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一块震撼人心的大美之地!
这里有着西藏第一块农田,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如今,在镌刻着藏民族先辈最早奋斗印记的旁边,勤劳睿智的乃东县各族干部群众又谱写了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在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的带领下,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援藏项目应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这个重点”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准确把握乃东县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引进内地先进理念,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起点布局,借外力、用内力、重合力,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乃东县经济社会进入发展快车道,全县呈现出立体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风从东方来,高原满目春。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自治区党委、政府迎着“科学发展观”的春光,着手谋划雪域高原的宏伟蓝图,随即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思路渐明渐晰。在“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 战略布局下,全区各地抢抓机遇、竞相发展,拉萨带头、林芝率先、那曲跨越、阿里崛起……
面对逼人形势,地处雅砻河谷、有着悠久历史积淀和优越自然条件的乃东,如何科学谋篇布局,如何实现大跨越?如何与全区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进藏伊始,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乃东县委书记苏霓斌等5位援藏干部胸中升起万丈豪气:“发展乃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其实,在还没有踏上乃东的土地时,他们就已经在思想上着手进行充分的准备……
进藏之前,参加湖北省委、省政府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组织的党的治藏方略、民族政策、西藏区情、民俗风情方面的强化“训练”;“拜”前一批援藏干部为“老师”,虚心聆听“教诲”;进藏后,又一头深入基层,与基层干部和各族群众融为一体,访民情、摸家底、话发展。苏霓斌说,党的十七大的召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为乃东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央关于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方针政策为做好乃东发展稳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自治区关于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经济发展战略和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决策部署,为乃东县探索跨越式发展道路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西部大开发更为乃东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大环境无比优越,乃东县自身的小气候又怎样呢?
纵向看,乃东县和西藏高原的其他地方一样,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回眸乃东县发展历史,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们欣喜不已:从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改革开放,从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到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在雪域高原进行了最广泛、最深刻、最生动、最伟大的实践,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巨变。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历史巨变,为了表达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比热爱和感激之情,在2009年3月第一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前夕,乃东县“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村民联名写了一封《致全区百万翻身农奴的公开信》,抚今追昔,共谋发展。
横向看,乃东县的差距十分明显,发展任务格外繁重。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党中央的要求,是自治区的部署,也是乃东县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和愿望。按照这个目标,包括乃东县在内的整个西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12%以上。然而,乃东县除了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外,其他领域发展较为缓慢,处在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用什么举措来加速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惟有以创新的思维,科学谋划发展战略,才有希望迎头赶上全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步伐。苏霓斌说,乃东县优势也很明显,交通便利,又是山南地委、行署所在地,且在乃东县历届班子和前四批援藏队伍的不懈努力下,乃东县各项社会事业已经有了良好基础。在这里可以引进借鉴内地的一些超前理念,加速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经过无数次的智慧火花的碰撞,一个立体、跨越式援藏思路逐渐被“磨”了出来。
苏霓斌说,“立体”是既有人员、资金援助,又有知识、观念方面的帮助;既调动援助地的积极性,又激发受援地内部的活力,是一种多维的、全方位的援助。“跨越式”就是既讲速度,又讲质量,既顾当前,又适当超前。基于这种考虑,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最终确定了“科学援藏、可持续援藏、效率援藏、健康援藏”的新理念,制定了“一心两翼、四轮驱动、四业并举、五个重点”的发展思路。“科学援藏”,即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山南特征的发展路子,科学制定援藏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更富有成效的发展模式。“可持续援藏”,即接好援藏“接力棒”,保证援藏工作思路和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增强乃东县造血功能。“效率援藏”,即整合项目、资金,放大效应,发挥援藏“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健康援藏”,即有科学的理念、务实的作风、和谐的关系、平和的心态。“一心两翼、四轮驱动、四业并举、五个重点”,即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核心,以发展产业和关注民生为两翼;以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参与、各部门积极的内在动力、群众的投工投劳为驱动,优化种植业、壮大养殖业、发展手工业、突出特色旅游业,以农牧业生产、新农村建设、发展旅游业、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党建为重点,推动乃东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苏霓斌说,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对乃东县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规律认识的深化,集中体现了乃东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也是乃东县立足科学发展、破解发展难题的题中之意;从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战略体系来看,如果说,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的发展道路是西藏发展的“导航定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科学援藏、可持续援藏、效率援藏、健康援藏” 和“一心两翼、四轮驱动、四业并举、五个重点”则是乃东县发展的“引擎”,是全面建设小康乃东的根本途径,关系到着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乃东特色的部署能否牵住发展稳定的“牛鼻子”,关系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目的能否顺利实现。
经过高起点谋划、高位置“嫁接” 、全方位布局,一个让乃东县实现立体的、跨越式发展的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让乃东变成“武汉最远的县”,全方位实施“一心两翼、四轮驱动、四业并举、五个重点” 发展战略像春风、似号角,在雅砻河谷激起层层浪花,一个抓发展、保稳定、重民生、促团结的实践徐徐拉开大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关键。“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我们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进了西藏门,就是西藏人。要全力以赴抓好乃东县跨越式发展的各项工作。”苏霓斌说,抓发展,要“眼高手低”。“眼高”就是目标高、要求严,“手低”就是讲实干、求实效。
乃东县要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培育自己的支柱产业。苏霓斌说:“养殖业就是我们的一个很有潜力的产业。”武汉市援藏干部“最大的行李箱”的故事也由此广为流传。
乃东县机关服务中心驾驶员旺堆回忆,2007年7月的一天,他开车去机场迎接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只见每个人都拎着一个超大的行李箱。带这么多的衣服啊?旺堆暗想。可是面对同样满脸疑惑的当地干部,苏霓斌却神秘地笑着说:“这些箱子里可都是宝贝啊!”苏霓斌打开了一只个头最大的褐色皮箱,小心翼翼地揭开上面的一层内衣和柔软物品,映入眼帘的又是一个特制的铝制冷冻箱,再打开时,十几个化学器具般的玻璃容器呈现在人们面前,只见里面都装着一种乳白色的液体。旺堆更糊涂了:“这是什么稀奇玩意儿?”
“这是200头良种奶牛。”武汉市援藏干部、乃东县委办公室主任程春生告诉大家。这个说法不像解释,更像是卖关子。苏霓斌哈哈大笑,终于露了底:进藏前,他得知乃东县奶源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培育良种奶牛至关重要,于是请另一位援藏干部、乃东县副县长岑州从武汉引进了200枚良种奶牛冷冻精子,计划在乃东试验奶牛改良。
此前,这些装在小瓶子里的黏稠液体也“吓”着了武汉机场的安检人员。听苏霓斌耐心的解释后,安检人员被他们心系西藏发展的情怀所感动,但还是对这些小瓶子仔细地加以查验后才允许托运。
2008年,这些良种奶牛精子在乃东县奶牛改良中试验成功。2009年,援藏干部又引进了2000枚良种奶牛冷冻精子在全县推广。此举不仅解决了良种奶牛的繁育技术问题,使乃东县奶农常年受益,而且为当地扶持起了一个充满潜力的支柱产业。
在抓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援藏干部的目光并没有离开乃东县的城镇建设。
泽当镇老干部多吉最近多了项“习惯”:每天傍晚转转泽当镇,看看又多了哪些新建筑?哪些新景点?哪些新变化?在步行街,多吉几次被来往的人群所吸引……好啊!国外的游客又多了些……他不由想起藏族群众的一句谚语:手上拿着肉,怎能不吸引天上的老鹰?泽当镇越来越有规划了、民族文化特色越来越明显了……这些就是“肉”啊!怎么会不吸引人?怎么会不发展呢?
现代化的过程对传统建筑和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已经被当今世界所高度重视,乃东县也不例外,很注意对民族文化和习俗的保护。在加大投入、着力建设一个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商业氛围城镇的同时,又兼顾西藏特点、山南传统,请来陕西省规划设计院、武汉市城市规划局等多家权威学术机构,对乃东县城镇体系建设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通过对昌珠历史文化名镇的规划,争取国家投资5000万元;通过对泽当镇旧城中心区整体改造,一条既满足现代城市功能又保留了浓郁民族风格的商业步行街,已成为乃东县的新亮点。
从援藏干部“最大的行李箱”到泽当镇的巨变,不难看出,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推动乃东县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特色鲜明。
既抓“输血”,又抓“造血”。立足乃东县发展基础,积极争取援藏资金、策划建设项目、积蓄发展后劲,推动乃东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到现在,开工12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完工11个,极大地增强了乃东县发展的“造血”功能和“再生”能力。
既抓“务虚”,又抓“务实”。援藏干部,既是民族团结友好的使者,也是加强支援地与受援地交流合作的纽带。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不仅把比较解放的思想观念、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比较开放的市场意识带过来,积极引导乃东县干部和农牧民冲破传统束缚,形成促进当地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同时,又把当地的愿望、困难、优势带上来,力所能及地加以运作,使之“项目化”,并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抢抓机遇,促成虚、实结合,援、受对接,形成推进乃东县发展的务实举措,进而推进乃东县发展乃至乃东、武汉两地共赢。援藏以来,借助武汉市规划局、农业局的力量开通乃东县政务网和农牧业信息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当地干部到内地交流培训,争取内地援建希望小学,招收西藏班学生,主动联系共青团武汉市委开展“爱心一对一、情谊手牵手”爱心活动。
既抓“调整”,又抓“特色”。结合乃东县的实际,按照“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要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产业特色。一是突出特色抓旅游。围绕树立“藏民族之家、藏文化之源”的旅游主题形象,逐步完善乃东县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现已投资100万元改造雍布拉康景区外围设施,开发结巴乡生态旅游区;二是创新观念抓种植。用工业的理念和商业的思维策划农牧业发展,推进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培育乃东县农牧业品牌,促进乃东县特色农牧业产品走出乃东。投资150万元用于推进标准化生产的乃东县有机蔬菜,已获得国家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认证资格;三是建立基地抓养殖。通过建基地、带养殖,推进乃东县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发挥优势抓加工。通过整合设备、资金、人才和技术,促进乃东县藏毯这一优势产业实现生产现代化和发展产业化。
既抓“向内”,又抓“向外”。不谋一域,不足以谋全局。援藏干部们既立足当地,利用县域有限资源带头向内使劲谋发展,同时,“反弹琵琶”,跳出乃东县审视乃东发展,借助外地促进乃东县发展,利用外力推动乃东县发展。近年来,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巧做“借”、“靠”、“引”三篇发展文章:借内地平台,积极实施“乃东向东”战略,连续两次组团参加两届中国武汉农博会,推介乃东产品,开辟内地市场;靠自身优势,打造优势藏产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乃东县藏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引进投资,突出富民,实施“请进来”战略。仅引资建设雅砻河四星级大酒店,就完成投资1.3亿元,每年增加税收500万元,安置农牧民就业300多人。
既抓“眼前”,又抓“长远”。在抓发展上,坚持有所为,也坚持有所不为,为促进当地科学发展把好关。做适合西藏地域特点、符合西藏生态要求的事,不做当前收益大,但破坏西藏可持续发展的事。在实际工作中,援藏干部总结出了“三个不做”:形式主义项目不做,破坏性项目不做,不切实际项目不做。在实施援藏项目——结巴完小建设项目时,苏霓斌看到按照规划,如果砍一些树、掩埋一个小渠,就能节省十几万投资,他没有动心,相反大笔一挥说,“花十几万能保住高原的树、水,值!”
既抓“延伸”,又抓“拓展”。为了使援藏工作在深度上延伸,在广度上拓展,援藏干部们认为他们有条件,也有义务争取武汉市委、市政府从感情上把乃东县当作自己的县来对待,促进全方位、系统性和纵深支援格局的形成。进藏以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向武汉市委、市政府汇报工作,得到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形成了藏、汉两地共推乃东县发展的强大合力和藏、汉民族同谋乃东县发展的崭新格局。现在,一种新的援藏模式逐渐形成:乡镇结对进行援助。经协调,武汉市各部门、街道对口帮扶乃东7个乡镇、资金已达200万元。
团结稳定是第一责任,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把稳定团结的各项工作做得实而又实,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筑牢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固长城,推进乃东县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这是武汉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