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成果

山南地区受援情况

   发布时间: 2005-06-20 17:58:31    来源:

  山南地区位于西藏南部,地处岗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境,有“藏南谷地”之称,也是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截止2000年底,山南地区共有藏、汉、门巴、珞巴等14仍是民族,总人口31.53万,其中,藏族占95.79%,汉族占3.47%,其他少数民族占0.56%。全地区下辖12个县,56个乡、24个镇,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古镇泽当。全地区平均海拔3650米左右。山南地区北邻拉萨,东连林芝,西接日喀则,地处西藏腹心,南与印度、西南与不丹接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西藏和平解放前,山南地区与西藏其它地方一样,外于“政教干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能源等各项事业十分落后,没有一所正规的学校;没有一所医院或卫生所,只有分散在各寺庙和社会上的100多民间藏医药人员,人均寿命很低;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没有一辆汽车;没有一座电站,照明全靠酥油灯;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广大农奴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权、发展权。

  一、和平解放至自治区成立前的受援情况

  从1951年至1965年,到山南工作的内地干部,按照毛泽东同志“慎重稳进”的指示和党中央“稳定发展”的方针,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为山南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59年前以和平解放西藏为主要工作,广泛宣传贯彻《十七条协议》,认真做对上层统战人士和群众的教育工作,同时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1959年后以平叛和民主改革为主要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各项事业有成政策援助和人员援助力度。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下,山南人民艰苦奋斗,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牧业连续6年丰收。据统计,1959年,全地区粮食总产达到5604万斤,亩产84公斤;1965年,全地区粮食总产为11837万斤,亩产141.5公斤;实有耕地也由1959年的38.43万亩,增加到46.66万亩。拉萨到泽当,泽当到桑日、琼结、坡章4条公路通了汽车。学校也从无到有,1965年公办、民办小学到达32所。

  财政援助方面。1952年,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成立。同年8月,中共江孜公工委成立,山南隶属江孜分工委管辖。此时,山南财政工作主要是依靠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保证上层统战和争取群众所需的经费开支。1956年7月1日,山南分工委正式成立,山南财政随之而产生,但初建的山南财政在各方面都极不完善。收入来源于中央补助收入,支出主要的保证军供民需。这时的财政是一种纯供给型财政,而且在分配上还存在部分实物化。正是这种供给型财主和财政分配的部分实物化,保证了当时开展各项工作所需的经费和物资。随着民主改革的深入进行,为了断促进生产发展,保障农牧民群众生活的逐步改善,1960年,西藏自治区工委制定了“发展生产、保证供应、稳定金融物价”的财经工作总方针,提出了财经工作要树立“为生产服务
、为群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要求。按照这一方针政策,山南财政支出方向从和平解放时期的保证军供和内部需要转为面向群众、面向社会、面向社会的发展方面。从此,财政用于社会生产和与之直接相联系的文教卫生事业的支出,每年都大幅度增长,且力度一年比一年大。据统计,1959年,山南财政总支出104.32亿元,到1965年总支出达天气预报657.47万元,7年间支出增长5.3倍。民主改革的7年中,中央财政对山南财政的补助收入约为1918.58万元,占同期财政总收入的68.62%,山南本级财政收入的877.30万元(因当时有农牧业税),占同期财政总收入的31.38%。

  金融援助方面。1956年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山南支行在泽当东觉康沙正式对外挂牌营业,从此,广播翻身农奴有了为自己服务的人民银行。1959年,在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政策指导下,山南金融机构在全地区迅速完成了兑换藏币、银元的工作,使人民币很快占领了市场。随着民主改革的深入,群众开始迈向合作生产的道路,中国人民银行山南支行和作用社普遍开展了存贷款业务,向国营、集体工商企业和农牧区发放大量贷款,积极支持工商企业、民族手工业和农牧业生产。并按照西藏工委《关于对农牧业发放无息贷款的指示》,对全地区农牧业发放无息贷款,对国营企业、乡镇企业发放低息贷款。据统计,1960年至1965年,全地区共发放农牧业贷款88.89万元,帮助了10000余户贫苦农奴购买耕牛、驮畜、奶牛、绵羊、口粮种籽、农具以及兴具备水利设施等,及时解决了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上的资金因难,有力地支持了农牧业生产,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牧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根据中央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1965年对全地区1961年以前发放的部分农贷进行了豁免工作,共豁免了912户贫苦农牧民的贷款,金额13698元。 

  1965年,山南金融机构以支持农牧业生产为中心,根据党和国家对西藏信用社的特殊照顾,对信用社给予经营亏损补贴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共给西藏地区补贴指标为3.4万元,其中给山南地区1.2万元。根据中央关于处理1961年以前的4项欠款问题的通知和西藏工委对此所作的意见精神,山南分工委对1961年以前农牧业方面的国家贷款近万户25万元、信用社贷款3万元,按照“凡属贫苦农奴和奴隶及贫苦农牧民借贷者,全部豁免;凡属中等农牧民借贷者,尽量收回,部分豁免;凡属富裕农牧民借贷者,原则不上予豁免;凡属农奴主阶级和叛乱分子借贷者,一律不予豁免”的政策,分别进入了豁免和收缴。中央对西藏的这一特殊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人民的关怀和以西藏牧业生产的重视支持。1962年至1964年的3年间,累计发放手工业贷款4千多元,对促进民族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扶持民族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山南中心支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帮助地区商业部门组织货源,丰富市场,扩大商品流通。1960年至1965年,共向国营商业部门发放商品流转贷款3386.7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发展,同时扩大了商品流通,稳定了市场。1951年至1965年底,地区金融机构为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而发放的各项贷款金额达902.2万元,平均每年递增33%。

  人才援助方面。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一方面从经济上大力支持西藏,另一方面根据西藏地方建设的需要,从内地选派行政、技术干部到西藏来搞民改、搞建设、发展社会各项事业。1956年5月,中共山南分工委成立后,按照中央关于“慎重、稳进”的方针和西藏工委的要求,逐步开展了党建、团建和建政工作,吸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民主改革作组织准备和干部准备。截止1956年底,山南地区干部总数为235名,其中进藏干部126名,干部总数比1955年增加了220名。1957年,根据中央“六年不改,适当收缩”的方针,山南分工撤销。为了稳定地方局势,正确执行中央指示精神,留下王立仁等20名汉族干部组成山南工作队,负责山南全面工作。到年底,山南地区共有干部71名,其中汉族干部42名。1958年,原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中的反动集团在帝国主义和外国反动派的支持下,把山南作为策应、煽动、指挥整个西藏反革命武装叛乱的根据地,多次向山南守备分队和山南工作队袭击。为了加强对反叛斗争的领导,12月1日,经西藏工委请示中央批准,恢复山南分工委,由王运祥等9名汉族干部组成分工委领导机构,负责领导全地区工作。此时,山南地区共有干部75人,其中汉族干部39人。

  1959年,中共山南分工委根据中央“边平叛、边改革”的指示精神,在全地区发展“三反”、“双减”和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运动。为了搞好西藏的平叛和民主改革工作,中央决定从内地各省市抽调干部埋藏帮助进行民主改革。经西藏工委统一分配,300名进藏干部陆续分配到山南、充实加强了各县县委领导班子,建立了区级领导班子。同时,西藏军区和山南军分区也抽调了250名军队干部参加山南地区的平叛和民主改革工作。到1959年6月底,在山南地区参加平叛和民主改革的藏汉族干部由900人增加到2000余人,为顺利开展平叛和民主改革工作奠定了干部基础。截止1959年底,山南地区共有干部913名,其中汉族干部415名,占45.5%。到1965年底,山南地区干部总数达到1770人,其中进藏干部1001人,占干部总数的56.6%。

  资金援助方面。民主改革后,党和国家为加快西藏的各项建筑事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时,中央援建了一批重点项目,山南地区建设了泽当百货商店,山南专署大院,山南地委、山南专署交通局办公楼,山南专区医院等重点基建工程。农牧业是西藏传统产业,是西藏经刘的基础。根据中央关于西藏工作必须采取“稳定发展”的方针,民主改革后,山南各级部门始终把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在中央和西藏工委正确的政策指引和全国的支援下,向农牧民发放大量远处贷款,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年至1965年,全地区工家业总产值增长69%,平均每年以9.1%的速度递增。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68.6%,平均每年以9.1的速度递增;工业总产值增长257.6倍,平均每年递增152.4%。粮食总产量增长1.11倍,平均年递增13.3%。牲畜存栏数增长31.3%。平均每年递增4.6%。财政收入增长5.3%,年均增长35.9%。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由1959年的3.77万元增加到1965年的126.04万元,增长32.4倍,平均每年以79.5%的速度增长。人口由1959年的17.2万人增加到1965年的18.32万人,增长6.5%。

  教育、卫生援助方面。西藏和平解放后至自治区成立的15年中,对西藏的教育事业,全国各兄弟省市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了大力援助。1952年,中共江孜分工委成立,兼管山南18个宗,分工委书记阴法唐率工作组到山南后,一方面争取和团结上层爱国人士,另一方面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为党在山南地区的工作打开了局面。在此基础上,工作组开始着手创办人民教育。1952年,工作组在拉加里(今曲松倒所在地)开办了一个学习班。工作组成员吴逢惠、李流源两位同志分别担任汉文、数学教员。1956年4月,山南分工委着手建山南地区的第一批公办小学,从此揭开了山南教育崭新的一页。为了筹办人民政府开设的第一批学校,分工委一方面从藏族开明人士中请来乌金等5人(黎幼铭、陈德瑞、魏盛群、陈玉田、唐琼)教师进藏,这是志愿来山南的第一批教师。经过援藏教师两个月的辛勤劳动,在乃东宗的曲德沃、江洛坚、坡章、乃东罗布林卡、多坡章等地建成了一批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帐篷小学。截止1965年,山南共有小学336所(公办小学14所,民办小学322所),中学1所,教职工454人,在校生149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40%。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极为关心西藏人民的疾苦,大力扶持和发展西藏的卫生事业,对西藏农牧民群众实行免费医疗政策。1956年,山南在泽当“夏洛”成立了卫生院(即现在山南地区人民医院前身),医务人员20名,这是山南地区医疗卫生战线上的第一批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医务人员。1959年民主改革后,在国家的支援下,山南泽当卫生院扩建为山南署人民医院,13个县(含朗县)相继成立了县卫生院,医务人员增加到52人。到1966年底,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已增加到23个(地区人民医院1个,县医院13个,乡、区卫生所9个),病床148张,医务人员166人。

  二、“文革”期间至改革开放前的受援情况

  资金援助。1966年至1978年间,中央和自治区两级财政以及金融机构对山南地区和农牧业产业生产给予了大力帮助。这段时期,山南地区的财政总收入为23077.92万元,其中,本级财政收放占同期财政总收入6.1%,中央补助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93.9%。基本建设支出由1966年的93万元增加到1978提的1290.6万元,增长13.9倍。金融机构为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贷款余额2098.3万元,平均每年递增6.7%。农牧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地区财政支出总额为19858.45万元,而用于农牧业的投资为3326.29万元,占同期财政支出总额的16.8%。1971年,为发展农业生产、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任务,中央无偿发入办社基金4000万元,自治区分3年拨给山南13个县,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1978年,财政、金融机构通过投资、补贴、低价销售或无偿送给群众等办法,使山南的乃东、贡嘎、隆孜、琼结等县基本实现了耕地、播种和扬场、脱粒机械化。山南地区经济在“文革”期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党和国家的特殊关怀,不仅给西藏发展制定了特殊政策,而且动员全国从人力、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援助,因此,山南地区国民经济仍然处于发展中。据统计,在1965年至1978年间,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3%。平均每年递增4.3%。粮食产量增长80.4%,平均年递增4.6%;油菜籽产量增长28.3%,平均年递增1.9%;牲畜存栏数增长42%,平均年递增2.73%。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增长9.9倍,年均增长20.1%。财政收入增长4.6倍,平均每年以14.2%的速度递增。人口由18.32万人增加到23.83万人,增长30.1%,年均增长2.0%。农牧民纯收入1978年为143.53元。

  人才援助。1971年底,山南地区共有干部2352名,比1965年增加582名,其中,进藏干部比1965年增加242名。1975年后,中央从内地各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中,选调了一批优秀毕业生进藏工作,以稳定和加强西藏干部队伍,分配到山南地区的内地籍大中专生13名,1976年为11名。到1978年12月,山南地区干部总数为4188名,其中,进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41.7%。与1966年相比,干部总数增加了2352名,其中,藏族干部增加1651名。总之,从1951年1月至1978年12月,中央国家机关和全国各兄弟省市区为山南地区共派各级各类干部22000余人次,从内地院校分配的内地籍大、中专毕业生共1110多名。这对加强山南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民族团结,加快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育、卫生援助。1965年,在党的“稳步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在全国兄弟省市的支援下,山南小学教育逐步普及,中学教育、幼儿教育相继建立起来,到1978年,教育进入了恢复和整顿中小学教育秩序阶段,取得了一定成绩。1978年底,山南地区共有公办小学56所,中学12所,中专4所,在校学生总数达45181人,教职工总数达1365人。1974年,第一批河南省援藏教师在队长刘鸿信的带领下到达山南,从此,揭开了山南地区教育对口支援的新篇章。据统计,13年中山南地区接受教育援藏人员共166名,其中,河南省援藏教师45名,江苏省援藏教师30名等。国家为山南地区教育事业投入资金累计达800多万元。1971年山南在西藏自治区率先成立地区防疫站。到1972年底,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已建77个,床位264张,医务人员365人。1975年后,各县卫生院相继改称县医院。1975年山南卫校成立。1973年9月,河南省第一批援藏医疗队共55人来到山南,分成4个分队,深入边防和高寒县具,采取“医院办学”为主的方法,为山南地区培训了大量卫生技术人员。在他们的努力下,1975年河南省开封卫校招收了山南农牧民子弟48人(中专生)。此后,河南省开封卫校、豫北医专、南阳卫校又陆续为山南地区代培了百余名卫技人员。1974年后,沈阳卫校、开封卫校、兰州西北民院、泰安民院、衡阳民院、咸阳民族等院校相继为山南地区培养了500余名各科专业人才,并协助原山南地区卫校培训中专生244名,兄弟省市的援助医疗队以务实的精神、饱满的热情,为成千上万的患者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使许多生命危在旦夕的患者获得新生。据统计,历批医疗队为山南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期,受训人数3000余人次;通过门诊、住院和巡回医疗,累讲诊治病人50余万人次,抢救急重危病人1800人次,开展各种大小手术3900人次。

  三、改革开放后的受援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山南经济为数发展,社会局势日前稳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1990年到2000年,山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96482万元,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到28476万元,增长27.2%,年均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增加到22290万元,增长5.1倍,年均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到45716万元,增长2.6倍,平均增长13.8%。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21257.68万斤,增加到2000年的33328.26万元,占同其财政总收入的87.52%,山南本级财政收入为32757.8万元,占同期财政总收入的11.63%。农牧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43.54元,增加到2000年的1493元。

  人才援藏。据统计,从1979年至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和全国各弟省市区为山南地区共派遣各级各类干部18200余人次(包括长期进藏工作的汉族干部),从内地院校分配的内地籍大、中专毕业生共6100多名,培训各族干部挂职锻炼4500多人次。截止2000年底,山南地区共有干部8424名,其中进藏干部1528名,占干部总数的18.14%。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帮助山南地区加快经济发展,1979年6月,党中央从各省市先调干部共259人到山南地区工作,其中江苏省176人,上海市80人,吉林省2人,黑龙江省1人。又从中央国家各部委和上述4省市调入第二批干部271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12名。地委对援藏干部委以重任,有173名安排为县级党政干部。两批汉族干部的进藏,使山南地区的干部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1980年,国家又从全国各省市选派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中短期援藏,其中分配到山南地区的援藏专业干部就达1400多人。1922年3月,中央为了加强西藏干部队伍建设,补充急需人才,又全国家28个省市区及国家有关部门选调128名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到山南地区工作,其中两名安排为县书记。1993年4月,地委对县、区委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共提拔县级干部334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38名,占提拔干部总数的71.3%,加快了少数民族干部的步伐。到1993年12月,山南地区共有干部6293名,其中少数民族干部5169名,占干部总数的82.1%。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会,确定湖南、湖南两省对口支援山南。截止2000年底,两湖分别派遣两批共201名干部帮助工作。其中第一批援藏干部中,副地级干部2名、正县级8名、副县级28名、区(科)级60名,专业技术人员7名。第二批援藏干部中,副地级2名,正县级9名,副县级44名,区(科)级21名,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0名。他们的到来,使山南地区的干部队伍力量得到加强,同时他们把内地许多好的工作思想、工作方法和成功经验带入山南,促进了全地区干部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和工作方法的不断改进。据统计,到2000年底,人地各级党校、各大中专院校共为山南地区培训各族干部7000多人次。

  此外,内地兄弟省市对山南地区的中直单位人员培训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如:天津邮电管理局先后为山南邮电培训各类人员5批60人次;重庆邮电学院先后培训SI40操作人员13人次;上海邮电管理局培训农话“一点多址”人员10人次;广西邮电管理局培训微机操作人员4人次。通过培训,极大的提高了山南地区干部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机构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大大加快了山南地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步伐。从1993年开始,干部挂职锻炼成为对口援藏的又一重要措施,山南地区先后11次共选派120名干部赴上海、山东等省、市挂职锻炼。1993年9月到1994年,山南地区又先后两次共选派34名有培养前途的县、区级干部,到浙江嘉兴市和山东威海市挂职锻炼。1996年到2000年,山南地区先后17次共选派185名干部到湖南、湖北两省挂职锻炼,其中,到湖南挂职锻炼的干部80名,到湖北挂职锻炼的干部105名。

  资金、项目、技术援助。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国家各部委和兄弟省市对山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资金、项目和技术方面的援助。为迎接西藏自治区20周年,中央决定由国家有关部门和9省市支持西藏43项重点工程,其中,在山南地区新建山南地区人民医院门诊楼、泽当饭店、地区群众艺术馆3项工程,由广东省援建,建筑面积这12821平方米,总投资2300万元,1984年6月4日破土动工,1985年8月22日全面竣工。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安排了全国支援西藏的62项建设工程,总投资4350万元,其中国家计委投资1850万元,国家建设总投资300万元,湖南省投资2200万元;道路总长7.3公里,包括上下水工程和两座桥梁,工程于1994年9月开工,1995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沃卡三级电站改造工程,由贵州省援建,总投资504.64万元,工程于1994年10月开工,1995年8月完工,更新改造后的机组使用率比原来提高15%,年发电量增加800万度,增加产值1800万元,解决了琼结县、洛扎县、加查县、隆子县、浪卡子县、错那县机关干部的办公住房条件,工程于1995年4月开工,同年8月全部竣工。乃东县中学,由安微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援建,工程总投资1408万元,其中,安微省援助708万元,广西壮族自治区援助700万元;工程总建筑面积9795平方米,24个教学班,1200个学生席位,工程于1994年9月开工,1995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措美县当巴电站,由湖北省投资7396万元援建,电站装机容量3500千瓦,1995年5月开工,1996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错那县中学,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援建,工程总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2339平方米,12个教学班,360个学生席位,工程于1994年9月动工,1995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香嘎山铬铁矿,由国家开发银行投资2000万元建设,年产铬铁石3万吨,于1996年开工,1997年9月竣工;该矿山建成后,每年可安排350多人的就业,可实现利税679万元。沃卡一级电站(包括沃泽公路),1996年4月,由国家开发银行投资36781万元建设沃卡一级电站,2000年10月竣工,电站装机容量2万千瓦,年发电量7704万千瓦。1997年9月,由国家开发银行投资3000万元修筑沃泽公路,标准为三级砂石路面,长47.5公里。此外,国家还投资3060万元修建山南沃卡二级电站及沃卡电站至泽当110000伏铁塔输电线路;国家先后拨款357.9万元,黄金50公斤,维修桑耶寺;国家农业部和甘肃省投资40万元为地区援建了2万亩优质油菜基地;国家内贸部援助750万元,在贡嘎、洛扎两县兴建了粮油加工厂;国家广电部、深圳市、黑龙江省投资381.75万元,为地区修建了77个乡级太阳能广播电视接收站;国家邮电部投资400万元,为地区琼结、桑日、浪卡子3县各建设了一座地面VAST站;家国农业部投资113万元,为山南地区修建了建筑面积为1286平方米的地区农技推广站。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是国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山南地区的贡嘎、乃东、桑日、琼结5个县列入江河项目县。该区域该耕地面积达到1547.3万亩,占山南地区全部耕地总面积的13.4%。在一江两河项目的实施当中,国家从各个方面给予了山南地区巨额资金援助。工程投资采取国家投资和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实际完成概算工程投资29898.07万元。其重点建设项目有甲日普水库,位于贡嘎县中部雅鲁藏布江南流甲日沟中游,该工程由吉林省长春水利勘察设计院设计,湖北襄樊水利水电工程团承建,总投资1422.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87.15万元,水库库容353万立方米,最大坝高31.44米,坝长218米,工程于1991年9月开工,1995年6竣工;工程建成后,控制灌溉面积34100亩,其中耕地23000亩,林地11100亩,年增产粮食337万斤,增值402.15万元。达然多水库,位于贡嘎县达然多乡,由湖北省襄樊水利水电工程团承建,总投资1176.7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41.71万元,水库库容155.7万立方米,坝长109.5米,工程于1991年9月开工,1995年6月竣工,灌溉地面积11000亩,就垦荒地1940亩。琼果水库,位于琼结县琼果乡,由吉林省长春水利勘察设计院设计,湖北襄樊水利水电工程团承建,工程总投资11790.82万元,全部由国家投资,水库库容1158万立方米,坝长438米,坝高45.19米,1994年3月开工,2001年10月竣工,实际控制灌溉面积3.2万亩,年增产粮食546.6万斤,增加产值470.34万元。娘果大桥,工程总投资2400万元,桥长507.985米,宽7米,1994年6月开工,1995年8月竣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外,山南地区的工程造林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援助,从1991年开始到2000年止,国家累计投资2549.37万元,造林面积达到169960亩,建设苗圃1700亩,有力的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一江两河”工程的实施,带动了沿江5县的经济的发展。1997年,5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9668.78吨,比实施开发以前的1990年增长40%;油菜籽产量2760.66吨,增长116%;肉类总产量5450吨,增长16.4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自1993年实施以来,到1998年底,共实施了贡嘎江雄、隆子、扎囊、琼结4个农业综合开发区,4个开发区批夏总投资10993.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101.19万元,地县配套231.2万元,专项贷款13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04.2万元。到1995年,劳务投入共计222万元,建设项目80个。到2000年底,共完成建设总规模229260亩,其中,完成低产田改造1598.39亩,优质粮食基地25000亩,饲料基地5000亩,农机具购置150台,新建苗圃140亩,修筑堤防71.9公里,架设家电线70.79公里,完成畜种改良3058头只,培训各类农牧业技术人员15033人次。传颂贫开发工程,到2000年底,山南地区共实施扶贫开发项目39个,其中以工代赈项目16个,统贷统还项目7个,无偿投资项目16个,累计投资556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226万元,群众义务投劳折款1335万元。

  “一江两河”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扶贫开发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山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提高了低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工程、生物、科技措施配套建设,使项目实施具有农业科技服务能进一步增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健全,开发区的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湖南、湖北援助项目。1995年至1997年的第一期援藏工作期间,湖南、湖北两省援助山南地区项目91个,资金总数6887.68万元。其中,湖南省援助项目50个,资金总数达到3499.9万元;湖北省援助项目41个,资金总数3387.78万元。项目涉及能源、交通、水利、通讯、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广播等行业。这些项目的建成,极大的改善了山南地区城乡面貌和经济发展条件。

  为帮助解决山南地区部分贫困儿童入学的问题。自1992年开始到2000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摩托罗拉公司先后捐款200多万元,在全地区援建了12所希望小学,解决适龄儿童入学3246人。同时,自“手拉手”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给山南地区中小学赠送红领巾、科普书籍、教学录像、VCD等,价值约100万人民币。此外,在1993年,中国儿童基金会为兴办地区幼儿园援助资金9万元。1994年,中国空军为援助山南地区失学、辍学女童共援助20万元,创办了6个“蓝天春蕾女童班”,使300名困难女童重返较园。1998年,湖北省第二批在山南地直机关工作的15名援藏干部,与地区中小学的15名贫困生结成对子,为他们完成小学学业提供了经济支助。1999年,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来西藏慰问演出时,为山南地区的10贫困学生捐资3200元。1995年,四通集团投资25万元在山南地区职业中学建成了四通电脑培训中心。1996年北京京海集团投资30万元在琼结县建成了京海小学。1998年山东省邮电管理局援助山南电信分公司PDH光端机设备两套,价值80万元。2000年2月,山东省电信分公司CISCO4500路由器,MAX——TNT拨号服务器,IDM主机,12口交换机,价值50万元。

  截止2000年,湖南、湖北两省还对山南地区援助科技资金达52万元。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兄弟省市的企业不断来山南考察投资环境,寻求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1995年湖南、湖北两省对口支援山南以后,经济技术合作的形式、内容及范围日趋多样和丰富。据初步统计,到2000年底,仅“两湖”企业到山南地区考察投资环境、寻求合作的达到200多人次,有的企业与山南签订了意向合作书,有的企业还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湖南省长沙正源公司与贡嘎县签订意向合作书投资兴办长贡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与地区科委签订意向合作书改良油菜籽品种;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与山南地区农牧局签订意向全作书组建“联合开发中草药加工厂”;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与山南地区错那县联合兴办高峰茶场;湖南省湖潭中国石油勘探第五物探大队投资200万元,与扎囊县合作开办了铜金矿浮造厂;湖南省民营企业投资500万元在山南兴办“西藏山南绿洲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原家用、医用制氧机;湖南常德欣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与山南客运公司合作,成立“西藏山南雅欣客运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襄樊市与乃东县、琼结县签订协议,对泽当镇郊区蔬菜基地和琼结县养殖场进行了投资及技术改造;湖北省民营企业投资680万元,兴办山湖兴农集团,进行饲料加工、生猎和肉牛育肥;湖北省民营企业投资450万元,兴建湖北孝感扶直公司,经销水泥制品。经济技术协作缩短了山南与内地省市的距离,加强了山南企业与内地企业的联系,这对于引时内地先进技术,增加科技在生产中的含量,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进一步促进山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生产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教育卫生工作受援情况。从1978年到1984年,共有6批对口援藏教师290仍来山南地区工作,其中,河南省三批135名,江苏省三批155名,每批援藏教师任教期为两年,定期轮换。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对地区重点小学、具重点中学的学生实行“三包”政策(截止2000年底,享受“三包”政策的学生共有11400多名),保证了生涯,为办好西藏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1987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教育援藏工作会议,确定了由辽宁省对口支援山南地区基础教育,并负责师资培训。同年4月,以辽宁省副省长王文元同志为团长的辽宁省教育考察团来山南地区考察,之后,辽宁省选派了两批共50名教师来山南地区工作。在此期间,河南、江苏、辽宁、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市也为山南地区派出了300多名援藏教师,对缓解当时山南师资紧缺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以湖南、湖北两省为主的兄弟省市对山南的教育从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援助。1995年至2000年,湖南省共投资2813.7万元,修建了泽当镇湖南广场,地区高级中学教学楼及宿舍楼,地区三小教学楼、办公楼及教工宿舍楼,贡嘎县农村实验中学教学楼及宿舍楼,措美县完小教工宿舍及学生宿舍,浪卡子县完小教学楼,错那县完小教学楼等23个项目。湖北省共投资1713万元,修建了地区实验幼儿园,乃东中学学生宿舍楼及餐厅,琼结县中学教工宿舍楼,洛批县完小教学楼,加查县中学教学楼及办公楼,曲松县职业学校教学楼等17个项目。广西省、安徽省分别投资700万元、708万元新建乃东县中学教学楼、办公楼及宿舍楼。宁夏回族自治区投资300万元新建错那县中学教学楼及办公楼。在师资援助方面,湖南、湖北两省共派出两批26人到山南地区工作。1998年至2000年底,湖南、湖北师范学院分配近62名大学毕业生到山南地区任教。中央、国家各部委和兄弟省市在选派师资援助的同时,注重民族教师培养。1987年辽宁省师范大学为山南地区培训了3期共60名初中教师。从1988年开始到2000年底,山南地区先后派出300多名教师到内地有关院校进修、深造、其中,湖北省仙桃市职业中专学校于1999年为地区培训“双师”型教师30人;湖北省荆州师范学院于2000年为南地区开设了小教大专班,第一批有48名小学教师入学深造。与此同时,山南地区还委托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河北等省市的师范院校为山南地区委培中学教师,毕业后进藏工作8年。在党中央和兄弟省市的怀和援助下,山南地区教育已于1944年提前实现了县县有中学,乡乡有完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自治区提出的“两有八零”目标,并于2000年成为全区率先实现“普六”目标的地区。

  1978年后,山南先后接受了来自河南、广东、江苏、陕西、黑龙江、山西、辽宁等省市医疗队的援助,他们对山南的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和妇幼保健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1994年8月在第三次卫生援藏工作会议上,确定由山西、辽宁两省对口支援山南后,1995年6月至1998年4月,辽宁省组派医疗队4批10人;山南省组派4批20人。此外,1997年湖北省孝感市选派3名医疗员到曲松县医院工作7个月,湖北省襄樊市选派4人到琼结县医院工作。1995年,湖北省襄樊市援助琼结县医院价值达6万元的设备21件;1997年山西省卫生厅给地区卫生局共援助资金78万元,辽宁省卫生厅给地区卫生局援助88万元,湖南省援助地区卫生系统200万元的物资及设备。2000年,中央和自治区投资1300多万元,对洛扎、浪卡子等7县的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改扩建。2000年,湖南省捐助3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发放到县乡卫生机构。

  回顾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山南地区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及内地兄弟省市在各个方面的无私援助,山南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局势稳定、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