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水,隔不断浙藏情深。巍巍雪原,挡不住援藏脚步。从零海拔到4600米高度,从“人间天堂”来到“生命禁区”,第七批浙江援藏干部自2013年7月进藏,转眼已经在西藏那曲地区奋斗了两周年。
“苦在那曲”,是援藏人公认的一句话。但正是因为苦,浙江援藏干部们有着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他们恪守“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要求,适应了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真心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那曲群众多做一些,能让那曲发展更快一些。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在那曲吃的这份“苦”!
李华指挥长(右三)视察浙江援建的青少年宫项目。
建好项目,更用好项目
在那曲,一提到浙江,许多藏民会说出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浙江小区、浙江中学、浙江路、浙江商城……一连串饱含浙江元素的项目,将那曲发展烙上了深深的浙江烙印,也将那曲与浙江人民的感情紧紧相连。
我们第七批浙江援藏干部刚到那曲时,一些浙江援建的重大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当中。总投资5亿多元的浙江小区,是浙江援藏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它将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从原来的土坯房过渡到一个现代化小区。
还记得,那曲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第七批浙江援藏干部指挥长李华到达那曲的第二天,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带队来到浙江小区、浙江中学项目工程现场,检查施工进度,并帮助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划拨不及时等问题。
浙江援藏的每一分资金都是浙江老百姓的血汗钱,因此项目要建好,但更重要的是用好。
浙江中学建成投入使用后,李华曾对学校进行暗访检查,要求将那曲浙江中学管理、使用好,努力创造一流的教育质量。那曲地区青少年宫是浙江援建项目,但建成后一直处于半闲置状态,李华召集相关负责人,确定了将青少年宫部分功能调整为地区幼儿园的方案;通过一年的努力,能容纳300名幼儿入园的那曲地区第三幼儿园,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乐园。那曲地区商品批发零售市场、那曲地区建材检测中心等未充分发挥作用的浙江援建项目,也在援藏指挥部的牵头协调下,通过整顿改造,重新焕发了生机。
那曲地区青少年宫改建成的第三幼儿园。
在“输血”,更在“造血”
许多人认为,援藏干部的工作只要为援建地区和单位多争取点资金就足够了。但浙江援藏干部并不满足于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的“输血”,他们更注重“造血”工程,为那曲地区长远发展提供持久的内生动力。
为了推介西藏畜产品加工、藏药、冬虫夏草、旅游等特色产品,吸引浙商赴那曲投资,浙江省第七批援藏干部连续两年组织那曲地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每年6月的宁波“浙洽会”,那曲的特色产品被抢购一空,提高了那曲特色产品的知名度。
黄蘑菇是那曲的特产,但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援藏干部使那曲黄蘑菇走上了杭州市民的餐桌,打入了香港市场,黄蘑菇产业已成为那曲县的富民产业。
加快那曲发展的关键在人。援藏干部一直把人员培训作为增强那曲“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两年来,那曲地区处级干部培训班已先后有4批200多名学员赴浙江省委党校学习;那曲地区及对口援助的3个县共组织6批56名教师、医生赴浙江进行挂职培训和学习;在西藏高考生中每年录取和免费培养30名教师的计划已经启动……
每一位援藏医生、教师在投入工作的同时,主动带起了藏族“徒弟”,手把手教给他们技术、方法、理念,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倾囊相授。来自衢州市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生吕同府说,他援藏期间最感到欣慰的,不是为藏民成功做了100多例白内障手术,而是带出了两个能动手术的藏族“徒弟”。
一批批“学成归来”、素质一新的那曲人,为雪域高原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不仅身入,更是心入
从沿海发达地区,来到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雪域高原,高原反应如影随形,多位干部因出现急性肺水肿、晕倒等症状紧急住院。但援藏干部们克服重重困难,跑遍了那曲地区的11个县(区),对贫困家庭进行了结对帮扶,与藏民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眼科医生姜方正,来到医院第二天就走上手术台,短短一个多月,为藏族同胞动了20多台手术,自己却累倒在手术台上。
那曲地区第三幼儿园投入使用后,李华专门到木制玩具生产基地浙江省云和县去拉赞助、选产品。在他的感召下,浙江9家爱心企业共捐赠了84箱玩具,作为今年“六一”儿童节的礼物,不远万里送到了羌塘高原。
那曲地区317位环卫工人常年在外作业,缺少过冬的防寒服。援藏指挥部闻讯后,在浙江多方筹资20余万元,联系工厂加工生产防寒服,送到那曲环卫工人手里。
那曲地区紫外线强烈,农牧民白内障高发。去年以来,浙江援藏指挥部出资10万元,开展“浙江援藏,光明行动”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公益活动,至今已为100多名患者进行了免费手术,使他们重见光明。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可那曲有很多唇腭裂患儿得不到及时治疗。今年7月3日,浙江援藏指挥部又发起了唇腭裂儿童救助行动,组织来自浙江和武警西藏边防总医院的医生,为筛选出来的42位患儿进行了免费修复手术,让这些孩子重新拥有了最美的微笑。
原标题:热血铸就浙藏情——浙江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入藏工作两周年纪事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