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走访群众(苏州援藏队供图)
自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苏州市高度重视对口支援西藏林周县工作。11年来,不仅派出4批11名优秀援藏干部,为西藏林周引进7000多万元资金,实施了50多个援藏项目,而且成功探索援藏工作长效机制,使援藏工作逐步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开创了援藏工作的新局面。
2004年7月,苏州市第四批援藏干部孙悦良、张炳华、邢文龙三人从美丽的太湖之滨走进神奇的雪域高原,开展援助工作。这是又一个援藏十年的开端,标志着新一轮援藏工作的开始。在前三批援藏干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第四批援藏干部积极引进苏州先进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援藏工作机制,立足林周实际,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逐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苏州理念的核心内容就是导入市场机制,探索改革举措,干部重心下移,营造“造血”功能。具体来说,第四批援藏干部在用“苏州理念”做好援藏工作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了功夫:
一是既做好资金、项目的援藏,更注重观念、机制的援藏。在当前条件下,通过援藏渠道,引进一定的援藏资金,是完全必要的,只要有资金,就可以上项目、办实事,让农牧民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对于林周“项目型”经济而言,还可以稳定并提高县级财政收入。2004年以来,第四批援藏干部积极为林周牵线搭桥,每年为林周引进不少于1000万元的援藏资金,两年多来,共从苏州争取资金(含物资折价)3147万元,先后实施了苏州新村、老干部活动中心、接待中心、农畜产品交易中心、中心幼儿园、苏州小学综艺楼、机关道路硬化绿化、北部药材收购站、乡镇农牧业基地、希望小学等项目,通过实施这些项目,有效改善了林周的基础设施条件,缓解了林周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但工程项目的作用是有限的,为林周引进苏州先进的观念和灵活的机制,用“苏州理念”做好援藏工作,才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援藏也将更具长远性和根本性。为了能够让苏州理念在林周“生根开花”,第四批援藏干部在林周逐步导入市场机制。一是请苏州规划设计院重新修订县城规划,严格按照行政区、商业区、生活住宅区三大规划区域要求实施道路框架,建设县城基础设施。二是以市场的理念经营城镇,对县城内的商业性用地的出让做出了明确规定,一律实行公开的“招、拍、挂”等措施,2004年首次对县城内的门面房用地实行公开竞拍,不到一亩地,竞拍到了近20万元,首开了拉萨市7县土地拍卖的先河,尔后每年推出1—2宗土地拍卖,2年多来共拍卖了17.6亩商业性用地,吸引了近250多万元的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既盘活了土地市场,又推进了县城建设,使新的县城框架基本形成。三是滚动利用援藏资金,采取“援藏资金启动、市场化运作、滚动式发展”的模式开发苏州新村,一、二期30套商品房已经销售一空,苏州新村总规划面积134亩,目前已完成一半,援藏资金投入约800万元,滚动投入2000多万元,不仅对正在规划实施的新农村建设、安居工程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引导消费、加快城镇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开创了拉萨市乃至西藏援藏资金市场化运作的先河。今年农畜产品交易中心竣工验收后,又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出让农畜产品交易中心内20间门面房的经营权,吸引了90多万元的民间资金投入发展。这些“苏州理念”的市场机制,为干部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经济课。
为了能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机制环境,苏州市第四批援藏干部在林周着手进行了各项改革。在县直机关开展了增强发展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的“两增强一提高”主题教育活动,在乡镇完善了全胜杯、发展杯、增收杯、安定杯、公仆杯等“五杯”竞赛活动,通过学习交流,完善制度,强化考核,与报酬挂钩等办法,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推进了机关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每年从援藏资金中拿出约40万元,用来奖励两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今年6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乡镇财务管理的规定》和《关于大宗固定资产采购、变卖实行申报审批的规定》两个文件,组织乡镇财务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进一步完善了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有效控制了非生产性投入,使其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上,提高了乡镇干部当家理财的能力。除此之外,还积极倡导和推行机关部门公用经费包干使用、部分机关政务公开、干部的民主推荐、公开选拔、项目扎口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今年10月份,安排了基层组织建设、企事业单位机制体制改革、农牧民安居工程、中小学生防流控辍、县城交通环境卫生整治等五大调研课题,旨在突破制约林周发展的一些瓶颈,已经陆续地讨论通过,着手为明年的改革作好了准备。
二是一方面加大“输血”力度,另一方面着力营造林周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林周虽然是拉萨市唯一不靠国道、省道的县,但农牧业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要想发展经济、致富百姓,目前单靠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二产、三产,条件还不成熟,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培育“造血”机制,逐步向农牧业深加工产业发展是理智的选择。上任伊始,第四批援藏干部按照援藏要向农牧区倾斜、向农牧民倾斜的要求,组织调研组深入全县10个乡镇,下田间、走地头、访农户,深入调查林周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分析林周的优势和劣势。在充分征求意见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2004年10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林周农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发展“一乡一品、八个片区”的特色农牧业发展思路,意见将林周的发展准确定位在发展特色农牧业,打造拉萨市的粮、油、肉、奶、蛋、禽、鱼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上,并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市场运作、百姓参与”的十六字指导原则。
援藏项目农林科技示范园内培训群众科学技术
(苏州援藏队供图)
援藏项目养鸭基地(苏州援藏队供图)
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林周特色农牧业发展的目标是准确的,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养殖商品鸭41万多羽,销售总收入达到了706万元,群众纯收入达到99.2万元,全县参与养鸭32户188人,户均增收3.1万元,家庭示范牧场已发展到2432户,示范户人均收入达到了3200元,家庭示范牧场带来的收入占到了家庭收入的62%以上,鱼类养殖达到了700多万尾,藏鸡养殖2.8万只,今年全县人工种草5.5万亩,牦牛短期育肥上市出栏1139头,群众纯收入109.3万元,215户示范户户均增收5086元。同时今年蔬菜大棚已达200多座,北部三个偏远乡镇也结束了种植不出蔬菜的历史,有效改善了干部群众的饮食结构。群众首次成立了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养鸭协会,协会入会成员68名,对于引导和促进林周养鸭生产、加工、销售具有积极意义。今年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拉萨市最大的养鸭企业西藏嘉诚综合养殖基地落户林周,西南最大的鸭业生产加工企业成都丰丰食品有限公司与林周签订了年60万羽商品鸭的收购合同,拉萨星广农业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林周投资发展水产养殖,拉萨市最大的蛋鸡养殖老板也来到林周建立养鸡场,带动周边群众大规模发展蛋鸡养殖,林周绿林食品加工厂与农户签订了年3500亩300万斤的土豆收购定单。目前林周已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农户与市场的对接渠道不断拓宽,延伸了产业链,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