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西藏迎来了和平解放60周年的大庆之日。6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们在青藏高原洒下了热血与汗水,为西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如今,一条“电力天路”正快速地从青海向西藏延伸,一座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力工程正在破土而出,一支来自红土地的电力“铁军”为西藏的电力发展、经济腾飞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江西送变电建设公司援建的拉萨乃琼220千伏变电站与已投运的曲哥、夺底变电站是将来形成拉萨220千伏电网的坚强“铁三角”。一年之前,来自江西这片红土地的电力“铁军”西行进藏,以铁打的意志战胜了自然因素、气候条件的挑战,以铁硬的技术为西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电力建设工艺,他们藏起了铁汉的柔情,用一腔热血为西藏电力事业谱写了一曲豪迈的赞歌…….
铁打的意志
2010年7月29日,“电力天路”工程正式开工,乃琼220千伏变电站作为青藏联网工程的配套工程,江西送变电公司在一个月前就派出了“先遣队”。2010年7月1日,第一批员工陆续进藏,着手准备项目部筹建工作,而高原反应却给了江西“铁军”一个猛劲的下马威。西藏环境气候的基本特征是高寒、高海拔、缺氧、沙尘暴、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度高。面对恶劣的高原气候,拉萨乃琼220千伏变电站的施工员工坦言:“什么都不难,就是呼吸困难;什么都不缺,就是缺空气。” 首批入藏的员工身体开始出现细微的变化,嘴唇干裂、鼻孔冒血丝,稍不注意就患上了感冒咳嗽。
项目部工程部主任刘磊刚进藏时,每天早上起床时鼻孔冒血丝,嘴唇干裂脱皮,严重时则干裂出血。入藏半年后,同事们发现刘磊身体变得虚弱了,头发一把一把脱落。但刘磊谢绝了领导为其更换岗位的好意,他说:“工程没干完我怎么能撤,在这里施工谁没有点难处啊。”项目部材料库员工程志鹏,前后在项目部待了7个多月,与藏族同胞在一起是已看不出是汉族汉子。“我已经是名藏族同胞了!”程志鹏自豪地说道。项目部经理魏春华,刚进藏时还是个白白净净的小伙,原本红润的皮肤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黑红,头发也因常被风吹显得凌乱,项目部的员工打趣地喊他“野牦牛”。野耗牛是青藏高原常见的一种动物,通体黑色,毛发蓬松,具有惊人的负重能力,性子特别耐寒。而奋战在高原之上的江西送变电人,正是用野耗牛的精神展现着“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风貌,用野耗牛的行动诠释着“铁军”的深刻内涵。
项目部藏族司机尼玛介绍说,拉萨每年6级以上大风至少要刮五个月,最大时可到9级。四五月份刮得最多叫风沙,在每年十月到次年三四月,如果刮起来,那就是沙尘暴,沙尘吸入体内,很容易引起肺部疾病。“漫天的黄沙,就像大西北一样。”回想起四月的高原,项目部员工感慨地说道。
战胜高原反应,克服恐高心理,除了自身坚强的毅力之外,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和配套必要的救助设备十分重要。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项目部作好了充足的准备。施工人员身上都时常带着高原红景天等缓解高原反应的药品。还有些员工服药效果不好,必须要用家乡的土方子雪莲果治咳嗽,为此项目部也特别准备了一些。项目部办公室员工占俊凯指着一间不起眼的小板房说:“这就是吸氧室,员工如果有严重的缺氧现象,可到这里吸氧缓解。公司还与拉萨当地一家大型医院签了协议,在员工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时可以随时就医。”
项目部施工人员介绍,由于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队员的精力和体力根本无法调整到最佳状态,内地施工一天的工作量在高原上至少要三天才能完成。“缺氧不缺精神!”项目部组织施工时尽量安排在有利时段进行作业,将隐患点降到最低,同时确保提高工作效率。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来自红土地的“铁军”以铁打的意志战胜了温差、风沙和令人生畏的高原反应,为青藏高原的电力建设带来了来自南方的先进工艺与技术。
铁硬的技艺
由江西送变电公司援建的乃琼22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是被媒体称为“电力天路”的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的藏中220千伏环网工程中的3个220千伏变电站之一,是承接拉萨换流站的第一个变电站,海拔3700多米。
乃琼变电站是室内GIS站,土建工作量大,GIS室长百余米,单层高度达10至13米,一次性浇筑完成是绝对不可能,也是绝对不允许的。该公司过去承建的变电站基本都是室外GIS站,单层高度一般只有3到5米。由于设备方面的要求,之前的施工方法都只能“搁浅”。通过以往的经验以及与当地施工队伍的交流,项目部决定,使用分段浇筑、分段振捣的方式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010年10月,工程处于房建主体结构浇筑的关键阶段。12月份的西藏地区进入低温冻土期,在夜间零下十度的低温下,浇筑的混凝土中的水份特别容易冻结成冰,出现了基础难以集体成形、感官差甚至粉末化等质量难题。而站内主体结构的浇筑非一日之事,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保证质量,项目部想出了两个巧招!在浇筑的混凝土上包上一层电热毯,再裹上棉絮;或者是搭设小型帐篷,在帐篷外持续加温。两种方法都有效地将浇筑的混凝土温度保持在了五度左右。
随着管理和施工力量的增强,项目部对于按计划在8月底送电投运十分有把握。可此时,青藏联网工程在全国电建同行的奋力拼搏下,施工进度节节推进,有望提前竣工。作为“天路”工程的配套工程,乃琼变电站的工期被要求缩短两个月,6月底投运。工期重新变得紧张了!
而且,乃琼变GIS设备出厂运输方面又遇到了种种难题,需要重新返厂。5月20日,GIS设备才陆续到位,留给“铁军”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了……
GIS设备重的达9吨,轻的也有3吨。望着这批“大家伙”,项目部电气安装队员工开始犯愁了,怎么才能把他们运进站内呢?一场“头脑风暴”迅速启动……最终,项目部员工用槽钢铺设了一条带有一定坡度的通道,并用较大的钢管作为滚轮,通过吊车、坡道、航车的通力配合,这群“大家伙”才顺利地进入了站内。6月10日,所有GIS设备全部就位安装。“10吨的航车起吊9吨的设备,当时航车报警声不断,想起来真有些害怕。”项目部电气安装队员工鄢新斌心有余悸地说道。
面对业主单位西藏电力公司提出的“6月底投运”的要求,江西“铁军”唯有抽调精干技术力量,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早加班、晚加班”,无时无刻不在与时间赛跑。没有一位员工抱怨、没有一位员工诉苦,有的只是关于推进工程进度的建议……6月28日,乃琼220千伏变电站如期完成任务,顺利通过由西藏公司组织的第一次验收。
铁汉的柔情
在“铁军”的背后,谁都有着一段故事。在青藏高原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之后,有着太多无人诉说的铁汉柔情。
余骁,是项目部的土建技术员,2010年7月,他离开已有7个月身孕的妻子,毅然投身乃琼变电站的建设。2010年10月,余骁的妻子产期将至,而此时恰逢工程处于房建主体结构浇筑的关键阶段。直到妻子生产前夕,余骁才急忙赶回家。妻子顺利产下一个男孩,余骁顾不得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天伦之乐,仅呆了几天,就又匆匆返回西藏。余骁妻子说,他这一走就是半年多,孩子现在都满半岁了。为了留下儿子成长的片段,余骁特地给家里买了一台相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下孩子儿时的一些印记。
在乃琼变电站项目部,凡是家里有孩子的员工,都把孩子的相片设为电脑桌面、手机屏保,为的都是能随时多看孩子两眼。“在这里能够排解乡愁的办法就是与家人视频聊天或者打电话,家里的孩子不时能够通过视频与父亲见上一面,多少也能减少些陌生感吧……”占俊凯告诉笔者。
江西送变电公司总经理余晓寒每每谈起该公司在西藏承建的工程,总是很自豪地说:“解决西藏缺电问题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江西送变电公司能参与其中、见证历史,就是一件幸事!”
“因为送变电人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不惧难的精神意志。不论是2008年的抗冰抢险,还是2010年的援藏建设,这些都是送变电人的光荣与骄傲……”在项目部工作日志上的这段话,给了江西“铁军”最完美的注释——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不惧难!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