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塘,一片祥瑞宝地,却因县城海拔4014.187米,高寒缺氧而被称为生命禁区,千百年来落后的经济社会也戴上了“新时期国家重点扶贫县”的帽子。交通靠骑马的边远区乡农牧民,渴望着有一天坐着“铁牛”去看一看山那边的大世界。
从根本上改变农牧民群众出门难、行路难的现状,对于一个年财政收入仅400万元左右的理塘县来说,要等到何年何月。2003年底的一纸福音传遍了高城大地,在国家、省、州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将在理塘县麦洼乡、格木乡、哈依乡、亚火乡四个乡实施通乡公路建设,计划总投资1123万元,建设里程105.9946公里,建设期为两年,工程涉及全县三个片区7个乡,受益人口多达12000人,从此这些地区沿袭数千年之久的人背马驮的原始运输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如此大的投资和建设规模在理塘县公路建设史上尚属首次,这让边远地区的农牧民激动不已。2004年3月,理塘县召开经济工作会,把通乡公路建设列入当年政府十大工作之一。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通乡公路领导小组,出台了相关政策,实行归口管理,专人负责,层层立下“军令状”。理塘的3月还是冰天雪地,但四个乡2000多名筑路大军和500多头牲畜组成的运输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工地,炮声响了,硝烟弥漫,吆牛喝马,人欢马叫,处处热火朝天,干劲十足。
本着早安排、早准备、早落实的原则,理塘县对通乡公路建设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以麦洼、亚火、哈依3条新修公路为重点,县交通局工作组深入施工现场,与片区工委密切配合,充分组织调动沿线农牧民群众以近地劳务输出的方式积极参与公路建设,经六个多月的奋力苦战,三条路共计完成了60多公里的路面路基等基础性工程,大部分路段的路面宽度基本达到了4.5米要求,并修挖了较为规范的排水设施;第二
阶段以桥涵建设为工作重点,经技术人员实地勘测后,提出技术方案和工程概预算,确定施工单位,现所有的桥涵建设任务均已如期顺利完成;第三阶段以剩余的新修工程和格木路改扩建工程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扫尾工程。
到今年10月,随着麦洼公路所涉及到的容古大桥、两河口大桥、降多大桥、措洼大桥的相继竣工,理塘县四条通乡公路顺利完工。据统计,在工程建设中,组织发动群众累计投工28793人次,投入装载机、空压机等机械200多台次,火工器材340余件/套,油料5000多公升。为把这一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完成好,理塘县相关单位部门在人手吃紧,机具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先后多次组派工作组奔赴建设工地,与广大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降措,理塘县交通局局长。今年3月,当得知麦洼乡公路建设最为艰巨时,主动请战,扛起行李又一次住进了工地。两河口是拉波乡到麦洼乡的一段险道,路弯崖又险,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滚滚江水,要拓宽路基,必须向石壁开战,打炮眼。降措说:“我个头高,力气大,让我来。”人们用绳子把他系好,从岩上掉下去,找个固定的地方就开始打炮眼,头上是飞舞的雪花,脚下是滔滔江水,冻僵了的双手吃力地挥着手锤,用钻子一点一点地凿着岩石,汗水和灰尘糊满了脸,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等回到工棚时,已累得筋疲力尽,在生命禁区如此大的工作量我们可想而知他的疲劳程度了(在生命禁区躺着都相当于内地负重50斤)。第二天一早,他还是这么继续着,手裂了,出血了,他全然不顾;多病的妻子再次住院需送到成都,几次捎信给他,但他都因工程紧忍泪没有上县,只能委托亲戚将妻子送到成都……。他的苦心没有白费,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打通了两河口至麦洼乡的公路。贾生华,这位从技术员成长起来的原副局长,本已退休在家,当得知局上正缺人手时,二话没说,又重返高原,常驻工地监管督导四座大桥的修建,修建方的任何一个“小动作”都瞒不过他这个老技术员的眼。一次,一名施工员将一个不符合要求的石墩准备填入时,被“眼尖”的他发现,他将施工员狠狠的骂了一顿,并从头至尾监督着填入符合要求的石墩。正是由于他一次次的认真负责、铁面无私,才保证了大桥的建设质量。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正是由于他们的责任心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使通乡公路建设做到了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严要求,尽力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无效投入。
随着四条通乡公路的建成,边远的小山村由寂静变得热闹起来,山里的人们不但看到了“铁牛”,还坐着“铁牛”去看到了山外面的世界,山外的人也能知道山里发生的故事了。拉波乡是理塘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局“四个一工程”试点乡,但交通不畅,致富无望。随着麦洼乡通了公路,这里和稻城县省母乡连通,“死三角”变成了“金三角”,农牧民建温室,种蔬菜的积极性大增。哈依乡牧民扎西,路修通后,买了一台拖拉机,专门拉运货物,特别是在松茸季节,做松茸生意就赚了2、3万元,房子也重新修得漂漂亮亮,还买起了电视,提起这条路,他就激动地说:“是党和政府给我们修的一条致富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