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根据中央安排,湖北省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区。援藏工作开展10年来,湖北省以建设、发展、稳定山南为己任,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截至2005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派出了四批185名干部和50名教师进藏工作,共援建项目188个,无偿援助资金3.5亿元。同时,还为山南地区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0余人次。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和物资等方面给予很大援助,较好地完成了中央下达的各项任务,为山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援藏工作的领导
湖北省从一开始就把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把西藏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为加大援藏工作力度,湖北省委、省政府就援藏工作先后下发了19份文件,18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有4任省委书记对援藏工作作过重要批示。湖北省原省委书记蒋祝平要求,要举全省之力完成中央交办的任务,把山南地区作为一个特殊地区对待,采取多种形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社会各个方面都关心、支持、参与援藏工作牞切实为西藏人民办实事。2004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对援藏工作又作了重要批示:援藏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望在新的一年中,我省各地区、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认真做好援藏工作,为边疆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为了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推动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9次组织由省领导带队的湖北省党政代表团赴藏慰问援藏干部、考察援藏项目,现场研究援藏规划,解决有关问题。有对口支援任务的武汉、荆州、襄樊、孝感市每年也由市领导率团赴山南地区考察。
好中选优、优中选强,认真选派优秀干部进藏工作
湖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援藏干部的选派工作,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从1995年开始,从近万名报名申请援藏的人员中挑选了185名具有较高政治、业务水平的党政机关干部,到山南地区地直机关和4个对口支援县任职,同时还选派了50名优秀教师到山南地区任教。10年来,援藏干部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牢记湖北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重托,满怀对山南人民的无限深情,克服气候不适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自我加压,迅速进入角色,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一流的工作业绩,在当地人民心目中树立起荆楚儿女的良好形象。第二批援藏干部领队、山南地委副书记尤习贵进藏后,全地区12个县的绝大部分乡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高原反应十分强烈,由于过度疲劳,不幸染上了结核病,山南地区人民医院根据其病情进行紧急治疗,并建议他回内地休养。面对这种情况,尤习贵非常镇静,他说,我是援藏干部领队,不是来这里养尊处优的,而是要带领援藏干部扎扎实实为山南人民办实事,只要不下病危通知,我就必须坚持留在西藏。为了和藏族同胞打成一片,他还起了一个藏族名字叫“楚南平措”,他解释说,“楚”指荆楚大地,“南”指山南,“平措”是藏语繁荣吉祥的意思。援藏就是要代表湖北省的父老乡亲和山南人民一道携手奋进,为实现共同繁荣而尽心尽力。他还认养了一个藏族女儿叫普布卓玛,家住乃东县泽当镇居委会5组,父亲是个残疾人,普布卓玛姐妹3人全靠母亲挣钱度日,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在尤习贵的帮助下,普布卓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北省沙市六中。尤习贵每年都要驱车200公里从武汉市赶到沙市和普布卓玛等藏族学生共度藏历新年,并把她接到家中和家人快快乐乐地团聚一番。加查县委书记耿冀威,入藏第二天,传来父亲病故的噩耗。按说即刻返乡为父亲奔丧乃情理当然,可他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既然来到西藏,就应该以这里的工作为重。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以惊人的毅力,带领其他干部跑乡村、访农户,摸情况、搞调研,为理清加查县的发展思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湖北省援藏干部还始终牢记“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始终把藏族同胞当成自己的亲人,在雪域高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个个藏汉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在1998年雅江抗洪斗争中,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捆树枝、扛沙袋、筑堤堵口、身先士卒,战斗在抗洪第一线,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雅砻河畔抗洪歌,令当地群众感动不已。很多援藏干部都有自己的扶贫对象,为帮助藏族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而伸出援助之手,资助贫困学生300多名,人均资助总额3000元以上。第三批援藏干部於翔下乡调研时发现一名叫次仁央宗的藏族学生考取了大学,因家庭困难无力承担学费的情况后,捐助4000元,使她能按时报到上学。
“豪饮困苦当美酒,笑对冷月谱新篇”,是湖北省援藏干部在藏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发挥优势,加速发展,十年援藏成绩巨大
目前,山南地区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是历史上发展和稳定最好的时期。其中,湖北省功不可没。
自1995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克服自身发展困难,共援助项目188个(含武汉、襄樊、荆州、孝感4个对口支援市和省直有关部门),无偿援助资金达3.5亿元。这些援助项目围绕着“从实施形象工程向立足农牧区发展、着眼农民致富、培植财源、增强造血功能转变;从无偿援助向无偿和有偿结合,优势互补、联手开发、互惠互利、协调发展转变;从单一的项目、干部援藏向综合性人才、技术、管理多领域、多层次合作交流转变”这一总体思路,涉及市政、交通、农业产业化、旅游、文教、卫生等方面,有效地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山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明显改善了山南地区的投资环境。如当巴电站的建成,结束了措美县不通电的历史,解决了全县70%的人口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对措美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湖北大厦的建成展示了湖北省援藏工作的新思路,是从输血型援助向造血型援助的有益尝试。湖北大道、湖北路和湖北路延伸段以及雅砻河东路的建成,搭起了泽当镇城市建设的框架,提升了泽当镇的城市功能,加快了泽当镇城市建设的步伐。雅砻民俗文化村及雅拉香布风情园已成为山南地区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民俗风景旅游区。甜玉米种植及深加工产业示范项目的建设,为援藏资金向农牧区倾斜、促进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走出了新的路子。
“扶贫先扶智”,湖北省援藏干部注重把智力援藏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10年来,在智力和技术援助方面,培养各类人才已达1000余人次。一是建立干部、师资、职业技术培训和定向培养“四大”基地,形成培训网络。把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作为山南地区干部培训基地,截至目前,已在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培训党政干部88人,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培训党政干部69人,受训人员均已取得大专学历;把荆州师范学院作为师资培训基地,为山南地区培训48名小学教师;把仙桃市经济管理学校作为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为山南地区培训32名科技副乡长和中小学劳技课教师;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工学院、三峡大学等院校作为定向培养基地,招收了69名高中应届毕业生。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为山南地区培养25名医疗专业人员,华中农业大学为山南地区举办了“西藏山南地区党政机关干部培训班”、“西藏山南地区农牧高新技术培训班”,共培训40人。二是发挥科教大省的优势,为山南地区引进各类人才。从1998年开始,山南地区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三峡大学等大专院校引进应届毕业生120名,充实到山南地区地直机关和有关部门。三是为帮助山南地区解决一些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中的技术难题,湖北省先后派出23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藏服务。四是接收292名山南地区在职党政干部去湖北省挂职锻炼。
大力推动援藏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才能加快山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湖北省援藏干部结合山南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新思路,开辟新渠道,充分利用湖北和西藏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山南地区培植骨干企业、骨干产品、支柱产业和稳定的财源注入后劲。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区域经济。在对口支援工作中,援藏干部注重把内地的技术优势和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探索致富路子,培育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增长点。襄樊市援藏干部在琼结县以生猪养殖业为龙头,以县办养殖场为基地,引进内地种猪、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当地丰富的饲料资源,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动千家万户养殖生猪,探索了“卖马买猪奔小康”的致富之路;荆州市对口援助加查县的干部,引进内地的技术和人才,推广高产、优质、高效、优化模式,改革传统的耕作方式,实施效益农业和产业化经营策略,通过农作物与辣椒、西瓜等经济作物套种的办法,大幅度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使每亩地增收1700元左右,走出了一条“种粮种菜富口袋”的富民之路;武汉市对口支援乃东县的干部,利用泽当镇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塑料大棚,科学种植蔬菜,走城郊农业经济道路,农民收入提高了,县级财政增加了,泽当镇的蔬菜市场也丰富了,形成了城郊型特色经济;孝感市对口援助曲松县的干部,发挥曲松县的矿产资源优势,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大力引进内地企业开采金矿、铬矿,以矿产开发业为龙头,走“开矿兴县富群众”的发展之路,壮大了县域经济,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二是企业合作有了很大突破。加强与内地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是山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湖北省援藏干部按照市场经济运作机制,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跟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思路,引导湖北省优秀企业参与援藏工作。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国家重点企业——湖北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与山南地区合作投资1.6亿元建设的年产3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已于2003年8月正式动工。湖北山野风实业公司参与投资的甜玉米种植及深加工项目,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已初见成效。乃东县引进内地企业、资金和管理方式,成立了由政府、企业和当地农民三方合资的股份制企业——雅砻民俗文化村发展有限公司,于2002年7月25日初步建成并投入运营。
与此同时,湖北省紧扣援藏工作重点,认真做好宣传工作。为了让西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湖北省第二批援藏干部着力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制作一张光盘、排演一台戏、办一份报纸。1999年,湖北省广电厅出资,抽调技术骨干,把山南地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制作成电视风光片《心灵的触模——感受山南》,该片公开发行后,对于人们了解西藏、了解山南,热爱西藏、关心西藏、支援西藏起了很大作用。湖北省文化厅安排20万资金,抽调资深剧作家深入山南地区民间收集整理素材,编排了一台具有民族特色的藏戏——《达娃卓玛》,该节目在西藏自治区各地和香港等地巡回演出,获得好评。经过援藏干部的努力和精心策划,1999年正式开办了《山南报》,大力宣传山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三个一”工程的建设,分别填补了山南地区文化战线的三大空白。第三批援藏干部多方筹资60万元,精心制作了反映山南地区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宣传片《雅砻的诱惑》,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播出,反响非常好。湖北省援藏干部坚持自办《湖北援藏》通讯,已成为全方位宣传湖北省援藏工作、展现湖北省援藏干部精神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
十年弹指一挥间。可以说,湖北省的援助为山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援藏干部也经受了考验,为湖北省人民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