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成果

阿里地区受援情况

   发布时间: 2005-06-20 18:03:28    来源: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西北部,境内有昆仓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众多大山脉,西与印度、尼泊尔、印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边境线长达1116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邻。平均海拔4500米。有藏、汉、维吾尔、回、苗、白、土家民族,总人口7.41万人,辖7个县,36个乡(镇),202个行政村和8个居委会。狮泉河镇是阿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西藏和平解放前,阿里广大农奴和奴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阿里人民获得新生。

  一、和平解放至自治区成立前的受援情况

  1950年8月11日,由李狄三同志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一连(即先遣连)135名战士,从新疆于田县普鲁村出发,向阿里进军,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横跨昆仑山、岗底斯山,进入阿里。与1951年5月28日安志明同志率领的后续部队及后来的进阿部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于1951年8月3日进驻阿里首府噶大克,把五星红旗插上阿里的高原。以李狄三同志为记的全连34名党员组成的先遣连党支部,是阿里高原上的第一个党支部。1959年为了搞好民主改革工作,中央和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制定了相关政策,并从新疆等地抽调人才予以援助,保证了阿里地区民主改革运动的顺利开展。民主改革工作完成后,全地区的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逐步发展,各级党政机构逐步建立和健全,兄弟省市区的各民族干部、技术工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放弃内地的优裕条件,支援阿里建设。

  在中央的关心及兄弟省市区大力支援下,在西藏工委的正确领导下,阿里各项事业健康、稳定发展。据统计,1965年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3万余亩,粮食总产量达442万斤,分别比1951年增长60.8%和130%;年未牲畜存栏总数为181万头(只、匹),幼畜成活率达65%以上,分别比1951年增长105%和36个百分点;开垦荒地达6000余亩,仅1965年就开垦1185亩;1965年种植树1.6万株;修通了长达1179公里的新藏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3900余公里;建起了地、县金融机构和13个区的信用社;办起了28所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建立地、县、区三级医疗卫生机构25个。

  做好财政金融工作,扶持农牧民生产生活。阿里地区的财政、金融业,是西藏和平解放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52年10月,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阿里分工委员会成立,阿里地区财政也应运而生。财政收人主要来源是依靠中央财政。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扶持农牧民发展生产和军需经费等开支。为了不断促进生产发展,改善群众生活,阿里分工委在财政工作中坚持中央制定的“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和西藏工委于1960年制定的“发展生产、保供应、稳定金融物价”的财政工作总方针,坚持“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为政治服务”。1957年,阿里预算支出达155.38万元,到1965年增至223.5万元。15年来,中央、自治区财政共给阿里拨款4530余万元,极大地推动了阿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阿里的流通货币主要是印度卢比,1953年以后,银元流通较广。1959年,根据中央和自治区有关特殊金融政策,阿里地区金融机构完成成了兑换藏币、银元的工作,人民币占领了流通市场。随着民主改革的深入和群众生产互相运动的进行,阿里各级金融机构普遍开展信贷业务,积极支持工商企业、农牧业、民族手工业生产发展。1963年,阿里商业贷款指标为100万元。根据西藏工委《关于对农牧业发放无息贷款的指示》精神,向农牧区社队和农牧民发放了大量远处贷款,对国营、集体企业发放低息贷款。仅1965年,全地区发放长短期贷款就达30余万元,帮助贫穷农牧民购了买牲畜、口粮、农具、兴修水利等,及时解决了农牧民在生产、生产上的资金困难,有力地支持了农牧业生产,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牧业生产连年丰收,同时也打击了当时农牧区非法高利贷活动。根据中央和自治区的有关优惠政策,1965年对全地区1961年前发放的部分难以收回的农业贷款进行了豁免,全地区共豁免贫穷农牧民借款8000余元。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人民的关怀和厚爱。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在中央的关怀和兄弟省区的支援下,从1951年到1965年,全国共投入和支援阿里建设资金达8000余万元,先后修建了党政、军事、卫生、教育、邮电、金融、农牧、交通、粮贸、公安、财政等机关办公室及干部职工住房,建筑面积20余成平方米。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中央援建了阿里一批项目。1965年至1996年,国家还投资580万元,修建了建筑面积达1.7万余平方米的住房和办公楼,其中,县区建房2524平方米,地直机关迁往狮长泉河建筑工程面积达9415.09平方米。这些项目的建成,大大改善了阿里干部职工的生活、工作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选派干部进藏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一方面从经济上大力援助西藏,另一方面根据西藏建设的需要,从内地选派了大量行政、经济管理干部及技术人员到西藏支援建设,他们为西藏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0年至1965年,为了巩固民主改革成果,在从各兄弟省、市、区和进藏部队中选调干部的同时,并开始大力培养藏族干部。到1965年,阿里干部总数达984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339人,占干部总数的34.45%。据统计,从1951年至1965年,全国各省市区和国家有关部委、援助阿里的各级各类人才达3000余人,既有行政、卫生、文教、邮电、财政、公安、金融、商贸、农牧、电力、交通等各行各业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又有为阿里修桥筑路、建房造屋的工人。根据中央指示和自治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大力培养藏族干部的决议》及《关于大力培养藏族干部的补充决议》精神,阿里分工委于1956年选派了240名17岁至25岁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藏族同志到西藏干部学校和内地有关院校学习培训。1957年,又选送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到内地有关院校学习进修。1963年12月,中央民族语文系培养的33名藏族学员,西北民族医务科培养的33名藏族学员,西北民院兽医科培养的2名藏族学员相继毕业回阿里工作。据统计,从1956年到1965年,兄弟省市区共为阿里培训藏族干部达2000余人。这些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到内地学成后,后来都成为阿里各条战线的领导和技术骨干。

  加快牧业业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随着民主改革的胜利完成,阿里地区根据中央关于西藏工作必须采取“稳定发展”的指示,始终把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中心工作来抓,认真宣传贯彻西藏工委制定的“农村二十六条”和“牧区三十条”政策,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在中央的关心和兄弟省市区的援助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了一批水渠和池塘,建成了札达县种畜场、普兰县农机厂及日土县农具加工厂等。1963年,国家无偿投资10万元,专为解决牧区贫困牧民购买牲畜之用。15年来,在援藏农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新疆细毛羊于1965年在阿里杂交试验成功,肥料发酵、药剂灭虫等农业科技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帮助培训了兽防人员12名。根据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在全国各族人民无私援助下,阿里建起了地、县、区三级商业机构,商贸部门积极到拉萨、新疆等地组织贷源、保证农牧民群群众生产、生活的供应。由于城乡商业网点增加,畜产品商品率大大提高,1965年收购毛绒达154万斤,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边境小额贸易和农畜产品交换工作得到发展,1965年出口食盐200万斤,羊毛20万斤,换入粮食53万斤及食糖、布匹等,改善了人民生活。

  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阿里的交通、文卫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民人民的支援下,经过4千余名筑路人员的日夜奋斗,从新疆叶城县至阿里嘎大克的公路,于1957年10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公路总投资近7000万元,全长1179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这条公路的建成,对改善阿里交通,加强与内地尤其是与新疆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64年,国家财政及交通部门投资60万元,进行了狮泉河段公路改线工程建设。1965年,国家交通部投资150万元,由新疆交通厅第一工程队及308队负责施工,修建了噶普公路的头、二、三道沟的拱桥,打通了那木汝至架设公路桥梁5座,拥有汽车43辆(其中1965年新按解放牌卡车10辆),大大方便了阿里的对外交通运输。仅1965年,就完成进出阿里物资运输达3.3万余吨。

  文化卫生事业从无到有。到1965年,全地区共创办公办、民办小学校28所,教职员工有43人,在校生达890余人,举办成人夜校和识字班78个,参加学习人数达1万余人。仅1965年,阿里就新增民办学校12所,群众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另外,还建立新华书店2个,组建了地区和7县电影队。1955年,北京中直医院选派2人赴阿里,组建了阿里分工委卫生所(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前身)。1959年民主改革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阿里分工委卫生所扩建为阿里公署人民医院,7个县也相继建起了县卫生院。到1965年,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已增加到28个(地区级人民医院1个,县医院6个,乡卫生目的性21个)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地区的医疗卫生网络,方便了群众就医看病,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同时,由于阿里自然环境恶劣,每年都有灾害发生,党和国家都及时发放救灾款物,帮助群众恢复生产。截止1965年,国家发放救灾款物达100余万元。15年中国家为阿里调入粮食达2000余万斤。

  二、“文革”期间至改革开放前的受援情况

  财政方面。1966年至1978年,中央财政及自治区财政共给阿里拨款15723.7万元,占阿里财政总收入96.4%。基本建设方面,据统计,13年来中央和新疆、西藏自治区共投资阿里基础设施建设6200余万元,其中用于支援农业生产和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1821.3万元。

  交通方面。13年国家交通部、新疆和西藏自治区政府投资8000余万元,用于修建公路和改善阿里交通条件。至1978年,以狮泉河镇为中心,辐射全地区的公路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新藏公路、安狮公路和国狮公路把狮泉镇与新疆及拉萨等地连接起来。全地区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4990公里,拥有各种运输车辆200多辆,95%以上的乡村都修通了公路。

  干部队伍建设方面。1970年新疆自治区抽调190名干部支援阿里,加强和充实了阿里地区各级领导机构。1970年11月西藏自治区给阿里调来干部71人。据统计,13年中全国各省市区在阿里援藏工作的达600余人,选送到内地培训、学习的人员达500余人次。其中,1976年选送赴内地学习人员数就达76人,具体为:北京干训班10人,中央民院(现中央民族大学)9人,山东曲阜阳院1人,山东佛中师院1人,新疆大学4人,新疆八一农学院5人,奎屯农学院13人,新疆财校15人,新疆工学院1人,新疆医学院2人,新疆粮食学校1人。

  文化、教育、卫生建设方面。13年中国家投资兴建了地区新华书店、地县电影院、广播站等,组建了地区文工区,文化广播电影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1972年9月9日,阿里地区第一所中学在狮泉河建立。13年国家投资阿里教育事业经费达7000余万元,到1978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45.7%。1971年至1977年,中央先后派出医疗队到阿里援助工作,北京、新疆援助阿里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就达320人,其中,第一批医疗队于1971年到阿里,到57个公社178个生产队进行巡回医疗。第二批45个于1973年11月低阿里,其中北京28人,新疆6人。据统计,这两批医疗队共巡回医疗49034人次,做手术785例,使54名白内障病人重见光明,抢救危重病人73人。1975年,中央派来第三批医疗队,人员增至58人,协助培训卫生人员达259人,建立公社医疗站6个。通过援藏医疗队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一大批农村赤脚医生,1971年至1974年,培训赤脚医生达397人次,壮大了农村医疗队伍。在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创办了阿里卫校。13年国家给阿里投资卫生事业的资金达5000余万元,建成了地、县、区三级医疗卫生防疫网点。使广大群众健康水平大大提高。1976年7月,中央派遣了以卫生部副部长姜惠莲同志为组长的赴阿里工作组,在新疆卫生局茶汗副局长的陪同下前来阿里检查指导工作,检查了北京、新疆医疗队的阿里的工作情况,并对阿里卫生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为防治阿里牛瘟,1967年3月,中央派专机运送防治牛瘟血清到喀什。3月8日,由西藏农牧局(现农牧厅)派3人乘专机抵喀什提取血清,日夜兼程赶赴阿里普兰县,及时控制了牛瘟疫的蔓延,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72年冬到1973年春,阿里地区普降大雪,使交通运输中断,藏族群众日常生活必需的砖茶断缺。党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由新疆军地组织10万吨砖茶,及时空投灾区群众,武汉空军于1973年3月19日,将10万吨砖茶空投到灾区,使灾区群众深受感动。

  三、改革开放后的受援情况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在中关关于西藏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指引下,在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阿里和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到2000年,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人均达1500元,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拥有自己的汽车,部分城市居民家庭有了电视、电话、影碟、洗衣机、电冰箱等常用家电。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年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兄弟省市区的大力援助下,阿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农牧业、交通、邮政、电信、能源、金融、工商、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卫生、财税、气象、民政、政法、贸易、劳动人事、城乡建设、水利、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显著改善,为加快阿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年来,由国家安排投资和兄弟省市区无偿支援阿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5亿多元,其中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江苏和新疆自治区援助资金1680万元;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河北、陕西两省共援助资金8000多万元。

  重点工程建设,为加快阿里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加了后劲。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由中央国家各部委和兄弟省市区援助西藏建设工程43项,其中阿里地区有3项。这3项工程是地委、行署办公楼,地区群艺馆、狮泉河饭店,分别由江苏省、新疆自治区共投资1680万元兴建。其中地委、行署办公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由北京太阳能研究所和北京城建设计院设计,江苏徐州市对外建筑安装公司施工;地区群艺馆建筑面积3180平方米;地区狮泉河饭店建筑面积6863平方米,由江苏省徐州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徐州市对外安装建筑总公司施工。3项工程于1984年7月开工,1985年9月竣工,改善了阿里党政机关干部的办公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条件,增强了阿里地区旅游接待和创汇收入的能力。

  1995年为了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中央确定由国家各部委和兄弟省市区援助西藏建设62项工程,其中阿里地区有8项。朗久地热电站恢复发电工程,总投资666.68万元,由国家开发银行投资,朗久地热电站建成以来,已向狮泉河镇供电达1045万度。狮泉河镇上下水工程,总投资1670万元,由陕西省投资,这项工程的建成,缓解了狮泉河镇居民生活用水困难的状况。改善了居民用水条件。革吉县扎仓茶卡矿区建设工程,由此工部投资,自治区工业电力厅承建,工程总投资98.6万元,面积为669.4平方米,这项工程的建成,对合理有效地进行矿区管理,提高盐湖硼矿产效益,增加阿里地区群众收入和财政收入,起到重要作用。改则、札达、日土、普兰及嘎尔五县房屋改造工程,由河北投资1501.33万元,房屋建筑面积9366.88平方米。工程建成后,大大改善了5个县干部的住房条件。札达县中学,总投资300万元,其中河北投资180万元,自治区配套资金120万元,由四川广汉三胜建筑公司承建,总建面积1156.49平方米。普兰县边贸口岸建设工程,总投资500万元,建筑面积2999.96平方米,由阿里地区建筑建材公司承建。藏西北百万山羊绒基地建设工程,总投资157万元,其中河北省投资106万元,陕西省投资21万元,自治区配套资金30万元,建筑面积611.52平方米,由四川省广汉第三建筑公司和日土县建筑建材公司承建。工程的建成,为改善日土具牧业生产环境,提高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群众收入和财政收入创造了条件。48个乡级太阳能单收站及收转站建设工程,投资119万元(以设备投资)。这项工程的完成,改善和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河北、陕西两省援助情况。河北、陕西省省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把援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将对口支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专门援藏机构,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进行。两省援藏项目,涉及到农牧、能源、市政建设、教育、印刷、卫生、服务、加工等各行各业,这批援助项目的实施,使阿里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阿里的城镇面貌大为改观,改善了阿里的投资环境,使阿里经济得以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两省对口援助以来的这段时期,是阿里地区经济发展最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1998年,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24118.76万元,比1994年增长42.3%,年均递增8.6%。农牧民人均收入年均递增11.2%。尤其是日土、札达、普兰、噶尔4个受援县,从1994年至1998年,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5%,比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出近2个百分点。 

  河北省援助情况。1996年,河北省援助地委党校搬迁费50万元,援建了地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投资30万元,援建札达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宿舍资金39万元,援建扎达县完全小学投资39万元,援建札达县县政府执行所投资47万元,援建扎达县达巴区小学教学楼、宿舍投资45.6万元,援助阿里地区印刷厂改造投资110万元,援助札达县藏药加工厂投资8万元。1997年,投资60万元,援建狮泉河老干部活动中心;投资90万元,援建日土县鱼骨粉加工厂;投资60万元,援建日土县防抗灾基地;投资40万元,改善地委及7县机关办公条件;投资55万元,援建改则县“流动帐篷”学校;投资 50万元,援建阿里地区驻新疆叶城办事处副食品基地建设;投资20万元,援建札达县蔬菜基地建设;投资10万元,进行地区藏药厂技术改造。1998年,投资86万元,援建日土县农贸市场;投资98万元,援建了札达县日巴乡等4个村的2座光伏电站;投资86万元,援建札达县农贸市场;投资38万元,改造了地区交警支队危房;投资40万元,进行地委党校附属设施建设。1999年至2000年,援助地区藏医院门诊楼及住院部建设投资500万元,援建阿里地区中学教学楼投资75万元,援建札达县河北宾馆投资85万元,援建日土县河北宾馆投资85万元,援建狮泉河河北路建设200万元,援建地委、行署会议中心投资700万元,援建日土县县委、县政府援藏干部之家投资150万元。其间选派援藏行政干部20人,技术干部5人。

  陕西省援助情况。1996年,投资20万元兴建了普兰县文化馆。1997年,投资42万元援建了噶尔县“孔繁森”小学;投资15万元为普兰县购置榨油机、磨面机;投资15万元修建了普兰县蔬菜大棚。1999年至2000年,援助地区普兰县政府办公楼建设投资214万元,噶尔县医院建设投资60万元,普兰县医院建设投资50万元,狮泉河
西路建设470万元,地区幼儿园建设投资330万元,阿里地区陕西宾馆建设资金500万元,援藏干部之家投资150万元,噶尔、普兰公检法大楼建设投资212万元,修建延安宾馆投资166万元。其间选派援藏行政干部20人,技术干部8人。

  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在全国教育、卫生部门的支援帮助下,全地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36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53%。全国有关高、中等院校,已为阿里地区培养出3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山西大学附属中学西藏班、江西南昌第十七中学西藏班、北京西藏中学、成都西藏中学等,为阿里地区培养了3200多名中学毕业生。极大地提高了阿里藏民族的文化素质。20年来,全国教育系统支援阿里的教职人员达100多人,为提高阿里地区的教育质量做出了贡献。在河北、陕西两省的对口援助下,阿里地区的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图书、学艺、影视等日趋繁荣,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步得到加强,全地区广播覆盖率达35.6%,电视覆盖率已达31.2%,电视单收站覆盖率达23.5%。1995年以来,河北省为阿里培养文工团学演艺人员20人,还援建了狮泉河镇有线电视台。医疗卫生事业基本满足人民的需要,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8个,形成了地、县、乡、村医疗卫生网点,大大方便了广大群众看病就医,地方病、传染病、流行病得到了有效监控,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除河北、陕西两省对口支援外,在1994年9月全国卫生援藏工作会议上还确定由湖南、湖北、浙江、上海“三省一市”对口支援阿里。4年多来“三省一市”共派出16名卫生技术人员来阿里帮助指导工作,培训医务人员达140余人次。阿里还选派了106名医疗卫生人员到“三省一市”进修学习,极大地提高了阿里地区医疗卫生人员业务水平。

  1979年,河北、河南派出了90多名干部(其中30多名县处级干部)支援阿里;1992年,黑龙江、浙江、贵州、新疆、天津等兄弟省区(市)派遣了20多名县处级领导干部来阿里工作。1988年从山东省等省区(市)主调来一批援藏的县处级领导干部。1991年6月,湖南长沙铁道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20名学生自愿到阿里工作。和平解放西藏50年来,为了建设阿里,巩固边疆,一批批受组织派遣、或自愿支边的汉族及其他民族同志,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阿里,长期默默奉献,为阿里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涌出了象孔繁森、倪惠康等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他们用火热的青春乃至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凯歌,他们的业绩将永载史册。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