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动态

沪藏团结谱新篇

闫党恩    发布时间: 2010-03-10 13:32:00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上海先后选派了3批150名干部进藏工作。每批援藏干部都把日喀则视为第二故乡,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建功立业,历练人生,为促进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谐、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塑造了上海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据了解,从2001年到2009年底,上海市、区两级财政和社会各界共提供无偿援助资金9.63亿元,援建日喀则地区各类项目550个;帮助培训各类人才3078人次。

  坚持重心下移

  在日喀则去往萨迦寺的路上,吉定镇冲达村是必经之地。冲达村希望小学就建在路边。虽然只能接纳23名1至3年级寄宿制学生,但老师扎西平措说,自从有了这所希望小学,方圆两三公里内农牧民孩子上学的问题都解决了,“包吃、包住、包学费,我们的孩子个个有学上!” 学校里的一块小石碑上记载着,2003年上海科技界人士捐资20万元援建了这所小学。

  珠峰脚下,定日县318国道沿线的加措乡果热村是上海援建的新农村示范点。村子里面,主干道路基本硬化,每家每户用上了照明电,都能够收听收看电视节目;排水、饮水、牲畜圈、厕所、休闲广场(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普及;村委会硬件明显改善,综合活动室、科技图书室、电化教室、卫生室,以及村务公开栏、村规民约公示栏一应俱全……年过六旬的曲珍老阿妈,总喜欢拉着村外来的客人参观她的新居:“看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就像是做梦一样。”

  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着力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教育、医疗卫生条件,是上海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年来,上海共安排援藏资金3.338亿元,重点推进安康工程、安居工程及学校、医院和卫生院(所)建设。比如,先后为江孜县幸福新村、拉孜县锡钦村等182个村组织实施安康工程,帮助22915户农牧民实施安居工程;先后援建了日喀则地区中专教学楼、中师综合楼、上海实验学校以及定日县完小、亚东康布小学、萨迦县希望小学等58所学校;先后改建和扩建了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和5个县的人民医院,完善了5个县的11个乡镇卫生院(所)的硬件设施和医疗设备,健全了地、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坚持服务经济

  江孜县是西藏著名的氆氇产地之一,这里生产的协玛氆氇在旧西藏只有达官贵人和大活佛才能享用。如今,氆氇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2006年,上海第四批援藏工作队投资50万元在该县杂吾达村扩建了协玛氆氇加工厂,使其氆氇生产具有了一定规模,当年收入达到30万元。3年之后,该村总收入已经突破300万元。协玛氆氇加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工厂采取的是订单式生产,但总是供不应求,老百姓看到了实惠,都争着做。

  久负盛名的萨迦唐卡也非常受市场欢迎。萨迦县旅游局负责人次仁桑珠说,2009年5月,上海和萨迦两地投入75万元,实现了唐卡的印刷式批量生产,“纯手工制作的唐卡最高要卖到6万元,印刷唐卡的价格在550元至680元之间,游客更容易接受。”

  在上海技术、资金和人才的强力扶持下,亚东县亚东鱼养殖示范基地、江孜县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拉孜县特色瓜果种植示范基地、定日县藏鸡养殖示范基地等一批特色种养业基地迅速崛起,形成了一批农牧业支柱产业。

  日喀则地委副书记、上海第五批援藏干部领队赵卫星说,援藏干部积极引导西藏特色产品“走出去”,在邀请日喀则农特产品龙头企业参加上海特色产品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的同时,还拿出资金支持日喀则在上海国际食品城、西藏大厦建立销售总部。

  上海还积极引导和鼓励上海企业到日喀则投资兴业。上海印刷集团和上海仕博投资有限公司已分别在萨迦县投资开发新唐卡、丝绸哈达、陶瓷面具、温泉浴盐等民族特色产品,在岗巴县曲登尼玛开发生产矿泉水。

  2009年,日喀则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5亿元,同比增长16%。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日喀则地委书记格桑次仁说,成绩来之不易,上海等对口援助省市的长期帮扶功不可没。

 

(责编:晶晶)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