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谐是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意为圆圈歌舞,流传广泛萨迦地区称“索”,工布地区称“波”或“波强”,藏北牧区,康巴区安多地区称“卓”或“果卓”(俗称锅庆)。果谐多在节日喜庆,劳动之余和宗教仪式上演唱,参加者相互手拉手扶肩,边唱边舞,不用乐器伴奏;在西藏地区果谐的音乐朴素,热情,结构简练,一般由慢歌段和快板段两部分组成;后者是前者旋律的简化如紧缩,以脚顿地为节,作为音乐的前奏,间奏及结尾拍为主,但在前奏、间奏,结尾中常出现变化节拍。多数乐曲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个别乐曲为六声、七声音阶。另外在康巴地区的卓有的在慢歌段前加散板的领唱,扩大成三部结构,慢歌段中多运用三连音,五连音,切分音,附点音及装饰音,音乐浓厚深沉快歌段旋律简练,节奏明鲜,音乐矫健而定于动力。还有四川嘉式藏族地区流行的锅庄,分大锅庄,小锅庄两种,常用七声羽,角调式,除自然音外,旋律常出现变奏式清羽音,音乐风格独特。如下例,推谐在拉萨地区极为盛行,最初只用札木聂伴奏,后发展为小型乐队伴奏。堆谐的结构由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段,结尾组成,慢歌段音乐优美开朗,快歌段用紧,梁拉慢唱的手法,使音乐欢快紧凑。堆谐的前奏,间奏与结尾的曲调基本固定,但慢、快歌段的旋律各不相同多用宫调式,亦有羽、商调式,曲中常出现宫,羽调式交替,结尾处由主调向下属调转调式为堆谐特有的终止式。
下列是堆谐曲调的片断:
1.弦子藏语称“页”“伊”或“康谐”流行于康巴,卫藏地区。由于歌舞时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古称弦子。弦子发源于四川的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资舒展而著称。弦子的音乐极富歌唱性,结构简练,多用羽调式,微商调式次之,乐曲中常出现调式交替。歌曲以6个章节为一句,以4句为一首,多数曲调可以自由填词,如下主要流行于拉萨地区。
2.玛的音乐基本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组成。歌曲部分的音乐典雅优美,演唱时伴以简单舞蹈动作,舞曲部分热情活泼,舞蹈轻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引子的曲调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异,多数为高调式。个别乐曲结束于羽,宫调式,歌曲部分的曲调各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关系转调,伴奏与堆谐相同。
3.谐钦流传于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区的古老仪式歌舞形式,多在隆重节日或仪式时演唱,谐钦一般由带有标题的歌舞曲多首组成,首尾乐曲分别称为“谐果”(引子)及“扎西”(吉祥);每首歌舞曲由慢板及快板,或由慢板,中板,快板组成,音乐古朴热情。歌词内容有人类起源,历史传说,送祝福等。
4.热巴谐流行于康巴地区的流浪世俗表演歌舞,包括鼓铃舞,热巴弦子等。热巴弦子音乐与民间流行的弦子相同,鼓铃舞音乐包括散板的男声领唱及慢板齐唱,音乐热情优美,富于魅力。此外还有流行于西藏地区卓谐(鼓舞)流行于云南中旬地区的雄冲,卓见,流行于甘南地区的多底舞,嘎巴舞等。
四、藏族音乐的发展
对藏族民歌的称谓,甘、青、川、藏等省区的藏族地区各有不同。就西藏来说,各地叫法也有不尽相同的,这仅是方言叫法而已,而内容与形式基本不外乎“鲁体”与“谐体”之类。与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比较起来,民歌更具有劳动人民的特点。西藏是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宗教稳定地占据着西藏的统治地位,已有五六百年了。从西藏民歌中,我们可以听到西藏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可以看出群众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战争方面的思想见解和政治态度,并能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基本愿望与要求。在藏族的民歌中,还体现出一种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强烈反抗。藏族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情歌的主题,虽是反映男女青年的自由爱慕,其实也揭露了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礼教对婚姻自由的羁勒,更反映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旧制度造成的爱情悲剧和争取恋爱自由的斗争,甚至在统治阶级里也有。十七世纪末,六世达赖仓央加措的“情歌”,就是突出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