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记者随日喀则地委书记宫蒲光到谢通门县调研。进入谢通门县内,轰鸣的机器声、高高的钻矿塔、繁忙的选矿厂、络绎不绝的运输车辆,使人深受震撼。此次距离笔者上次来谢通门县不到半年,然而这半年内,由援藏工作组招商引资2亿多元的工矿业项目已落户到该县。谢通门县县委书记、黑龙江省鸡西市援藏工作组组长刘洪飞告诉记者:“这些工矿企业每年可使谢通门的财政收入成倍增长,在未来的两年内,可再造三到四个谢通门县。”
谢通门县位于日喀则市西北约90公里处,从2002年起,被列为黑龙江省对口支援县。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由黑龙江省鸡西市承担对口支援工作。根据黑龙江省援藏工作总体部署,鸡西市援藏工作组一行5人于2004年6月20日进驻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开展援藏工作。进藏两年多来,鸡西市援藏干部以饱满的热情,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北大荒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新时期西藏工作方针,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实现谢通门县“一加强、两促进”历史任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吃透县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进藏之初,鸡西市援藏干部一边克服高原反应,一边对谢通门县各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初步掌握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工作中,不断结合县域特点,把握优势,开拓创新,对各项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措施进行完善,科学确定了3年援藏工作总体思路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鸡西市援藏工作坚持办实事与打基础相结合,以增强发展后劲为主;资金援助与技术人才援助相结合,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生产性项目与非生产性项目相结合,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争取对口支援与发挥当地优势的关系、依靠当地干部与发挥援藏干部作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根本指针。进一步巩固强化农牧业主导产业的基础地位,继续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牧业稳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结构,调整投资结构。充分发挥优势,重点培育发展矿产业、特色农牧业、商游业和民族手工业。实施好项目拉动战略、调整带动战略、科技推动战略、矿业驱动战略、生态促动战略。走好农牧稳县、工矿富县、商游活县、科教兴县、生态立县、依法治县六条路子。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艰巨任务,在改革创新实现工业强县上有新的创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有新的创举,在农牧民增收工作上有新的创举,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有新的创举,在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上有新的创举,在维护稳定、推进平安谢通门创建上有新的创举。
精心组织强化管理援藏项目进展顺利
鸡西市援藏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务实高效”的工作原则,援藏工作组经过科学论证,向省援藏工作队和鸡西市提交了《鸡西市援助谢通门县项目建设书》。鸡西市派专家组赴藏考察论证,批准了鸡西市援助谢通门县1070万元的总盘子,确定了9个援建项目,分别是:鸡西市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续建工程、谢通门县驻日喀则办事处、谢通门县密山人才楼、自来水改造工程、小康示范村建设和8户大骨节病搬迁示范工程、谢通门县幼儿园、答那达乡石材加工厂建设、卡嘎温泉综合开发工程和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项目。援藏工作组考虑到鸡西市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又多方想办法,努力筹集援藏建设资金,通过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和市场运作,援藏工作总投资已超过2782万元。
2005年5月,谢通门县援藏项目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援藏工作组强化了援助项目建设领导,成立了援助工程项目领导机构,建立了严格的工作制度和严密的责任体系,每个项目都有两名援藏干部负责,建立了项目奖惩机制。援藏工作组严格按照法规程序,对项目实行招投标。县委召开专题联席会,讨论听取援藏项目的设计方案、实施办法和招标程序,并组成援藏项目招投标委员会,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情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推行了工程项目法人制、工程质量保证制、工程项目监理制、工程施工合同制。截至今年8月,黑龙江省和鸡西市援藏项目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续建工程、谢通门县驻日喀则办事处、谢通门县密山人才楼建设、谢通门县幼儿园和8户大骨节病搬迁示范建设工程、答那达乡石材加工厂建设工程已经竣工。自来水改造工程、农牧民安居工程和卡嘎温泉综合开发项目正在积极实施之中,现已完成投资2467万元。
此外,援藏工作组还投入援藏资金100万元用于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广泛称赞。
大力招商引资,不断拓宽援藏领域谢通门县基础设施、资源建设等方面存在很多薄弱环节。鸡西市援藏干部认识到如果单靠援藏投入是很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援藏工作组提出了以争取上级支持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借助外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谢通门县发展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由资源型向经济型的历史性突破。
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建设资金,刘洪飞带领工作组成员发挥各种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目前,招商引资总额达2.015 亿元。其中甘肃泰盛集团投资6000 万元建设的铁矿选矿厂已经开工建设,即将投产,年可实现利税500万元。西藏宝祥公司投资1750 万元的娘热乡纳如松多铅锌矿选矿厂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内可以投产,日处理原矿400吨,每年可上缴利税340万元。西藏天圆公司和加拿大HDI公司已投资一亿多元对荣玛乡雄村铜矿实施勘探,正在可研阶段。江源公司等两家企业也投入1900 万元建设了铅锌矿分选厂。还引资500万元兴建了县城加油站、液化气站、沿街商品房开发等工程。
鸡西市援藏工作组还配合省援藏工作队落实了大骨节病区搬迁安置资金500万元,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派专家并投入700万元建设了大理石加工厂并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探规划开发,投资220万元对卡嘎温泉进行了全面开发。
在营造招商引资环境过程中,援藏工作组十分注重加强城市管理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援藏工作组与县政府共同投资40万元,在县城入口处建设了转盘路,并矗立了象征汉藏友谊和展示谢通门县风采的大型雕塑“中流砥柱”,提高了县城的文化品味。投资180多万元将县城内马路两旁的人行道全部铺成花岗岩,在主要路段新架设了105盏样式新颖、美观大方的路灯,种植了高档的塔柏和红叶梨等常绿树木。同时,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和环卫队,配备了设备和服装,规划了停车场、休息站点和“三包”责任区。城管队坚持重点清理和长期保持相结合的原则,加大了对城市的巡查力度。如今的谢通门,街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夜晚的县城灯火通明,在雅江北岸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
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鸡西市援藏工作在农牧业结构调整中,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带动,典型引路,走出了一条以种植温室蔬菜和良畜养殖为重点、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位于答那达乡的鸡西市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是谢通门县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从2005年,援藏工作组投资60多万元,续建和启动了12栋日光高效节能温室,从内地聘请了两名种菜能手和一名经营管理人才。在海拔高、风沙大的条件下,示范园成功试种了日本西瓜、以色列西红柿、黄瓜等12个新品种,并且实现了温室一年种植四茬蔬菜的突破。示范园还积极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传、帮、带,已分批次对当地农民700余人进行技术指导和实地培训,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牧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目前,答那达乡已有150多户农民开始尝试种植温室蔬菜,科技示范园的“绿通牌”蔬菜已得到消费者的认可。科技示范园正成为全县农业科技的示范基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基地、良畜养殖的先导基地、农民增收的先行基地。
在援藏工作组的多方协调和积极努力下,2006年,谢通门县牲畜短期育肥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援藏资金投入近10万元从拉萨购买了650只鸡雏、1000余只鸭雏、12头优良种猪,分别在塔定乡觉如村、通门乡和答那达示范园区进行了扩繁,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养殖生猪421头,藏土鸡38008只,奶牛85头,改良黄牛2529头,改良绵羊1.4万只,已出栏短期育肥绵羊2.3万只,特色养殖总收入达665万元,群众纯收入214万元。已初步形成了以家庭饲养为主的特色养殖专业村、专业户。此外,援藏工作组还对草场建设、网围栏、奶牛养殖、畜种改良等项目上给予资金、技术扶持。
2005年,援藏工作组根据西藏气候、土壤特点,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从优化种植品种入手,引进推广黑龙江省黄麻子土豆种子100公斤,在答那达乡试种成功,亩产量比当地品种高50%。同时,援藏干部还筹资20万元,购买了当地艾玛岗优质土豆品种10万公斤,免费发给农区6个乡镇的400户贫困群众,连片种植艾玛岗土豆1500亩。当年土豆种植面积占全县经济作物的15%,亩产达到2500公斤,实现经济效益350万元。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群众收入,2006年,援藏资金再次投入10万元引进黑龙江省脱毒黄麻子土豆种子1.5万公斤,无偿提供给答那达乡、通门乡的农户进行集中种植,现已初步形成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建设绿色谢通门为目标,生态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谢通门县风沙大,鸡西市援藏工作组提出了建设“沿江绿色走廊”,建立“绿色谢通门”的战略构想,认真规划了县乡两级生态绿化带和动植物保护区,完善了《谢通门县生态建设十年规划》,积极争取自治区和地区的支持,筹集绿化资金500余万元,完成植树造林3.24万亩,年人均植树25株,建立雅江自然植被和动物保护区13处,总面积3835公顷,封山育林5.6万亩,建设绿色走廊62公里。这些工作使谢通门县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援藏工作组与县委、县政府一道组织当地干部群众早出晚归,对树苗进行轮流浇灌,请林业专家进行保活指导,落实护林员制度。经过不懈努力,苗木平均成活率达到85%以上,创造了在高原上建设绿洲的奇迹。2005 年,自治区植树造林绿化现场会在谢通门县召开,谢通门县被推荐为国家绿化先进县。
在今年8月份召开的谢通门县第七次党代会上,鸡西援藏工作组组长、谢通门县县委书记刘洪飞强调:今后,谢通门县将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对口支援为动力,以矿业开发为龙头,以雅江沿线农业经济为支撑,以发展质量效益型农牧业为突破,以扶贫开发为带动,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社会进步、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不断开创谢通门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