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 |
在所有的代步工具中,我对自行车这一轻便的交通工具情有独钟,这不仅是因为自行车在那些捉襟见肘的年代陪伴我穿行在许多的街道巷子,更重要的是在与它共处的日子里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如今我还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并经常光顾修车摊,修车的师傅每次都不忘唠叨一句“换辆新的吧!”,可他哪里知道换不去的是一种怪怪的恋旧情结,正是因为这种恋旧情结我总喜欢对有些年代的自行车进行一番研究。
最近翻阅报纸偶尔看到一则消息,报道说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是1819年在法国制成的,用料是木材。消息旁边还配发了一张怪模怪样的自行车的照片。这则消息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字左右,却让我浮想联翩,因为自行车在我个人的历史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过去它给我的印象是能够显示身份并且贵不可及的高档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它慢慢地走进了普通人家,让我也能得以接触、拥有并驱驶它。事过境迁,如今它的地位不再辉煌,很多家庭把它安排在角落里,让它落满灰尘,让现在的孩子很难想象出它当年的辉煌地位。
说起自行车就不能不说自行车在西藏的发展历史,据年老的人回忆,自行车走进西藏至今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拉萨是西藏最大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说拉萨应该是自行车最早出现在西藏的地方。可有人告诉我,自行车第一次出现在西藏,是在江孜,而不是在拉萨,是当时在江孜的英国人骑出来的。但也有非常具有心里优越感的拉萨老人说,自行车在西藏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拉萨,是由当时在拉萨的尼泊尔商人破天荒骑出来的。又有人说过去在拉萨德吉林行医的英国人是第一个在拉萨骑自行车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和理由,但归纳起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行车作为一个外来的物品,第一次在西藏使用的就是外国人。旧西藏社会进步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能够接触并使用外来时髦东西的当然是有钱有势阶层的人物。自行车一经在西藏出现后,立即在贵族子弟和商人中时尚起来,旧西藏没有什么现代意义上的工厂,自然也没有现代化的产品.自行车这个两个轮子的庞然“怪物”突然出现在街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据说在当时的街头人们常常演绎这样的情节,哪里有自行车哪里就有围观的人群.有人骑着自行车经过,身后就引来一群追逐的人。也有人被自行车清脆的钤声和身边擦出的风声所惊吓。起名天赋特别强的藏族人给自行车这个外来的“怪物”起了“冈格日”这么一个藏语和外语夹杂的名字。在我小的时候好奇地问起大人,摩托车和自行车哪个好骑,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他们都说自行车比摩托车和汽车都难驾驭,骑好自行车即要把好车把,又得用脚蹬轮,还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可以想象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骑自行车简直是高难的杂技。
藏族女孩和她的自行车。次珍 摄 |
在旧西藏,任何新生事物都要遭到冷落和排斥,自行车也未能幸免,有人认为它滚动的两个车轮喻义着法轮,而骑在法轮上是大为不敬的行为,保守的人为此唾骂和仇视着骑自行车的人,据说还差点被当时的地方政府禁骑。在磕磕碰碰中自行车艰难地在西藏立足了,我看到过一部纪录片,里面有这样一个镜头:在和平解放西藏初期,前往西藏工作委员会开会的贵族们.有的骑着古老的交通工具——马,有的跨着现代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或摩托车,并驾齐驱赶往会场,从他们的代步工具不难窥视到他们保守或激进的心态。
在解放前进人西藏的自行车大多是英国制造的,就其品牌而言,有三枪、蓝灵、含巴、太阳、狮子等。说到老牌的英国自行车,我马上想到了我舅舅那辆“三枪”牌自行车,我敢断言,我舅舅那辆车是西藏寿命最长的自行车。不光是因为它还完整地存在着,而且还在履行着自己的“义务”,它的车身也保持着半新的“风姿”,预计再骑上个三四十年也没有什么问题。舅舅说他那辆“三枪”车是1956年托当时去印度经商的商人买的,当时的年轻人着想添置个手表、自行车什么的,就只能托经常到印度做生意的商人捎回来。舅舅那辆“三枪”车就是商人拆装后让马和骡子给驮回来的,至今已有整整46年的历史,虽年代久远但被我舅舅呵护得风采依旧。我舅舅已经是近七十岁的人了,每当我看到他不再那么灵活地跨在自行车上时,眼前立马就会闪现他风光无限的青春。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国产的飞鸽,永久等自行车开始在西藏落户,与英国、印度等国制造的自行车同行并路,那时我老家日喀则的自行车也不算少,在众多的车子铃声里,我仍能分辨出我舅舅那辆“三枪”牌车子的铃声。每当他骑车过来我就跑过去追赶车子,哪怕是摸着车后架走一程我也感到特别的高兴。最兴奋的莫过于舅舅带我骑车,但是这样的待遇只能是在我生病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每次他把我侧身放在自行车架杆行走时,我就低头观察尘土飞扬的路面和各种各样的车印,还有大大小小的石子和道路两旁的树木随着视线往后移动,这时我的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我甚至希望多生几次病能多坐几趟车。由于对舅舅的那辆“三枪”车有着太多的感情,我也特别关注舅舅对车子的每个举动。他把擦车的抹布塞在车座下面,每次出去或上班前先把抹布从车座下掏出来,用抹布把整个车身拍打一遍,拍去车身上的尘土,然后把抹布贴在车轮钢圈上转动车轮擦去圈上的灰,先前轮后后轮,先左边后右边擦起来,让整个车子发出闪闪的亮光,做完了这些后才开始骑车走,除非要特别赶时间,要不然他的这项骑车前的“预备工作”是绝对不会少的。不定时他还要把车子卸下来洗刷维修,常用的修车工具都装在车座后面一个小工具包里,走到哪里随时都可以用。
六、七十年代时特别讲究对自行车的包装.大部分车子都配有车灯,车灯要用一块鲜亮的红布包着,除了车铃,有些自行车车身还安装了电动喇叭,车架通常是用各种颜色的塑料绳于缠上,车把上套上用毛线编织的套子,垂下两根毛线球,两圈车轮罩条上缠上鸡毛束,还有人把鲜亮的塑料布剪成小四方形插入车条夹中,把整个车子打扮得花花绿绿。“文革”时自行车也有革命化的装饰,记得我舅舅那辆车子上用弹簧条挂上一块小小的毛主席语录,骑上车子走时语录便左右摆动特别好看。舅舅对这辆车子也是喜爱有加,有次他骑车去看电影,出来时发现车子不见了,他一晚上愁眉苦脸象丢了魂似的,第二天才知道是位熟人替他保管了一晚上,当时还没有看车收费这种行当。
六七十年代机关干部常下乡,每下一次就是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每次下乡时舅舅就要把车子用布包起来吊在房椽上,这样做一是为保护车子,二来防备别人来借用,然而就是这样也不能逃避别人提出借用的要求,远在拉萨的亲戚提出要求,说他们家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了需要自行车,让我们暂时把舅舅的自行车借给他们用。我听了很担心生怕借走了一去不回头,于是我坚决表示反对借车。这之前我们的生活极其困难时,舅舅也想忍痛割爱把车子卖掉补贴家用,又是我第一个站出来极力反对。我对舅舅的车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我平生第一次坐自行车就是这辆车,我学会骑自行车也是用了这辆车。那次我得罪了亲戚,但是保住了自行车,让舅舅延续了骑车最长的历史。如今当我翻看舅舅保存的历年自行车车牌和手续单子时,心里就不由的想起自行车在西藏发展的前前后后。
在我小的时候,家中有自行车的小朋友悄悄地把车子推出来玩,这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骑着车子到处跑,连回家吃饭的事儿也忘了。我很羡慕家中有车子的朋友,经常怂恿他们把车子推出来。我的一个朋友家有一辆车架有两处被焊过,两个轮子也不能排在一条直线的破自行车,骑上后一个车轮印子在左边,一个车轮印子在右边,这种独特的车印让我们能不费力地找到骑车去的地方。我们的老师看到我的朋友骑那辆车子上街买葱就打趣说“你的车子焊口在张开着,当心车子前后分家”。就是这么一辆破车也让我们玩得特别尽兴。那时候在日喀则过年时,年轻人最开心的娱乐项目就是在教武场广场学骑自行车。“六一”节时在林卡学骑车子又是主要娱乐活动。现在的年轻人好象天生就会骑自行车,那时候过年和过林卡到处可以看到搀扶自行车弯弯扭扭走的样子,常听到“不要低头,眼睛要注视远方”之类的教导声。平常家里来了个骑自行车的客人,孩子们就会很不好意思地提出借车的要求,客人只能很不情愿地借给他们,但孩子们一玩起了也忘了时间,弄得客人要回去时连车子的影子也找不回来。
当时的自行车不光是城里人代步的工具,也不光是年轻人娱乐的用具,它也是有些家庭谋生的工具。记得我们居委会有几家以打鱼为生的家庭,这些家的主人一太早带着麻袋和筐子骑车出门,晚上就用车子驮着满袋子重重的鱼蹬车回家。有些在修路道班工作和乡下的人进城时就骑车往返,他们的车上常常驮着满满的行李,车架上还要绑个气筒以备不测。那时候的自行车大都超负荷地承担着重多任务,有些人的车子只剩下主心部分,瘦如木柴,如果车子再少一样东西就没法骑走了。我曾几次目睹了我的一个邻居因为车子半路出了毛病,他就把车架扛在肩上两手提着车轮狼狈回来的情景。
既然自行车承担着这么重要的苦力,就必定会产生修车人。当时日喀则有两三家修理自行车的铺子,一旦车子送去修理,要等上几个月才能取回来,严重的“病号”没个一年半载出不来,修车铺的院子里废车成堆,补个胎最快也得等两天,哪象现在在路边站会儿的功夫就能把车子修好。能修一点车子的在当时就象是会修飞机一样神气,我的一个爱动脑筋的朋友靠着聪明学会了修车,谁家自行车出了毛病都请他修,帮老师修车,老师破例偷偷给他一包烟作为报酬,我们就猛抽起来,比给个饼子什么的快乐。
扎什伦布寺展佛节。闻鸣 摄 |
七十年代初期自行车是要凭票购买的,商店里偶尔摆上少量的自行车就能引来一大堆爱车人,最后当然是有门路的人买上推走,大部分人只能望车兴叹,即使你有钱也买不到崭新的车子。改革开放后,上海产的18型和17型自行车一下子涌入西藏,人们可以随意购买,这样也就出现了一个骑自行车的高潮。自行车紧俏的年代也随之入了尾声。七十年代末,在我上师范时家里卖掉一颗猫眼石给我添了一辆18型车子,让我真正实现了自己拥有自行车的夙愿。那时候电影是最有市场的年代,夜晚电影散场时我们一群年轻人排成长队骑车在人群中穿行时感觉特神气和自豪。由于自行车特受青睬,自行车偷盗现象也随之出现,八十年代被盗自行车的情况最为严重,我丢过两辆车子,但与别人比起来还算幸运,我的一个朋友先后丢过十几辆车子。当时在人群居住密集的楼内有一晚上一性丢过七辆车子的纪录,那时西藏自行车“户籍管理”完全取消,一旦丢失了就很难找回来。
前几年赛车型自行车在西藏流行,一下于街上骑车人都驼着背前行,好象都是自行车运动员。如今西藏骑自行车最庞大的群体是中学生,其次是外来务工的人员,本地人骑自行车的明显少了起来,工薪阶层再也不是几省吃俭用买一辆自行车的寒酸生活,一般工薪族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上四五辆自行车,但他们目标早变了,很多攒钱是为了买汽车,人们把骑自行车看成是穷样,骑车带人更看成是寒酸,连小偷的目光也转向了更值钱的东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不再是唯一的代步工具,摩托车、私家小轿车还有公交车、出租车慢慢地分流着自行车的队伍,以看自行车收费为职业的人也不象过去那么来钱。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多数家庭拥有私家轿的时代可能不会太远,自行车风光的时代也必将一去不回头,但自行车留给我们的磨不掉的往事将永远留在记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