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快捷 便利 发展

首页 > 交通频道 > 历史回顾

西藏古代的桥

张北平    发布时间: 1996-04-01 15:44:26    来源:

  木桥

  木桥是吐蕃地区最早的一种桥型。藏族世居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可以说雅鲁藏布江流域是西藏民族的发祥地。公元六世纪以前,生活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的藏族人民,长期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以部落为单位聚居。那时游牧部落需要经常迁漂泊。雅鲁藏布江流域沟壑纵横,高山峡谷激流密布,桥梁必不可少。至今在西藏交通不发达的地区,仍保留着一些古代的独木桥、云梯。西藏东南部原始森林地区木材资源丰富,故木桥颇多。从原始的独木桥到六世纪末的大型简支木桥,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西藏地区古代的木桥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单梁简支木桥,其二是仿斗拱结构的悬臂桥。藏文史籍上记载的简支木桥,溯源于独木桥。松赞干布在位时期,将都城从山南穷结迁至逻婆(拉萨)。他们在曲水县渡过雅鲁藏布江,沿拉萨河抵达拉萨,一路上架桥修路。在古董噶尔城西南七里(今东戈区)的堆龙河上,他们建造了一座长约100公尺的单梁简支木桥——池萨姆桥,可通行人畜车辆。该桥遗址位于今东戈桥下游,河床中残存木墩至今犹存。

  悬臂桥又名伸臂桥,它的出现略晚于寺院的建造年代,大约在7世纪末叶。它的建造得益于寺院建筑的启发,即仿照寺院柱与梁的斗拱结构架设而成。这种木桥多见于谷深水急,斤民难砌筑桥墩的地方,以及河面较宽,必须增大跨径的特殊地形。架设方法是从两岸分别层层压木,每一层均用砂石填充压实,逐层各伸出数尺。当两岸层木相距约一丈时,即用数根大原木连接为梁,在其上横向密铺长数尺的细圆木作桥面,两端用木钉或牛皮条绑扎固定即成。若河面较宽,木层亦相应增多,层层伸出叠高,最高可达数丈。此种架桥方法,多见于木材资源丰富的原始森林地区。为了使悬臂部分整体受力,纵木与横木交叉叠筑。说明古代藏族人民不仅掌握了较高的架桥技术,而且也具备了相当的结构力学知识。

  19世纪,英国工程师台维斯在西藏考察伸臂木梁桥,受到启发。回国后,他在距爱丁堡约10英里的福兹河上,建造了一座双线铁路伸臂桥梁。

  石桥

  古代西藏地区的石桥建筑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许多江河上,架设有不少石桥,至今犹存,颇有研究价值。如仿照斗拱结构建造的石板桥,即采用大板块片石,层层悬出叠砌,然后充填河沙和卵石,并以大块石压实。这种原始的斗拱石桥,用力学原理分析,由于悬砌石板充填河沙和卵石,并以大块石压实,使整个拱圈连为一体,力的传递沿着拱圈均匀分布,具备了拱桥的雏形。可以推测,在石拱桥传入西藏以前,该地区已有简单的拱桥建成。

  公元641年,随着文成公主入藏,开始建造大昭寺以及与之配套的琉璃桥(藏名宇妥桑巴)。这座富有唐代风格的石桥是藏汉工匠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为人们研究西藏古代石桥提供了宝贵的佐证。

  “宇妥桑巴”的译意为“绿色松耳石的桥”。其桥梁为木条梁并列架设,共四孔,中间三个石墩,两岸为石台,桥与骤道相接。雕花石板木护栏,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同寺院建筑一样,数百斤重的木条梁、板梁、升高架设到立柱顶上,足证当时吐蕃的起重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桥亭立柱与桥墩结合在一起,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石柱、石台均用花岗石砌成,绿白相间。夕阳西下时,长虹卧波的石桥与金顶粉墙的大昭寺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日喀则东南郊约二公里处的苏木佳石桥,为明朝初年西藏工匠所建。该桥长70余丈,横跨年楚河,共19孔,由石台、石板梁组成,可通行车马。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建成这么大规模的多孔石桥,说明藏族工匠的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

  明初,中原地区的石砌拱桥技术传入西藏。约在朱元璋洪武13年(1380),西藏工匠在日喀则境内的查弄河上建造了一座石砌拱桥,长约40公尺,共6孔。拱圈由花岗石砌成,拱墙用片石叠砌,内填河沙和卵石,石板护栏,与中原地区的石拱桥一脉相承。

  清代中叶,石桥建筑又广泛应用于宫苑、寺院和园林之中。如拉萨市内的罗布林卡(今人民公园)中湖心宫之石栏曲桥,如一弯新月点缀于台榭碧水之间,布局精致,堪称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珍品。

  佛教与桥梁

  西藏的古桥与佛教密切相关佛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离忧苦。”佛陀立教,以慈济群生为本愿。释迦牟尼尝教弟子云:“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可见真正的佛教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以嘉惠群生为职志。故藏族历代僧侣福利人间之胜行净业,史不绝书。前述之汤东杰布即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人。修路造桥,这是民间公认的善举,而作善莫大于造桥。交通要道无桥则江河阻隔,一水天堑,奔腾汹涌的惊涛骇浪吞没了无数船筏,人为鱼鳖。桥成则易危为安,化险成夷,民不病涉,车不苦阻,保障了生命,节约了时间这与佛教“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指佛塔)的思想是一致的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全民信佛的西藏,人人积极参加筑路造桥。

  斗拱桥是借鉴寺院立柱半拱的原理而建造的。铁索桥上的链索,本系连于寺院的金顶、飞檐和法轮之间,既可防风,稳固了针状饰品,又增添了寺院的庄严和美观。有些寺院的殿堂之间还架设铁索桥互相联结。所以西藏古桥与寺院建筑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寺院以佛教理论和五行学说严格布局,也影响了西藏的古桥建筑。如前述之“宇妥桑巴”就是富有佛教色彩的石桥。这座廊桥(风雨桥)的琉璃瓦屋脊顶上有代表权力的“三宝”(即佛、法、僧,自元代至1950年,西藏地区一直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四角飞檐有龙头表示威镇四方,木梁上绘有祥云,莲花等,整个廊桥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可惜因无人管理,现已开始颓损。

  一些官驿和城镇的铁索桥。塔堡建筑亦仿照寺院的形式,在塔堡四角设有象征权力的法幢并持以幡。每逢朝佛日或佛教节日,索桥即装饰一新。有些塔堡的柱上或墙上还镶嵌佛像和佛龛,供过往行人朝拜。

  有的大中型桥梁建成后,为了养护管理的需要,往往在附近寺院,请喇嘛住持,以香火募捐收入作为修葺桥梁费用。

  西藏古代桥梁建筑,充分显示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在祖国桥梁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我要留言: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