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对口支援

武汉第五批援藏干部推动西藏乃东县“立体跨越”纪实

“留下个路标给后人指路”
李柯勇 荣守俊 文涛 孙海涛    发布时间: 2010-07-18 12:48:00    来源:新华社

  三年前,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乃东县还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县,经济社会多数领域的发展水平仅在西藏73个县的中游徘徊。

  而今天,乃东县城乡建设水平已跨入西藏前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提前十年达到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社会安定团结局面得到深层巩固。

  这样的超常规发展是如何实现的?对口支援乃东的湖北省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的“立体跨越”理念也许能给人启发。

  希望的种子孕育现代产业之花

  雅鲁藏布江边一个小院子,棚子下养着四五千只鸡,辛苦经营了五年,规模一直上不去——2007年8月,武汉援藏干部看到的益西卓嘎家的养殖场,几乎就是当时乃东县发展水平的缩影:有基础,有潜力,却总是徘徊不前。

  “那时我们刚进藏一个月。”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领队、乃东县委书记苏霓斌说,“发现这个县多数领域的发展不很理想,如农林牧渔,产值在西藏各县中排第26位,粮食产量排第11位,肉类产量排第30位。另一方面,乃东又有较大的发展优势:交通便利,是山南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在当地干部群众和前四批援藏队伍的不懈努力下,乃东各项社会事业已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县情,援藏干部们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在这里能否采取一些超前举措,加速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

  “农业专业合作社?”头一遭听到这个词儿,益西卓嘎一脸茫然。“这和从前的人民公社有啥区别?”援藏干部、乃东县副县长岑州把这位藏族妇女带到武汉,到一些大养殖场观摩学习先进的农业产业化经验,她恍然大悟:鸡原来还能这样养!

  2008年9月,由20万元援藏资金启动的4栋新鸡舍建成了,益西卓嘎养鸡存栏量猛增到3.6万只。她把小鸡苗大量提供给周围的乡亲,同时提供饲料、技术和防疫服务,鸡养大了她再来收购。这就是专业合作社方式,在传统农牧业中注入了现代工商业元素。

  效益迅速显现。第二年,她卖掉42万只成鸡和140万只小鸡,赚了近400万元。被她带动的600多个养鸡户,户均增收约5000元。在援藏干部助推下,她又得到西藏自治区农牧厅510万元投资,把养殖场规模扩大了一倍。

  那真是西部地区少有的壮观景象!每过一段时间,益西卓嘎都要从内地大批购进鸡苗。成千上万毛茸茸的小鸡,前一晚刚从广州、成都、柳州出壳,第二天就吱吱叫着被装上飞机,不远万里“空降”西藏,到益西卓嘎手上时,有些毛还没干透呢。每逢发鸡苗的日子,数百名来自四里八乡的农牧民一大早就在养殖场门口排队,益西卓嘎夫妇忙得连午饭都顾不上吃……

  如今,她家的养殖场已成为西藏最大的养殖基地之一,带动的大小养殖户增长到1500多户。好比一粒种子,以现代化运作方式,孕育了乃东全县家禽养殖业的希望。

  “乃东向东。”县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索朗多吉说,“这是援藏干部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意思是,不断移植东部成熟的先进发展经验,与西藏实际‘嫁接’,加速乃东经济市场化进程。”

  引进来。他们用行李箱带来良种奶牛的冷冻精子,建成了西藏各县最大的良种奶牛繁育基地。他们建起了西藏首家得到农业部认证的有机蔬菜示范基地。他们推动乃东县龙马市场成为山南地区最大、西藏排名靠前的综合批发市场。

  走出去。他们连续三年组织乃东农民远赴武汉,参加全国农博会,巧妙营销西藏农产品。不仅“论个卖”的西藏雪蒜被抢购一空,最后连装饰展台的藏式帐篷、装藏鸡蛋的篮子都被参观者买走了……

  注入了现代血液的乃东经济,踏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两组数据的对比很有说服力:

  今年初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到2020年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去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而西藏只有3589元。

  从2007年到2009年,乃东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19.3%的速度递增,由2816元增加到4867元,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瘦小、腼腆的益西卓嘎感慨万千:“是援藏干部给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让我做成了以前做梦都没想过的事。”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