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成果

昌都地区受援情况

   发布时间: 2005-06-20 18:01:38    来源: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地处横断山脉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南部海拔1500—2500米,山顶与谷底高差可达2500米,是西藏的主要林区和林农牧间区。昌都是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最早的地区。到2000年,全地区有11个县,总人口57.33万人。

  和平解放前,昌都地区与西藏其他城市一样,广大农牧民群众抱受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

  一、和平解放至自治区成立前的受援情况

  贯彻执行扶持政策。1950年,人民解放军经过昌都战役,使昌都地区的人民获得新生。按照党中央“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驻昌都人民解放军部队宾兵,在认真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同时,贯彻执行扶持政策,创办人民教育事业,先后兴办了10多所学校和部分卫生医疗机构。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选派卫生干部,到昌都地区建立卫生机构。在卫生机构未建立之前,由中央调派69人,西南卫生部调配36人,组成了昌都民族卫生工作大队。在王真大队长的率领下,于11月到达昌都。民族卫生工作大队先后给昌都地区藏族人民治病达26.9万多人次给3万多人进行了防疫注射,安全接生293个婴儿,用放映幻灯和举办展览等方式向6万多人进行了卫生知识宣传。民族卫生工作大队结束在昌都地区工作后,原大队所属100余名医务人员大部分留在昌都地区各医疗机构中工作。中央财政部核拨了491.9万元,在昌都县城建设医院一所,在昌都专区所属宁静、大昭、察隅3地各建立卫生院(所)一个。1951年1月至1965年12月,中央、国家各部委、兄弟省区市陆续选派3515名干部,分配到地区和各县(宗),分工委各部门工作。

  发展商业,稳定物价。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于1951年底,组织个体商户成立了昌都工商联合会,并与当地商人采取投份制的办法,合资筹建一座联合商店,财经处投入股金2万银元,个体商户入股5000银元,这是西藏第一个联合商店。联合商店经营当地的毛皮和药材,平稳了物价,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仅两年时间就还清了股金。195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所管辖的地区实行人民币与银元同时流通,人民币的流通增强了西藏与内地的商业贸易,促进了昌都经济的发展。到1964年底,全地区除地区及各县贸易公司以外,供销社已发展到192个,入社户数49159户,资金213万元。1965年全地区商品销售额达到1137.3万元。

  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民族干部。昌都地区解放后,在西藏工委的领导下,到1956年,共培养民族干部1139人,其中送往内地学习的172人。1957年,选送中央民院、西藏民院、拉萨干校、昌都干校学习的共3500人。到1965年他地区共有公办学校15所,其中初级中学一所,在校学生2561人,民办小学416所,学生16566人,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发展到561人。彻底改变了解放前教育只培养极少数贵族子弟和宗教职业者的教育制度。

  加强财政、金融建设,帮助农牧民发展主义。昌都财政,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昌都的号角声中建立起来的。1950年12月号开的昌都第一届各族人民代表会议上成立的昌都解放委员会,设立了财政工作组。1956年至1960年,国家向昌都财政拨款2190万元。1961年至1965年,昌都地区财政总收入为4906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补助收入3897万元,占总收入的79%,地方财政收入1009万元,占21%。1951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人民银行昌都办事处(直属原西南区银行领导)。根据党和政府“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金融方针,从1959年3月至1961年,向农牧民发放、贷放口粮371余万斤,农牧工具贷款41万余元。在1962年至1965年,银行的主要精力是帮助农牧民群众发展生产,除继续发放农牧业贷款解决种子、口粮、农牧生产用具外,同时增办了长期无息耕牛贷款业务,用以发展生产力和基本生产资料。并贷放种子、口粮300余万斤,农牧工具贷款22万余元,贷款购买耕牛5200头。从60年代开始,银行着手把金融机构向各农牧区延伸,大力培养信用社民族干部,建立农牧区信用社组织机构。从1960年到1965年,昌都地区建立信用社50个,到1965年年底发展到80个。

  二、“文革”期间至改革开放前的受援情况

  选调援藏干部,培养民族干部。“文革”期间,国家共派出1458名干部支援昌都建设。1966年4月,四川长寿电厂、重庆电厂,先后派出44个支援昌都电厂工作。全国气象院校先后为昌都地区培养输送了75名大中专毕业生。1974年4月,江苏、四川支援昌都地区中学、扎木中学各45名教师,1978年在第三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上,国务院农业机械领导小组对支援西藏加速农业机械化建设作了安排,并分工由四川对口支援昌都。四川省及时选派了14人,到昌都地区农校和农机修造厂援助工作。1975年4月,青海省派出2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兽防人员到江达县国营牧场援助工作,举办了历时6个月的畜牧兽医技术培训班,培训区、乡兽防人员195人。

  财力和物力援助。1971年至1978年,国家给昌都地区财政补助为年平均增长11%,比1961年至1965年平均增长速度6%高出5个百分点。1975年,国家向八宿县投资25万元,对该县人民医院进行了扩建。1973年国家投资3.7万元,兴建了丁青县的尺牍、色扎、当堆、沙贡区4所公办小学。1977年,在中央及兄弟省市区的帮助下,在边坝县沙丁区的松许公社建成了一座全长115.5米,宽1.8米,跨度为96.7米,横跨怒江的钢绳吊桥。1970年,八宿县遭受旱灾,国家下拨贷款4万元,种子12万斤,农区销售粮8万斤,牧区销售粮8.8万斤,救济款1.2万元。1972年遭受旱灾、霜冻,国家下拨返销粮254523斤,贷种粮10万斤,救济款46000元。在1965年至1978年,芒康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国家先后下拨救济16.7万斤,救济款22.3万元。共救济2100户次,23.6万人次。1972年,国家给过境县农牧民群众贷种、返销粮117万斤。

  卫生医疗援助。1973年7月3日,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加强西藏自治区医药卫生事业建设的报告》,支援昌都的第一批四川省援藏医疗队一行55人于1973年8月28日到昌都,他们分别在地区医院、丁青、类乌齐、洛隆、边坝、察雅县工作,主要帮助培训医务人员,解决诊疗上的难题。1975年6月,第一批援藏医疗队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结束。两年来,援藏医疗队员深入农牧区开展防病、治病、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协助开办昌都卫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昌都的卫生工作出现新的起色。医疗队参加巡回医疗639人次,帮助培训赤脚医生518人,建立区卫生所93个,公社卫生所186个,完成了芒康、丁青、类乌齐三县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第二批重庆市援藏医疗队一行68人,于1975年6月19日到达昌都,按照“巩固老点、发展新点”的原则,除医疗队指导员、队长分别常驻地区卫生局和人民医院,负责抓全队工作外,其他人同分别被分配到地区卫生防疫站,人民医院、卫校和察隅、芒康、丁青、八宿、边坝、洛隆等地开展工作。随后,由四川省的绵阳、雅安、东山、宜宾、南充、江津、自贡7地市选调了107名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分别到13个县(当时察隅、波密两县归昌都地区管辖)援助工作。两年来,他们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深入农牧区积极进行防病治病、创办合作医疗,努力培训当地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建立基层卫生组织,开展门诊治疗,进行藏西医结合治病等,为逐步改变昌都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做出了贡献。

  三、改革开放后的受援情况

  人才援助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加大了西藏人才的援助力度。在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办法,并确定由天津、四川、重庆三省市对口援助昌都地区。1979年,以来,到昌都工作的进藏干部共有2533人(含原进藏干部子女就业)。援藏干部的到来,推动了全地区各级干部思想进一步解放,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而且带来了新的观念和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他们思想开阔,思想解放,对当地干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通过援藏干部牵线搭桥,加强了昌都与内地的交往和合作,通过学习培训或挂职锻炼的方式,丰富了藏族干部理论、业务知识、增强了领导才干。进藏干部以满腔的工作热情,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克服高寒缺氧,生活、工作条件差,交通不便,语言不通,习惯不同等各种困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出主意、想办法,千方面计把所在县、所在部门的工作搞上去,涌现出了一批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和当地党政组织与群众高度赞扬的先进模范人物。

  援建项目和投资方面。1993年列入国家计划的邦达机场,国家投资27600万元(包括地面设施),于1995年建成通航,极大地缓解了地区交通的“瓶颈”制约。1995年由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2300万元的地区水泥厂搬迁工程,于1996年10月建成,1997年试运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地区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95年由重庆市投资512万元,对昌都地区粮油加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同年9月改造完成投入使用。

  1987年那昌公路丁青至索县段重点改造工程88.4公里,由国家交通部投资10154万元,历时4年完成。邦达机场扩建配套工程一昌都至邦达段公路,由交通部投资21400万元,于1998年底基本竣工。昌都电网改造工程列为西藏自治区30周年大庆62项重点援藏项目之一,由四川省电力局交自贡电业局负责实施,总投资2662万元,于1995年8月全部竣工。由原煤炭部无偿投资4020万元援建的62项援藏项目之一切工作昌都地区马查拉煤矿,在原国家煤炭部、四川煤管局和川煤六处以及马查拉煤矿建设指挥部全体职工的顽强拼搏努力下,历时3年多时间,于1997年10月竣工。1996年3月由国内贸易部有偿投资500万元,以及自治区计经委、自治区财政厅和地区自筹一部分资金,用于兴建昌都地区肉联厂,该工程由国家内贸易部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于1997年9月底竣工,建设规模为5562平方米,冷藏库容量为320吨,生产能力为班宰牛50头,羊12只,猪20头,处理骨血粉2吨。肉联厂的建成,为昌都地区肉食的储存、加工提供了较为先进的设施。从1998年至2000年,四川支援昌都地区各项建设资金共1900万元,绵阳市分别给对口支援县100万元无偿援助;1998年重庆市代表团来昌都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70多万元。昌都地区气象局在四川、天津、吉林、黑龙江、贵州5省市的关心和支持下,总计受援资金55万元,单边带电台2个,天气预报软件4套。1997年8月天津市财政局赠送昌都地区财政局奔腾586微机20台,1998年8月四川省成都市财政局赠送HP586微机8台;四川省财政厅援藏干部引进资金15万元。1879年国家商业部投资60万元,兴建昌都贸易总公司茶叶仓库,总面积2042平方米。

  各县受援情况。1994年,为改善昌都国营商业的经营设施状况,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安排西藏商业以工代赈计划中,给昌都、察雅、芒康、洛隆、江达到5个县国合商业联营公司分配以工代赈款200万元(每县40万元),修建营业大楼,极大地改善了经营设施,为繁荣市场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997年,重庆市政府向类乌齐县援助蔬菜基地建设资金20万元,以解决县城所在干部、职工吃菜难问题。1998年,重庆市政府向类乌齐县“重庆路”援助建设资金230万元,并在原计划的基础上增加30万元。从1990年到1998年,仅抗救灾一项,中央就拨专款144万元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产困难。国家投资118万元,用于该县畜产品基础建设,并投资17万元启动温饱工程。1996年春、类乌齐县遭受雪灾,国家投入200万元的贴息贷款,帮助群众购买牲畜,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起到重要作用。1996年重庆市委组织部队从党费中抽出10万元作为类乌齐县“巴蜀教育奖励基金”。同年,重庆市铜梁县教委无偿援助类乌齐县教育局6台电脑和价值2万余元人民币的教学器材。1997年重庆市教委又捐赠10万元,用于制作学生课桌1000张,改善了学习条件。重庆市卫生局集资援助30万元,建立了类乌齐县卫生防疫站,并捐赠价值8.7万元的医疗设备。重庆市第一和第三人民医院赠送了价值3.6万元的药品和器械。1995年,接受国家援建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项目6个,分别为类乌齐镇、桑多镇、恩达村和宾达乡太阳能电视单收站。同年接受国家援建老、少、边三区项目4个,分别为长毛岭乡、伊日乡、甲桑卡乡、吉多乡太阳能广播收转站。1996年至1998年间,重庆市电视台、重庆市有线电视台先后赠送精选录制的有关重庆风光及具有一定教育性、观赏性的电视片录像带12盒,并赠送县广播电视台松下M—900型摄像机一部。1994年至1998年,邮电部援助80万元专项交错,建成了县城通讯程控交换系统和卫生语音站。1997年,重庆市向县政法机关援助办公经费2万元。

  1995年5月至1998年5月,天津市为昌都县援助资金及实物折款110万元,重点用于昌都县城镇规划建设、教育事业及城镇蔬菜生产等方面。1998年5月至1998年12月,为援助昌都县教育事业,由天津市援藏干部牵线搭桥,联系了5家援助单位分别出资10万元,共50万元。芒康县盐井松达电站,是自治区30周年大庆项目之一,由天津市援建投资3100万元,中国水电14局承建,电机设计装机容易1849千瓦,于1996年建成投产。在基础教育方面,1995年至1998年,国家和天津市共投资90多万元的芒康县吾巴、登巴、曲登、尼增乡修建了4座希望小学。此外,国家投入芒康县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90余万元,兴建和改建了14个乡中小学校舍。1995年芒康县昂多乡受灾,天津市出资20万元予以援助。国家、自治区、地区从1995年至1998年,投入扶贫款1520万元。1995年至1998年,天津市共投入40万元,援助芒康县交通事业。1996年,天津市支援芒康县3万元,用于兴建芒康县牛肉加工厂。从1995年至1998年,察雅县接受四川省绵阳市援助资金10万元,学生书包2000个,柴油发电机15部,B超机一台和部分闭路电视设备,种猪20头。1995年至1997年,天津市援助江达县老干部活动中心30万元,江达同普中心校教学楼50万元;援助教育经费30万元。丁青县水电站属自治区30周年大庆项目工程之一,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投资2250万元无偿援助,装机容量1200千瓦,年均发电量631万度,于1995年8月23日正式投产发电。

  在中央给予特殊政策和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八宿县的基本建设发展较快,带动了经济的发展。1986年投资40万元,建筑面积1534.74平方米的县医院职工住宿楼建成。1988年新建工程8项,续建工程1项,总投资255万元,修建了夏里吊桥,中学教学楼,粮油公司楼房等。1989年投资67万元,先后修建了县小学教学楼和5个乡机关的住房。1992年投资228.4万元修建了县级干部住宿楼、县府办公大楼、县府综合楼、县邮电大楼、县公检法办公大楼。1995年投资110万元修建县机关干部住宿楼;1996年投资39.6万元,修建了县农技推广站、县防疫站。1998年投资207万元,修建县小学教学楼,县中队营房和县中队旧营房的改建。1990年投资146万元的塞曲卡水渠和投资490.2万元的邦达草原治理建设第一期工程建成。1992年投资69万元的占果水渠建成。1994年投资30万元的冷宜吊桥建成。1996年至1998年,中央投资1343.9万元的19个扶贫开发项目建成。除此之外,据统计,自1979年至1997年,国家为帮助农牧民发展生产,给八宿县发放农业贷款900多万元;发放扶贫贷款600多万元;发放扶贫物资2万多件,粮食40多万斤;1998年,四川省德阳市援藏干部为八宿县争取援助资金50万元,四川省援助资金10万元;1996年至1998年,四川雅安地区援助资金1.1万元;四川成都市卫生局援助价值14.5万元的B超机;成都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经济协会为八宿县教育捐赠50万元,修建了拉根乡、白马镇巴东希望小学、使两乡镇的一些失学儿童重返校园。1997年12月,成都市教委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电视机及各种教学实验仪器,改善了中小学教学的条件。

  1999年,贡觉县中学新建工程列为自治区成立30周年62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由江西省投资550万元援建,建筑面积为4660平方米,可容纳600名学生就读,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1996年以来,天津市援助贡觉县北京牌吉普车一台、B超机一台;四川省宜宾市援助牙科椅一张、抢救车一台、200VAX光机一台、产床一张以及其它卫生设备12种,价值4万元,并援助资金3万元。贡觉县纳河电站工程于1992年经国家水利部审核批准,列为西藏自治区8个无电县投资项目之一,由国家水利部投资1500万元援建,1994年建成发电,结束了贡觉无电县的历史,解决了县城附近农牧民和干部职工的生活用电,带动了农村副业工、电力灌溉。在国家和兄弟省(市)的支援下,边坝县建成了国内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也迅速发展起来,国家投资3070万元,分别修建了边沙公路、县政府办公楼、县水泥街道、新建了县邮政大楼、农行储蓄所、电厂及中小学教学楼各一所,城市面貌得到改变。

  四、全国支援,促进了昌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更加关心重视西藏,为加快西藏发展,制订了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而且动员全国各省、市、区加大支援的力度,使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也给昌都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在全国的支援特别是对口省外的援助下,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实行内引外联,开放搞活,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达到159569万元,比1978年增长8倍(扣除物价上涨因素)。

  农牧经济持续发展,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的试点从农村牧区开始,由点到面,由低水平发展到深层次,改革最大的经济效益表现现在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行“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对土地、草场基本建设的劳务和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加上国家扶持,各级地方财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积极探索推行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地区农业总产值2000年达到567451万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4.8倍。粮食总产量达到26005万斤,畜牧业总产值达33900万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6.45倍;林业总产值达2600万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9.46倍;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90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14.8倍(现行价相比较),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扶持和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援下,各项基本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全地区先后完成了地区自来水厂、邦达机场修复、邦昌公路黑色路面、边沙公路、妥昌公路、地区肉联厂、民航站等大型工程建设,并已投入使用。有些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低质量到高等级。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3460公里,达到2000年的5240公里,公路等级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境内国道317、318线和省道302线横跨东西,国道214线纵贯南北。邦达至成都航线的开通,促进了对外开放搞活,起到扩大交流的作用。建成了13座卫星通讯地面站,卫星长途电话242条,市话交换实现了程控化,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544门,各县均开通了国内、国际直拨电话业务;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实现了全国漫游联网,拉萨至昌都光缆通讯即将开通。全地区有装机容量2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48座,总装机容量30201千瓦。通过全国支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通讯、能源三大主要因素有了较大改善。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按照自治区关于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实施办法》精神,昌都地区积极进行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政企职责分开,还权于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保证法人依法行使职权等方面转变了政府职能,逐步把企业推向市场,同时先后完成了水泥厂扩建、昌都电厂技术改造,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多种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带动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财政收入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全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多种经营收入成倍增长。2000年全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911万元。第三产业突飞猛进,市场繁荣,经济活跃。2000年底全地区注册个体工商户达3493户,比1984年2575户增加918户,注册资金达7164万元,是1984年27.08万元的264.5倍。2000年全地区完成税收4993万元,比1978年增长11.7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054万元,比1978年增长18.1倍。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特别是近几年来,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建设入分别占地区当年财政预算支出和基本建设地区预算内投资的19%和18%,地区范围内逐渐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98年全地区各类学校(含教学点)950所,学生达79119人,比1978年增加6.7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8%。

  加强以农牧区为重点的医疗卫生工作和县、乡卫生机构的网络建设,注重开展以初级卫生保健为中心的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工作,提高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水平、卫生事业迅速发展。2000年全地区共有卫生机构190个,卫生技术人员1097人,医院病床644张。电视广播覆盖率达41.7%。农牧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展了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极大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