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扎西雪巴,最初是指演出该戏的所在地——即今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扎西曲登,之后,慢慢演变成此剧团的名称和戏名。公元十五世纪曾组建过雅砻扎西雪巴演出队;雅砻扎西雪巴剧团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藏戏祖师唐东杰布(1385—1464,左图)时期,当时有17人组成,均为男子。
“文革”期间,雅砻扎西雪巴戏班停止活动。
剧团恢复后除了着手排练《诺桑法王》,经过学习还能演出《卓娃桑姆》、《囊萨姑娘》等传统剧目。
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雅砻扎西雪巴得到了继承和发展。1987年组建了一支由28人组成的演出队,在藏历新年、望果节、
文化节、迎接贵宾、物资交流会等重大节庆时演出,树立起良好的口碑。
雅砻扎西雪巴是藏剧白面具流派的特殊分支,被成为“扎西昂槯”,意为是“五瑞全聚之吉祥戏班”,2008年被有关部门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是山南地区乃东县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雅砻扎西雪巴所在地乃东县昌珠镇扎西曲登居委会于2002年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雅砻扎西雪巴的唱腔曲调和唱词道白不同于其他藏戏,演员所戴的面具均为白色边子黄色装饰。演出时,演员头戴面具,进行简单的化妆后,随着锣鼓节奏而舞。演唱时,其他演员也合声帮腔。除演出折子戏外,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顿”或“温白顿”,是出场仪式;第二部分叫“雄”也就是正戏;第三部分叫“扎西”,是演出终结的祝愿,同时接受主人或观众的捐赠。
这是过去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