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对口支援

真情援藏建功业——黑龙江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探索援藏新模式纪实

王杰 巴乔    发布时间: 2011-08-01 14:13:00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喜马拉雅山脉与大小兴安岭遥遥相望,雅鲁藏布江水传递着黑龙江省人民与日喀则人民的情谊……

  2010年6月,黑龙江省第四批31名援藏干部离开家乡,踏上雪域高原,开始新一轮的对口援藏工作。一年来,援藏工作队把日喀则当作第二故乡,以“动西藏情,做西藏人;站西藏位,谋西藏利;干西藏事,留西藏业”的思想理念,探索援藏新模式,创造性开展工作,获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与好评。

  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称赞黑龙江省第四批援藏工作时指出: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尤其是提出的“先做西藏人,再干援藏事”和“三五四三”的管理体系很好,要进一步抓好落实。

  “先做西藏人,再干援藏事”

  “没有一心一意做好西藏人的思想,就不可能做好援藏工作。”黑龙江援藏工作队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进藏之初,援藏工作队就面临重重挑战,队员们既要战胜高原反应、饮食不适等困难,又要克服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援藏工作队在统一队员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藏干部是一生援藏,援藏干部是三年在藏,全体援藏干部向在藏干部学习,向老援藏干部学习”的口号,激励全体援藏干部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

  黑龙江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李耀东介绍,为了尽快将援藏干部转换成在藏干部的思维,工作队结合“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开展主题讨论,认真研究援藏工作队以及每一位队员与西藏的关系,明确提出,三年援藏期间,我们就是在藏干部,就是西藏人,为了无憾自己的人生路,必须做好援藏工作,建设好我们的第二故乡。

  为了转换好角色位置,援藏工作队还提出了“动西藏情,做西藏人;站西藏位,谋西藏利;干西藏事,留西藏业”的思想理念,邀请在藏领导干部授课,学习老西藏先进人物事迹、学习西藏风俗等活动,使援藏干部融入到西藏文化中。

  “用情援藏,心向农牧民贴近”

  “感谢援藏工作队,感谢你们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一封康马县康马镇朗达村村民写给黑龙江第四批援藏干部的感谢信。

  今年5月20日,为了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黑龙江省援藏工作队全体队员与朗达新村的全体村民共同升国旗,举行庆祝活动。在欢快的歌舞庆祝活动后,村民们把援藏队员们围住,席地而坐,拿出自家的青稞酒和肉干,自发地再次载歌载舞,高唱《北京金山上》《我爱北京天安门》。朗达村村长索朗代表全体村民向援藏干部送上了感谢信,感谢援藏工作队送来的资金、项目和技术,更感谢援藏工作队送来兄弟般的感情。

  心相连,情相依。为了加深与基层藏族同胞的感情,今年藏历新年期间,黑龙江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还来到谢通门县牧民普次家里,与普次全家共度藏历新年。藏汉兄弟一起同饮青稞酒,共跳锅庄舞。傍晚,当援藏队员离开普次家时,普次88岁的老父亲拉着李耀东的手,再三挽留,而当队员离开普次家时,村里的其他农牧民、老阿妈手里捧着洁白的哈达等候在路边,一定要送送援藏队员。

  “藏族同胞的真情让我们深深感动。”李耀东介绍,为了使援藏工作真正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援藏工作队制定了“三贴近”的工作原则,即,贴近藏族同胞实际生活、贴近藏族同胞真实感情、贴近藏族同胞社会需求。

  在援藏项目上,黑龙江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援藏工作“要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的指示精神,将65%的资金倾斜到基层和农牧区,其中在三个对口支援县,投入大量资金帮助农牧民实现安居工程,在推进安居工程的同时,还积极帮助农牧民掌握现代生产技术技能,种植蔬菜,加工优质青稞糌粑,以及开采建筑材料,使农牧民生活发生很大改善。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