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对口支援

南京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思路和体制就是生产力

杨正林    发布时间: 2010-04-08 10:16:00    来源: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从金陵古都来到“天边之乡”,作为南京市援助墨竹工卡县的第五批援藏干部,张一新、王磊、薛凤冠3位同志在藏期间,把思路和体制作为援藏工作的根本基调,并将其作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一以贯之,带领全县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全力推动墨竹工卡县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深入调研理思路

  对于如何做好这一届的援藏工作,进藏前,南京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就深思熟虑,定下了一个基本方向。他们认为,援藏工作不应该仅仅是给点钱、建几栋房子的“输血”式援藏,而要通过援藏干部把内地先进的发展思路和管理经验带进来,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当地形成培育一批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性、根本性产业,最终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为把这个想法附诸实践,刚一进藏,他们就深入墨竹工卡县的乡村、学校、矿点和田间地头,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墨竹工卡县是一个资源大县,境内铜、铅、锌等矿藏分布广泛,探明储量约在3000万金属吨左右,巨龙铜矿更是亚洲第一大铜矿,这里还是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但是,墨竹工卡县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长期从事经济工作、曾担任南京雨花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县委书记张一新形象地比喻说,这叫“守着铜矿找铜板、守着松赞干布找饭吃”。分析原因,援藏干部认为,归根到底还是发展思路和管理体制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他们结合墨竹工卡县的实际,提出了 “稳定、发展、团结、富民”的工作总要求;确立了“智力援藏与资金援藏并举,加快发展与项目援助并重”的援藏工作思路,以及援藏资金向产业发展倾斜、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的原则。

  一心一意谋发展

  南京市第五批援藏干部刚进藏的时候,墨竹工卡县还是一个刚刚摆脱“贫困县”帽子的相对落后县,援藏干部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变资源为财富,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此,他们果断提出“稳定提高农牧业、整合开发矿产业、规划开发旅游业”的经济发展思路。

  稳定提高农牧业。具体来说就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牧业产量,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把墨竹工卡县有一定知名度的“斯布牦牛”、“直孔青稞”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发展起来,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整合开发矿产业。过去,墨竹工卡县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矿山到处打的都是简陋的“猫耳洞”,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更是微乎其微。以“科学、规模、高效、安全、环保”为原则,第五批援藏干部大力推进墨竹工卡县的矿产业整合开发力度,把重点集中在解决大矿小开、富矿穷开、好矿乱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不合理的现象上,提出要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改变“2个不成比例”(矿产企业所得利润与所交税收不成比例,与墨竹工卡县农牧民的增收幅度不成比例)的问题,切实提高矿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2008年,墨竹工卡县引进中国黄金集团落户墨竹,对甲玛东沟矿区原来的小型矿山企业进行全面的整合兼并, 8月份正式启动了日选1.2万吨矿石的“大甲玛”建设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7.05亿元,一期工程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8亿元,年税收近4亿元。2009年,他们又积极与四川宏达公司联系,着手整合尼玛江热乡矿区,计划建设一个日选2万吨的更为大型的矿产企业。通过优势企业的技术支撑和带动,墨竹工卡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日趋规范,对当地的经济贡献也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到2009年底,矿产业的税收贡献已经达到全县税收总量的69%,真正成为了墨竹工卡县的支柱产业。

  规划开发旅游业。旅游资源是墨竹工卡县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优势资源,特别是一代藏王松赞干布的出生地更是墨竹工卡县的一个独特资源。第五批援藏干部说:“无论是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藏族历史着眼,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松赞干布出生地的规划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2007年7月份进藏,8月份就组织专门力量论证、规划松赞干布出生地景区的建设。目前,按照4A级标准设计,总投资3000多万元(其中援藏资金投入2000万元)的松赞干布出生地景区各项建设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正在引进内地专业的旅游开发公司负责经营,2010年即可对外开放。根据2007年西藏旅游业的情况测算,松赞干布出生地景区正常经营后,仅门票收入就能达到1000万元左右,大约3年时间就可收回投资成本,而且通过对周边产业的带动作用,会使更多的老百姓富裕起来。

  开拓创新改体制

  在进藏后的一系列调研中,第五批援藏干部发现,墨竹工卡县的经济管理权限集中在县里,乡(镇)没有管理权,没有自主财权,底子薄弱。他们充分借鉴内地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管理经验,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调整,提出了“责权利统一,管理权下放,包底定补,超额分成”的经济管理体制调整方案,就是把以税收为核心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将与之相应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统一起来,确定每年的创收目标,超额完成则按照一定比例返还。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乡镇抓经济促发展的积极性,有效地增强了乡(镇)的整体经济实力,还有力地消除了当地干部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思想,逐步培养出一支懂经济会管理的干部队伍。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群企纠纷也时有出现,为化解矛盾,建设和谐矿区,第五批援藏干部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吸纳企、地、群三方人员组成新的矿区管理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为各方搭建相互监督、平等协商、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平台,并一改过去运输车队群众自发式的管理模式,组建由企业和地方政府联名注册的运输公司,有效规范了矿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各种不当行为。

  有了南京市第五批援藏干部的正确思路,墨竹工卡县的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2006年,全县税收仅2500万元,2007年就达到了8550万元,增长了340%,从刚刚甩掉“贫困县”帽子,一跃成为西藏税收第一县。2008年,尽管受拉萨“3·14”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矿产资源价格大幅度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墨竹工卡县仍完成税收8622万元,继续位居西藏各县之首。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甲流疫情等不利因素的严重影响下,财税收入仍位居西藏各县前列。

  3年的援藏工作,对于南京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来说,既是对身体和毅力的测试,又是如何协调“大家”与“小家”关系的考验。由于高寒缺氧,张一新、王磊、薛凤三位援藏干部心、肺功能均不同程度受损,经常出现干咳、头晕、失眠的症状,张一新甚至严重到要靠服用药物才能入睡。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经常是边打针吃药、边坚持工作,身边的同志劝他们多休息一会儿,他们总是说:“我们是到西藏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来自家庭的困难也让第五批援藏干部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压力,特别是张一新,他父亲早逝,母亲患脊椎脱髓鞘炎已瘫痪在床两年多,岳父肺部严重纤维化,已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岳母多年来患有轻微的精神分裂症,一直依靠药物维持,妻弟也患有轻度的智障,且身体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进藏后,照顾家人的重担,全部由他妻子一人承担,他妻子也多次在电话中向他哭诉。面对困难和压力,第五批援藏干部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舍小家、为大家”,坚持以困难来磨砺自己的意志,始终以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和博大胸怀奋战在墨竹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第一线,赢得了墨竹工卡县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和衷心拥护。

  南京市第五批援藏干部时刻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经常深入到农牧民群众家中走访慰问。

 

(责编:晶晶)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