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项大庆工程的由来
西藏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世代繁衍生息,他们勤劳、勇敢、朴实、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他们在开拓西藏高原、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过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自然条件限制,西藏同全国其他省市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对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党中央、国务院始终给予了极大关怀和重视。从毛主席等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开始,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关心和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西藏革命建设的每一重要阶段,都高瞻远瞩,及时决断,为西藏指明前进的方向。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就曾经说过:“关键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还说:“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屋建瓴,精心策划,于1994年7月20日及时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对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繁荣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次会议全面正确地分析了西藏所面临的形势,形成了指导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特殊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提出了全国支援西藏,全国人民做西藏稳定和发展的坚强后盾,采取集中力量、全国支援、重点扶持的办法,为西藏投资兴建一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工程建设项目,确定了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的六十二项大庆工程。并决定了其资金由国家承担大部分,各部委和兄弟各省、市、区承担小部分的基本原则,实行全国动员,对口支援西藏建设。为真正体现“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精神,中央各部委和全国29个省市区及6个计划单列市均安排援建项目,并根据“发挥优势、保持连续、相对集中”的原则分别承担不同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对西藏在人、财、物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62个工程项目是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充分论证的,是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和必要的,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对改变西藏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局面,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起到极大作用。
六十二项大庆项目简况
62个大庆项目具有投资大、门类多、分布广、基础设施及生产性项目比重大等特点。62个项目总投资23.8亿元,其中: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承担30个项目,安排投资18.02亿元,占总投资的75.7%;各省市区和6个计划单列市承担32个项目,安排投资5.78亿元,占总投资的24.3%。经援建方考察组赴藏实地踏勘、论证和审核后,对有些项目提出了设计优化意见,部分省市区在中央下达援建任务的基础上,补充了项目设计概算中的缺项、漏项,增加了一些配套项目和延伸工程,62个大庆项目落实投资38.404亿元(未含满拉水利枢纽工程尚需调概增加投资近3亿元),比中央原安排投资增加14.604亿元。其中: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增加11.204亿元,各省市区和6个计划单列市增加3.4亿元。加上自治区制定优惠政策节省投资1.6亿元,自治区对大庆项目的配套资金0.266亿元以及自治区和建设单位贷款1.366亿元,62个工程实际投资达41.606亿元(未含满拉水利枢纽工程尚需调概增加投资近3亿元),随着未完工两个项目的施工进度,62个工程的实际投资还在不断变化。
62个项目中,农牧林水项目9项,投资10.8亿元(未含满拉水利枢纽工程尚需调概增加投资近3亿元)。能源项目17个(含4个交叉项目),投资14.04亿元。工业项目11个,投资303亿元。交通、邮电、民航项目7个,投资3.1亿元。文教、卫生、广播项目12个,投资近2.7亿元。市政建设及其它项目10个,投资6.5亿元。62个建设项目中,生产性项目达42个,占总项目的67.74%,占总投资的73.2%。项目分布几乎遍及全区所有的县,仅乡级太阳能广播电视接收站一个项目就涉及74个县,493个乡和57个道班。
中央一次性安排这么大的投资,在西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六十二项大庆工程的建设,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决心,加大西藏建设投资力度,从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解决西藏稳定和发展的问题,体现了全国对西藏的大力支援。
六十二项大庆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省市区都把中央支援西藏的建设项目做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领导高度重视、目标任务明确、采取措施得力、组织实施迅速。
62个大庆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重视西藏、全国人民支援西藏、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具体体现。不少省市区接到任务后,成立了以省长、副省长等主要领导同志担任组长的援藏领导小组,并派出强有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援藏建设指挥部。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和内地各省市区多次派考察组进藏实地考察。通过实地勘查了解和组织论证,有的主动增补设计漏项、缺项,追加投资;有的就项目建成后的功能完整性和软件配置、人员培训、后续管理等各方面提出意见、落实措施,使项目更加完善科学。
为切实加强大庆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指挥管理工作,保证工程顺利实施,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原自治区主席江村罗布为指挥长,自治区常务副主席杨传堂,原自治区副主席梁公卿,原自治区计经委党组书记向阳为副指挥长的自治区三十周年大庆工程建设指挥部。并从各部门抽调4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指挥办公室。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本着“热情周到、诚恳谋事、积极协调”的原则,以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在组织上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在工作部署上打破常规、灵活机动,在具体工作上快节奏、高效率,全力以赴做好大庆工程建设服务工作。
为确保大庆工程建设的质量,自治区大庆工程办从建筑建材、施工队伍的选定,到工程质量的检查、监督都加大了工作力度。并对全区150多家施工企业的资质进行了审查,筛选出区内16家、区外50家企业,参加大庆项目建设招标投标。自治区各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定,对工程开工、施工、竣工实行全过程监测,对不合格工程坚决返工,确保工程质量,向中央交出满意的答卷。
为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全力促进62个项目的建设,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减免征收大庆工程建设税费。经测算,六十二项建设工程应征收税费2.3亿元,实际征收7000万元,减免1.6亿元。同时,自治区各部门、各地市还就援藏工程建设人员在藏期间的工作、生活等制定了优惠政策,尽最大努力提供各种方便。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援建部委、各兄弟省市区的努力以及西藏自治区的全力配合,62个项目除沃卡一级水电站和满拉水利枢纽工程按进度要求将分别于1998年底和1999年先后竣工外,已建成60项。工程合格率达100%,工程优良率达76.7%,这是西藏建设史上的新突破。六十二项工程中,投资最大的项目是满拉水利枢纽工程,计划总投资9.6亿元;最早竣工的项目是朗久地热电站,从1994年7月10日开工,到1994年10月11日竣工,建设工期只有3个月。
六十二项大庆项目初步发挥出效益
从已建成的60个项目交付使用的情况看,已经初步发挥出了较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农牧林水项目,除满拉水利枢纽工程外,其余已全部完成。这些项目的完成使我区1994年至1997年间共增产粮食45万公斤。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增强了防抗灾能力,保证了部分农田的高产稳产,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能源项目,除沃卡一级水电站外,16个能源项目已全部完成,完成投资5.4亿元,新增装机容量37400千瓦,若加上满拉水电站则新增装机57400千瓦,年可增加发电量2.89亿千瓦小时,使山南、日喀则、昌都、阿里地区所在地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得到了明显缓解,巴青、丁青、米林、措美、芒康、申扎、聂荣等部分无电县的供电问题得到了解决。为农牧业生产以及农畜产品加工、发展第二产业、开发优势资源等提供了基本的能源保障。
工业项目已全部建成投入生产,完成投资3.3亿元。项目竣工后,新增面粉年加工能力3500万斤,菜籽油生产能力300万斤,新增水泥生产能力8万吨,年增产值2500万元;1997年、1998年分别年产黄金620公斤、800公斤,年分别实现利润3130万元、4038万元;年产铬铁矿2万吨,年创产值1600万元;年产煤2万吨,年创产值800万元。这些项目和其他项目的建成投产,使全区工业总产值从1994年的5.35亿元(1990年不变价),增加到1998年底的9.3亿元(1990年不变价),增长幅度达73.83%,为完成我区国民经济“九五”计划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交通、邮电、民航项目已全部建成,改造、新增黑色路面124.95公里;增加了格拉输油管线首部油库库容量,提高了输油能力,减少了汽车运输量,降低了运油成本;改善了拉萨——日喀则以及沿县的通信条件,还建成了拉萨与12个县(场)VSAT卫星站,增强了通信能力。
文教、卫生、广播项目的全部建成交付使用,使全区新增招生能力4900人,新增病床400张,结束了西藏无传染病专业医院的历史,广播电视覆盖率由原40%和36%分别提高到50%和40%,基本实现了乡乡有广播电视接收站,部分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市政建设及其他项目的全部建成交付使用,使城镇面貌有了一定改观,较大地改善了部分城镇居民饮水和部分机关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增加了旅游接待能力,尤其是布达拉宫广场的建成,为拉萨乃至全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集会、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和活动中心。
六十二项工程的建成,对改善西藏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面貌,改善投资环境,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成自治区确定的国民经济每年增长10%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保持西藏社会稳定和巩固祖国西南边疆都产生了巨大作用。六十二项工程的建设,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六十二项工程已经并将继续在西藏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局势稳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以说利在当代,功垂千秋。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下,一个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必定会屹立在世界屋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