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口号根本上是从“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传统口号发展概括而来的。十八军在接受进军西藏的任务后,因感到与藏军作战虽也要作充分准备,但对比过去激烈残酷的战斗,又感到没什么不得了。所以初期对“死”字考虑不多,主要是在如何战胜“苦”字上做文章,在川西主要提的是“艰苦为荣,以苦为乐”。昌都战役时也还只强调“吃大苦,耐大劳”。直至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时才把“死”字当成一回事。
1963年2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胜利凯旋之后,西藏军区张国华司令员在向中央军委罗瑞卿秘书长、解放军总参谋长汇报中印边境反击作战取得胜利的情况时,主要谈到两条经验,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罗瑞卿同志赞扬说:“不怕苦,不怕死,这是非常朴素的两句话,这是我们的老传统了。我看有了这两不怕,其他一切也就都不可怕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2月15日罗瑞卿向毛主席汇报了张国华讲的两不怕。毛主席听了非常高兴,并说:“是呀!过去岳飞讲文官不要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这句话有片面性,因为它缺了一面,好像文官不要钱,但可以怕死,武将不怕死,却可以要钱。我们解放军则是文官既不要钱,也不怕死,武将既不怕死,也不要钱,这样岂不更太平!”在赞扬岳飞治军有一套后加重语气说:“谁要撼我们解放军那就更难了。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2月19日,张国华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汇报中印边境反击作战情况时,毛主席又说,过去岳飞说过:“文官不要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前两句话有片面性,那时金兀朱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我们说,撼山易,撼解放军更难。”
全军政工会议后的三月,中印边境反击战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藏字四一九部队)政委阴法唐在向驻京部队,机关团以上干部做关于中印边境反击作战情况报告时,在介绍了不怕苦,不怕死的事例后,概括说:“人民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呢?”
追根求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号之源何在?1952年4月,18军52师155团(现13军149师446团),在昌都战役后,和平进军拉萨后,为早日修通世界上最长和施工最难的川藏公路,投入了从终点拉萨向回修至巴河桥与担负主要任务的筑路大军对接的工程。在几十米高的陡壁,状如刀砍斧削的皮康崖阶段施工的二连誓言:“我们的战士都不是神仙,而是凡人。但我们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们奋战两月,修通了这段悬崖上的公路。
消息传出,正在工地现场的副政委乔雪亭等领导专为他们组织了一个小型庆祝仪式。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1962年10月进行的中印边境反击作战中又得到充分显示。还是这个二连表现的非常突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的六班阳廷安班。六班担负主攻任务,攻克敌人地堡群时,班长阳廷安高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他中弹牺牲后,副班长曾祥智又高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班长报仇!”副班长牺牲后老战士自动代理指挥,最后只剩一名新战士,仍加入五班继续战斗到攻克敌据点取得全胜(详见2004年12月27日《解放军报》)。
1969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说:“从马克思以来,从来不讲什么计较功劳大小。——所以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而不赞成那样的口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个口号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对立的。”
党的教育、自然环境和战斗的锻炼及学习,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就能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就能在各种建设事业中战胜一切困难,就能在对敌斗争中压倒一切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