援建的米林县南伊乡,就是珞巴族群众聚居的地方之一。过去,珞巴人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的高山峡谷地带,有自己的语言,主要从事采药和狩猎。1985年珞巴族人迁出南伊沟定居才召村,他们的生活一直得到胡锦涛同志的亲切关怀。

  2006年福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完成了才召村整村配套工程,这里156位珞巴族群众的农房改造和安居问题得到解决。但由于缺少牧场和耕地,加上缺乏农耕技能,村民的口粮还是没法自给。福建省第五批援藏队了解情况后,多方协调,投入180万元,以70年为期,向米林农场租到位于才召村附近的308亩土地和100亩草场,分配给村民耕种、放牧。为了提高农机化耕作水平,他们还为才召村配备了一台联合收割机,珞巴族群众第一次用上了现代化的农机设备。

  旅游与文化总是相辅相成,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珞巴文化也摆上了议事日程。在福建省第五批援藏干部和当地共同努力下,珞巴民族服饰被列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28日,林芝地区米林县珞巴民俗暨藏医药文化旅游节的开幕更是为保护珞巴文化提供了另一个更大更广的平台。打造珞巴族民俗品牌,既保护民族文化,又促进旅游业发展,这无疑给珞巴族群众铺开了一条更为长远的发展之路。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