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康巴木雅农业服饰区(ⅢC2)
本区指雅砻江中游以东,甘孜州道孚尼措寺以南,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北,折多山以西,雅江以东丹巴西南的大片地区,包括甘孜九龙和雅江、康定、道孚的大部分区域。雅地区男子服饰与康巴汉子服饰相同,农区妇女的服饰分冬夏两季袍服,服装面料有棉、哔叽、皮毛等,妇女夏秋穿无袖长衫,多黑色,也有棕色者;冬季,在无袖长衫内加穿一件长袖氆氇长衣,富者也穿短皮袄和皮裤、毛织裤,脚穿皮底靴子。戴龙头耳环,结发成绠交叉盘于额上,发辫上有戴辫套或插小银盘为饰的习惯。过去女子穿百褶长裙,现基本上都穿裤,中老年妇女还戴具有本地特色的“袋状帽”。由于木雅地区处于南北民族迁徙的走廊与东西汉藏、汉彝等民族或族群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汇合地带,因而,体现了服饰上既有康巴藏族传统的服饰,也有其他民族或族群的服饰特征。根据不同的服饰特征又可分为扎巴型、雅江型、塔公型、九龙型等。
(十二)康南农业多元服饰区(ⅢC1)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三江流域的河谷下游地段,包括四川的乡城、稻城、德荣,凉山木里县和云南德钦、中甸。这里是我国民族史中著名的“藏彝民族走廊”的文化交汇地带,有藏族、彝族、普米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此,文化呈现多元性、复合性特点。康南地区地形复杂, 河流多、河谷深,而且绝峡交错,交通不便,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区域内还呈现许多小区域类型,服饰特点明显。总的来说,康南服饰是农区服饰的典型代表,属连衣裙类型,女子上身穿右襟短衫,衣襟镶边,外罩大襟坎肩,下穿宽而长的百褶裙,腰系鲜艳丝绸腰带,有披毪披的习惯,胸前也佩戴各种项链和佛盒。头饰、服装衣料以及装饰风格各地又有差异,可分为迪庆型、木里型、乡城型等。
(十三)嘉绒农业服饰区(ⅣC)
嘉绒藏族主要分布在大小金川流域一带,包括阿坝州马尔康、金川、小金、黑水、理县、汶川、芦花以及甘孜州丹巴一带。本区处于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过渡的边缘,气候温湿,季节分明,土地肥沃,以农业为主。这里自古就是藏与汉、羌等民族的文化结合部,文化呈现多样性、古老性的特点。男子服饰同于其他藏区服饰,体现了与藏族的联系。女子服饰则别具一格,体现了嘉绒藏族的地域文化,其基本式样为“三片”:头顶一片绣花头帕,腰前后各拴一片围腰。一般上穿锦缎上衣,下着五彩白褶裙或裤,腰系自织花腰带及绣花围腰,冬季外着深褐长衫,披方形披风。在头帕图案、围腰装饰及衣服样式上各地又有差异。岷江河谷的嘉绒藏族还受到羌族习俗影响,平时喜穿长衫,系布围腰,冬天穿羊皮褂等。
结语
本文在区划过程中注意与藏族服饰本身特点相比照、印证,区划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藏族服饰整体风貌和区域特征。
首先,综合性的服饰区划兼有自然区划和文化区划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和人文跨学科研究的大胆尝试。气候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的,体现的是区域空间静态的服饰状况;而文化因素包含了历史演变和族群间的互动与文化交流,体现的是服饰动态的发展。因而,综合性的藏族服饰区划能够帮助我们较全面地认识藏族服饰及其文化。
其次,藏族服饰区划不是一种均质的划分,表现在区域之间服饰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相对的,反映了藏族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特点,这也是采用综合分区法的原因所在。以卫藏、安多、康巴文化区的服饰特征为例,三个文化区服饰既有共性又表现出差异。然而,每个区域内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性。卫藏地区服饰差异较小,体现了文化的一致性;处于山区峡谷的工布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表现出服饰的个性特征。安多地区以牧为主,服饰特征大体一致,仅在一些边远的农林地区才表现出服饰较大差异;康区地处横断山区,自古就是众多民族迁徙的通道,其服饰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兼融性、复合性,尤其是多民族聚居的边缘地区。
形成这些地域文化特点的原因很多,但自然的因素是明显的。牧区地势平坦、开阔,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较为便利,牧民的流动性强,生活空间极为相似,其服饰表现出一致性;相反,农林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劳动固于一地,环境相对封闭,长久以来就造成了小区域间服饰的差异。而藏南谷地虽属于农耕区,但人们生活于宽谷地带,地势高差不大,并且区域内气温适宜,气候条件相当,所以服饰大体一致。总之,由于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与当地的人文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文化边界与自然地域分异界线大致吻合。
最后,各服饰区表现出来的服饰表象,蕴含着丰富的自然、人文内涵。各服饰区所表现出的服饰的相似性或差异性特征,有着深奥的自然和历史文化信息。由于特定服饰区域形成的自然成因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方显其研究的价值。以康南服饰为例,其表现出来的多元文化特性反映了藏族与彝、白、纳西、普米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情况。如果将康南服饰与康中服饰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核心区表现出该民族或族群的核心文化要素,在文化的过渡区则体现出绚丽多彩的文化特质。因此,服饰分区研究对研究藏族文化变迁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大有裨益。
(责编:凌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