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发轫于上世纪初叶的西藏上层青少年赴海外留学生热,是中国近代声势浩大的留学运动中颇具特色的一个分支。今天,他们中的年长者如扎西次仁等已经83岁高龄,最小的乃堆·晋美等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当年,张经武、阴法唐等中央和地方军政领导积极宣传《共同纲领》和《十七条协议》,特别是对贵族和留学生最多的江孜和拉萨地区影响很大,很多学生被从印度接回西藏,送到北京等地继续接受现代教育。
年轻时的斋林·旺多
斋林·旺多出生在西藏江孜地方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在他5岁时就去世了,家中有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7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2个。他母亲的藏文水平比较高,从小就把孩子们送到学校上学,除了一个小妹留在家中时间比较长,其余所有孩子都接受了五至六年的识字教育。
没有去印度以前,斋林·旺多在江孜、日喀则、拉萨辗转求学,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威仪和严酷的体罚,老师在屋内咳嗽,他在外面听见都会吓得一激灵,好像老师有穿墙眼盯着他们一样。但家长偏喜欢把孩子们送到这些老师跟前,说是老师管教越严越有可能培养出好孩子。后来他还在一个叫“觉耐”的藏文小塾馆又学习了两年。去印度以前他的藏文功底可以说是比较硬实,藏文书体尤其漂亮,学校里经常是第一名,“那种艰苦的训练程度现在的孩子承受不了”。斋林·旺多回忆,在去印度的时候,母亲让他带一本《金刚经》,嘱咐每天诵读一遍。刚开始他每天坚持诵读,后来随着学业加重,再加上印度气候炎热,经书纸在亚热带的潮气中瘫软,慢慢发臭发霉,“就不能再读了”。
事实上,英语对西藏社会的重要性并不是一种新看法。早在191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就曾选派了4名贵族子弟去伦敦接受英式教育。1944年,西藏噶厦决定在拉萨开办一所规模更大的英语学校,由于三大寺僧人的反对,这所学校开办仅半年就关门了。“三大寺僧人的理由是,若学习英语的公职人员的子弟过多,使他们的观点和行为转变,这不仅将减少寺庙的施主,而且日后他们手握权柄,对政教的危害也更大。”可以肯定拉萨兴建英语学校是根本行不通的。后来虽然学校没有办成,但是很多贵族家庭特别是俗官对此耿耿于怀,双方回旋的结果是把他们这批人送到印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