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天津市第五批32名援藏干部肩负重托,辞别亲人,来到昌都这片高天厚土,为祖国边疆的发展稳定贡献青春。三年来,天津市援藏干部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创新援藏机制,拓宽援藏领域,转变援藏方式,丰富援藏内涵,发扬“老西藏精神”,与昌都各族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断书写昌都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含金量极高的“第五棒”
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领队梁淳久幽默地把第五批援藏工作比作接力赛跑的“第五棒”,其中包含着一亿两千四百多万元和20个援建项目沉甸甸的分量。
按照天津市援藏办提出的“援藏项目要体现公益性、适度超前,面向农牧区、面向农牧民”的要求,天津市第五批援藏项目投放明确重点领域,确保援建项目向民生倾斜,有90%的援藏资金备选项目用于支援昌都县、江达县、丁青县,改善农牧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
天津市第五批援藏资金计划为6300万元,为迎接昌都解放60周年,天津市又在协议外资金的基础上投资6000多万元,援建了地区党政会议中心、昌都西路改造项目和对口支援的昌都、丁青、江达三县的卫生、学校、乡防洪堤等基础设施项目。
天津市第五批援藏计划涉及建设项目21个,实际落实项目20项,到位援藏资金12404.9万元,占协议资金6300万元的197%。其中项目资金10876.8万元、援助物资设备折合资金1528.13万元。目前,绝大部分援建项目已经竣工并交付使用;有的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所有工程将于明年8月底全部建设完成。
除大规模援建项目投资外,为帮助改善受援部门和单位的生产生活和办公条件,援藏干部经多方筹措和协调,共为昌都地区落实援助资金和物资达1200余万元,为困难群众和基础组织捐款捐物60余万元。三年来,援藏干部先后协调帮助昌都地区各类人员赴天津挂职、学习培训等达200多人次。
异乡的“主人”
昌都地区山高谷深、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给援藏干部在工作、生活上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却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乡。三年来,他们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经受住了各种考验。
天津市援藏干部、丁青县县委书记刘振明初到丁青时,由于感冒,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不得不住院治疗。但他身在病房,却时刻牵挂丁青的各项工作。病情刚有好转,他就出院投入到工作中。拉萨“3·14”事件发生后,刘振明常常不顾高血压的危险,亲临一线指挥开展各项维稳工作。2008年8月初,刘振明的母亲病重住院,而县内维稳任务空前繁重。他强忍着对母亲的担心,硬是撑到9月中旬才请假回家探望母亲。10月1日,在母亲身体尚未康复的情况下,刘振明又返回西藏。
2008年,援藏干部黄忠林的岳母病重,当时正赶上丁青县、村两委换届的关键时期。他硬是没挤出时间看望老人家,只能通过电话询问病情。
年过五旬的乔冶是主动申请到丁青县人民医院开展援藏工作的。在一年半的援藏工作中,他先后治疗治愈心脑血管病36例、高血压病人25例、其它高原性突发病50例,并多次为丁青县干部群众进行健康体检。
勤学实干进步快
三年来,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按照上级领导提出的“加强学习、勤奋工作、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建功立业”的要求,始终刻苦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出色地完成了三年援藏工作。
除了认真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学习外,援藏干部还针对西藏实际,认真翻阅大量关于西藏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使援藏工作尽快取得成效。此外,他们还经常以召开会议、个别交流、电话沟通等形式,提醒干部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立场上绝不妥协、思想上绝不放松、行动上绝不懈怠。
在实际工作中,援藏干部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深入农牧区、深入群众,走、听、看、问,通过调研明确了三年援藏规划、目标、任务、要求。坚持以规范管理、完善程序和健全制度为保障,制定了《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援藏干部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坚持 “干”字当头,干事创业,在“干”中有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新干劲。工作中,大家自觉做到“三比”,即:理想信念上与先烈们比,工作精神上与孔繁森比,生活待遇上与困难群众比。援藏干部们都以做昌都人为荣,真正把办实事、做好事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把实惠带给昌都人民,使昌都人民深刻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深刻感受到天津人的深情厚谊,真正形成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援藏三年,既是锤炼党性的三年,又是自我提高的三年。在天津市第五批援藏干部中,先后有16位援藏干部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8位援藏干部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位援藏干部荣立三等功,1位援藏干部被评为全国对广电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台长。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