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仁桑姆认真地听着记者的提问,满是慈祥与谦和 摄影:李桃
她是一个舞者,却将舞台留给了自己的学生;她是一个老师,却将每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她只是一个平凡的藏族人,却用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将藏族民间舞提炼成系统教材,默默地守护着藏族传统艺术。她,就是中央民族大学藏族民间舞教授慈仁桑姆。
1943年出生在西藏山南的慈仁桑姆,在未遇到西藏歌舞团前,舞蹈于她来说意味着陌生与遥远。12岁那年,当时在山南采风的西藏歌舞团将她带到了拉萨,后又来到北京,在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学习民族民间舞。毕业后,因为表现出色,于是留校任教。从此,慈仁桑姆便在此落地生根,与舞蹈终生为伴。
为人师者
一个可以跑到学生宿舍,为孩子们梳头的老师;一个在学生闯祸时,永远挡在前面的老师;这是为人师者对学生的疼爱,更是如慈母般给予学生的温暖。
作为老师,慈仁桑姆更愿意站到舞台的幕后,看着自己的学生去绽放和璀璨。在她的学生中,先后有15人在历届的全国艺术院校“桃李杯”比赛中获得金、银、铜奖和“十佳”称号;而她自己也连续六届获得“园丁奖”;2008年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顶着众多的奖项与封号,在面对记者时,慈仁桑姆其实更愿意谈及她与学生的感情。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她,即将结束自己的舞蹈教师生涯,一位学生在得知消息后,整夜无眠,在与慈仁桑姆的通话中,也难掩其不舍与失落。慈仁桑姆说自己最怕参加每年的毕业典礼,虽然看着自己的学生展翅飞翔是高兴的事,可是学生的泪水与分别的场景她却总不忍面对。几年沉淀下来的感情让这个平日里严厉的老师也不禁潸然泪下。
坚守与奉献
在慈仁桑姆几十年如一日的舞蹈教学生涯中,对这份职业的感情除了来自对舞蹈教育的那份热爱和学生的牵动外,更多的是对本民族舞蹈传承有着一种责任,正是这种使命感,使她倾其所能地保护与传承着这门艺术。
在民族大学艺术系成立之初,没有一个较为完整和完善的藏族民间舞蹈教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慈仁桑姆开始奔走于各个藏区,收集整理藏族民间舞蹈素材,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修改、完善,历经四十年,最后归纳整理出适合于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的藏族舞蹈教材——《藏族民间舞教程——女班教材》,它填补了民族大学藏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空白,同时也被列入“十五”国家重点音响出版规划。这套教材在2006年文华艺术院校第八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荣获精品组合课“保护传统文化贡献奖”;2009年荣获“北京市精品课程”奖。从这套教材的“孕育”“成长”到“成熟”,似乎就像是看着自己孩子从出生、慢慢长大、再到懂事成人,慈仁桑姆在它身上所付出的心血甚至比自己的女儿还要多。
慈仁桑姆告诉我们,现在她正在带领年轻教师和自己的研究生编写藏族民间舞男女班的文字版教材,也想尽快的完成出版。但凡涉及藏族舞蹈的相关话题与工作,慈仁桑姆似乎永远都有使不完的精力、减不下来的热情。她一再强调民间舞蹈教材的“三性”原则——训练性、民族性和风格性,民间舞蹈教材既要保持本民族原汁原味的东西,又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少数民族舞蹈的综合性人才。
异国的感动
对于慈仁桑姆来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莫过于民族的舞蹈艺术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欣赏。
在一次带着学生到日本的巡回演出中,一位日本观众被这来自异国的民族舞蹈所深深吸引。“我们从东京到大阪演出,他也马上坐火车跟来,坐到第一排,到名古屋,他站在第一个。我们从名古屋回北京的时候,他拿了各种各样的吃的,学生也哭、他也哭”,慈仁桑姆如是描述着当时的情景。这位名叫山口的日本观众是一位很普通的民众,在海边以打渔为生。虽然不富裕,但是从那次演出以后,山本对藏族民间舞蹈情有独钟,他每隔两年就来一次中国,到北京看望慈仁桑姆和她的学生。
面对新中国第一代藏族女舞蹈教育家、民族舞蹈艺术学科发展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等众多头衔和光环,慈仁桑姆流露出了藏族人那与生俱来的谦逊和淳朴,她虽然接近花甲之年,但她优美的舞姿,炯炯有神的目光,均表明她的艺术青春长盛不衰,她把自己的成就和荣誉归功于藏族同胞,归功于党和人民。她一再说,自己只是个普通人,能在藏族民间舞蹈教学之路上安心付出这么多年,要感谢的还有在自己身后默默付出的老伴,感谢他这么多年来的支持与理解。
在舞蹈业内,慈仁桑姆被誉为藏族舞蹈的第一人,然而在她本人看来,更确切的应该说是第一代人。“中国舞蹈家协会颁奖,我和我的同学都有一些奖项,这就说明我们这一代人都在为这件事努力着。”中华文化不仅属于汉族,更应该广阔的属于每一个民族。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每个人肩上都有光荣的使命。一个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小的个体;但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艺术这件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却是一件大事。一个人的小,与一个民族的大,在慈仁桑姆身上融为一体。
在线观看慈仁桑姆采访视频:
(责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