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对口支援

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三年回顾:情系雪域大爱无声

周志坤 岳向前 蔡晓玲    发布时间: 2010-07-15 08:40:00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7月13日上午,载着广东省第五批全体援藏干部的飞机从西藏林芝机场呼啸着飞上了蓝天。美丽的南迦巴瓦、碧绿的尼洋河水、18万林芝人民不舍的目光……西藏的一切渐渐地消失在泪水模糊的视线中。三年前,他们义无反顾地来;三年后,他们无怨无悔地走。没有带走林芝的一草一木,只留下这样一组数字:

  三年来,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共争取各类援藏资金4.4亿元,建设援藏项目208个;引进招商项目53个,协议资金20.29亿元,在全国所有援藏省、市和央企中,继续保持了援藏投入排头兵的地位。

  三年来,在第五批安排的省市财政援藏资金中,投放到县以下农牧区的占78.38%,连同社会援助和社会捐赠资金、物资,90%以上都投入到基层农牧区。

  2009年林芝地区国内生产总值45.6亿元,增长15.5%;财政收入2.78亿元,增长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730元,增长15.5%。林芝成为全西藏最富裕的地区。

  回眸三年援藏生涯,领队刘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无悔大爱写忠诚,有心报国最无私。三年何言太短暂?一生付出天地知!

  履行第一责任

  林芝成为西藏最稳定的地区

  2007年7月10日,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抵达林芝。尽管队员们对西藏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早有思想准备,但进藏半年后发生的拉萨“3·14”事件以及接踵而至的“5·12”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给援藏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于援藏队员来说,维稳是第一责任,没有稳定就不可能有发展。进藏后,工作队领队刘毅兼任地区维稳一线指挥部指挥长,各县场书记是维稳第一责任人,他们坚持靠前指挥,率先垂范,始终奋战在维稳一线。2008年以来,全体队员每年春节都提前结束休假,按要求及时返回西藏,投入维稳战斗,没有任何怨言。

  他们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增强维稳工作的实效性。如波密县三级联动抓党建,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李源潮的批示肯定。地区司法处援藏干部积极开展宗教人员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僧尼的法治意识。林芝县工作组在全县重点寺庙修建国旗台,组织升国旗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僧尼的爱国主义热情;投资700万元,进一步完善地区警察训练基地和特警支队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干警队伍的战斗力;投资200万元建设了地区法律服务中心楼,建立了西藏第一家乡镇司法所———百巴镇司法所,为依法化解矛盾奠定了良好基础。

  引进20余亿元项目

  林芝成为西藏旅游恢复最快、农牧民收入最多的地区

  在履行好维稳责任的同时,工作队丝毫没有放松援藏项目的建设。三年来,援藏资金投资基建项目208个,投资额3.03亿元。目前,除个别项目情况特殊外,所有项目已基本完工,做到了项目不留尾巴,资金不留缺口。同时,工作队将广东企业的资金、管理和市场等优势与林芝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在特色产业上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53个,资金20.29亿元,争取社会捐赠资金和物资8157.88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林芝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旅游业是林芝地区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但3·14事件后整个西藏旅游业遭受重创。为此,一方面,工作队加大援藏投入力度,投资100万元制定了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投资800万元建设了波密县嘎朗村等一批旅游村,为改善旅游环境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广泛邀请广东团队进藏考察、旅游,保证了游客的不断增长。2009年全地区累计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亿元,与历史最高水平的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31%和90%。林芝成为全区旅游恢复最快、农牧民收入最多的地区。

  落实“两个改善”

  九成援藏资金投向基层

  如何用好援藏资金,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两个改善”的指示精神,是工作队进藏后需要解答的重要命题。进藏伊始,工作队便决定,在资金安排上,重点要投向农牧区基层。

  三年间,林芝县永久小康示范村、波密县嘎朗小康示范村、察隅县嘎巴小康示范村、察隅农场新农村改造等一批新农村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年来,工作队向民生事业投入援藏资金达1.05亿元,建设了林芝广东实验学校、林芝县农牧民文化艺术中心、乡镇小学、乡镇卫生院等一批民生项目,投入教育的资金4000多万元、卫生1700多万元,均占对口援助以来在该领域资金投入总额的一半或一半以上。其中,对广东对口援助的“四县一场”35所学校投入资金进行援建,为33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摩托车、发电机,实现了“四县一场”乡镇教育和卫生事业援藏资金的全覆盖。

  形成造血功能

  留下一支永不离开的援藏队

  三年来,工作队率先探索形成了科学援藏机制,构建了干部援藏与经济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相结合的“智力援藏”工作格局。

  在援藏方式上,从重输血向重造血转变。工作队投入大量资金致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藏医藏药业等特色产业,切实增强了当地的造血功能。其中,投入900多万元建设的仿野生天麻种植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天麻推广种植中麻种短缺和市场销售的瓶颈问题,为当地农牧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同时,继续扩建天麻麻种基地,引进玉米、水稻等优良品种,建设蔬菜种植大棚,有效地促进了农牧民持续增收。积极推动广州直航林芝,开通了昆明至林芝的包机航线,推动了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持续发展。

  工作队不断加大智力援藏力度,致力于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援藏队。三年来,先后组织150批、1472人次赴粤培训、考察或挂职锻炼,组织广东省各类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53批142人次赴林芝“智力援藏”。在我省原有支教队、援藏医疗队的基础上,深圳市每年向墨脱县选派医疗队,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志愿服务,珠海市首次选派医疗队到县和乡镇、选派支教队赴林芝开展为期一年的技术援藏,收到了良好效果。近期几十名农牧民景区讲解员到广东封闭培训,上百名乡镇干部及农牧民到广东学习生产技能等,使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着力打造广东援藏干部形象

  三年间高原上走出一支过硬的生力军

  工作队坚持以人为本,从构筑思想保障、制度保障、纪律保障、身心保障等“四个保障”入手,不断加强学习,强化管理,严肃纪律,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树立了广东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三年来,全体队员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努力实践广东援藏干部创新、务实、奉献的优良作风,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藏以来,共有20多人次获地市级以上表彰。其中,朱铁被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模、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改革开放30周年感动广东人物,左孟新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姚晓涛被评为全区人口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黄贵田被评为广东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张国玖被评为深圳市十大最具爱心人物,吴新华被评为广州市三八红旗手、广州市十佳青年,钟立被省授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彭聪恩抓教育、重边防、促团结的事迹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被中央和粤藏两省区媒体宣传报道。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