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帮助偏远山区农牧民建设安居工程,泉州援藏干部还倾力打造工布江达新城区。图为新区宽阔整洁的“泉州路”。
2009年11月22日,《西藏日报》刊发了一首题为《心中的青冈》的诗:“……没有梧桐般的阔叶,却毅然编织万顷绿幕。不见雪杉样的躯干,可傲然挺起铮铮风骨……经风雨刚强坚硬,防潮湿永久不腐。节节延伸不歇步,托起漫漫云天路。”诗作者是泉州第五批援藏干部蒋耕霆。绵延尼洋河两岸的青冈树,成为泉州援藏干部无悔援藏事业和援藏使命与责任的形象写照。
高原反应比不上“心灵缺氧”
工布江达县平均海拔3600米,是林芝地区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县份之一。泉州援藏干部入藏后,缺氧、胸闷、失眠等高原反应也就接踵而至。三年里,嘴唇和指尖发紫、精神亢奋、睡不着觉等,常常交织在一起困扰着他们;感冒等内地常见病,在西藏不仅难治愈,一不小心还会有生命危险。比高原反应更让人痛苦的,是对家人的牵挂以及远离家人的孤独。“白天工作忙没什么感觉,到晚上独自一人,就感觉内心空荡荡,像是心灵的呼吸也因为高原反应而缺氧,让人辗转反侧、无法安歇。”
除了无尽的思念,萦绕在他们心头的,还有对家人深深的愧疚。蒋耕霆,来自一个双方都是重组、需要对每位成员倍加呵护的家庭,而且他的老父亲已年近九旬;陈春买,家庭曾遭受巨大变故,妻子独自抚养儿子;王进足,夫妻双方的父母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援藏一去就是六年,家庭重担只能由妻子一人承担;梁文光,儿子还在忙着找工作的时候,他却远离家人来到西藏;徐斌辉,有一年假期妻子带着读小学的儿子来工布江达探亲,他却因为工作忙,又把妻儿独自撇在一边;戴育坚,家中小孩还在上初中,同样渴求父亲的关爱;李纪,夫妻两地分居,孩子还在读幼儿园,援藏期间只能交由公婆帮忙照看;黄晓明,报名援藏的时候,孩子才刚满一周岁……普通家庭所拥有的天伦之乐,对于援藏干部家属和子女却是那么遥不可及。
在亲情和民族情的天平上,援藏干部们毅然选择了后者。为此,他们都对家人满怀无限愧疚。但正是有了妻子和家人的理解和无私支持,才使得每位援藏干部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援藏事业中。
让援藏干部感动的,还有来自泉州“大后方”的鼎力支持。泉州市委、市政府除了在援藏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还在生活上对援藏家属给予帮助和关心。同时,泉州市还多次组团前往工布江达亲切看望和慰问泉州援藏干部。据蒋耕霆回忆:“三年来,先后有30多个泉州市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代表团来工布江达看望我们这一批援藏干部。”其中,既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宋长青率领的泉州市代表团,也有来自永春、洛江、安溪等地的县(市、区)代表团,还有来自市委组织部、市检察院等市直部门的代表团。“他们的到来让我们知道,故乡的人民还在牵挂着我们这批远在雪域高原的游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