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雪域环境造就了易贡茶场的有机茶叶。摄影:邓中华
在南国广东享受着天高气爽的金秋时节时,雪域高原也正沉浸在丰收的喜跃中……10月31日,由广东省对口援助的西藏林芝地区易贡茶场启动了民族茶收割的第一镰。据悉,易贡茶场从去年7月份有广东援藏干部进驻以来,以黄伟平为领导的茶场上下创新思维,加大投入,使今年茶叶产量发生了质的飞跃。预计鲜叶产量将突破30万斤,比去年增加22万斤以上。
过去:眼看好茶叶烂在田地里
易贡茶场始建于1966年9月,隶属农垦404部队边防五团;1978年移交西藏自治区农垦厅管辖;1986年后移交林芝地区管辖;1998年改制为西藏太阳农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然而,太阳公司却是一个“皮包”公司,不仅骗走了资产、茶叶,而且也让原本就并不先进的茶场经济落后倒退了20年。同样,在茶叶生产管理上也搞得一塌糊涂。
据易贡茶场加工厂厂长安青介绍,在太阳公司管理的十年里,每到10月,因为设备简陋破旧无法生产民族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修剪下来的好茶叶烂在田地里,充作“茶肥”。回想起那段历史,安青不禁唏嘘……
起步:靠50万元农机补贴上马
2008年,太阳公司有关领导因诈骗罪锒铛入狱后,林芝地委、行署委派3名副县级干部组成工作组管理茶场。面对濒临倒闭,而且是仅靠年生产量不到2000斤茶作细为全场惟一经济来源的茶场,是远远无法支撑起这一负债累累的庞然机器。对此,工作组想尽办法激活生产,并向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争取到了50万元的农机补贴,用以配套制作民族茶的基础设备。
然而,由于这套设备也仅仅为“基本配置”,生产吞吐量偏低,而且无法生产高品质、高档次的民族茶,销路不畅,时有积压。据悉,在广东援藏干部进驻前的三年里,民族茶鲜茶每年产量都在8万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