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艺术长廊
佛光里的西藏:经卷插图艺术赏析
 
   发布时间:2015-08-24 11:07: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

  西藏的经卷插图有两种形式:一是黑白,一是彩色。黑白的都是随文字雕刻而成的,以木刻形式表现。一般出现在经卷的卷首或扉页的两侧,常见的是两帧,尾页正中还配有一塔。《八千颂》的插图是目前所见的木刻插图较多,风格较为独特的一本经卷,每一页文字的左右两侧都各有一幅人物插图,总共千余幅。

《八千颂》经叶 图片来自:《中国西藏》
《八千颂》经叶 图片来自:《中国西藏》

  《八千颂》又称《般若八千颂》,是略本般若经。全书二十四卷,三十二品,据说由印度学者释迦赛纳、加纳悉和西藏译师达磨希共同译成藏文。

  《八千颂》在藏传佛教中普及度十分广泛,几乎家家都在佛龛里加以供奉,并时时诵读。信仰藏传佛教的人相信《八千颂》所特具的力量能保佑阖家平安、吉祥如意。

  《八千颂》的插图除佛陀、菩萨、观音、度母外,还有印度等国的高僧大德,以及大学者、大译师、大成就者等著名人物。

  这些形象,因其宗教意义,在造型上都有十分严格的定制,尤其是佛、菩萨、度母和观音,在描绘或塑造他们时,必须按《造像度量经》里的规定来量身定做,其姿态、属性、所佩戴的珠宝串镯,以及手势也即手印、法印等,皆有明文规定和刻板的法度,非常标准,稍有违背,都将被视作对佛的不恭敬。而其雕刻、绘、塑行为本身也是宗教仪轨的一部分,有严格的法度需要遵守。

  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藏的画师大多数是喇嘛,绘画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宗教。他们做画前有一定的仪式,要供奉香火,口念真言,手捻佛珠,以清净心性。他们还必须具备常人所不及的独到品行,佛经里对画师的要求是:“一定得是善人,既不太矜持,又不动怒,圣洁至善,勤奋好学,不受迷惑,还得是虔诚的佛门弟子,为大慈大悲之人,不贪心等等”。

  如此的清心静虑,以及因纯粹的宗教信仰为目的而画的佛的形象,其与现代艺术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当然,我们不仅完全不能以艺术的眼光来要求宗教图像,反而被它所具有的慈悲不断地打动,唤起我们最基本的悲悯,从而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美好。

  总之,在这里,所谓的艺术是服务于宗教的,宗教的教义正是通过各种能引起信徒共鸣的慈爱、智慧、勇力甚至畏怖等形象化进而模式化的语言来得以宣扬的。但是什么东西都不是铁板一块。在宗教绘画中也如此。而这部《八千颂》里的一些高僧大德、仁人智者的木刻插图,在所表现的题材、所用材料和手法上,于有意无意之间,就有一定的松动,也因此,其造型简练而富有创造力,生动地刻画了象征智慧化身、力量化身、博学化身等的众尊者和历代宗教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由于创作者个人的原因,前提仍然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比如才情,有限度地对所要求表现的宗教人物的想象定位,以及对宗教理想的“悟”、“觉”的程度等等。这都会对其所塑造、描绘的宗教形象有所影响。所以,我们才能在《八千颂》所展示的经卷木刻插图的人物形象上看到几分奇异,甚至怪诞的天然情趣,如诸“开悟者”的形象,就是通过夸张的造型和对人物变幻莫测的神态的巧妙处理,而使人“神化”的,其在人与神之间所寻找的这种契合点,极具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意味。再如“显密圆满者空行扎丝日”那幻觉般的造型、“堪忍黑金刚”那使人震撼的想象力等等。

  由于《八千颂》的源头是印度,我们在其中也常能窥见印度艺术的踪迹,如神化了的印度美女,抽象化了的姿态怪异的瑜伽觉士。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