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艺术长廊
探究藏族流行音乐的创作特点
 
郭琳   发布时间:2014-07-23 07:30:00   来源:《现代妇女·理论版》

  一、藏族概述

  藏族群众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等。藏族人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七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时期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为亦由此而来。

  二、民歌的起源

  民歌的起源,是世界上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极感兴趣的课题,曾经有过多种学说,有劳动说、情动说、本性说、神说、情爱说、鸣响说等。

  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民歌是中国音乐载体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拾木头,都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这些“杭育杭育派”,也是最早的民歌作曲家”。

  在人类生产力不断进化,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歌伴随历史的步伐,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生产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民歌这种艺术形式也随之日渐发展完善。

  三、藏族音乐

  藏族音乐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诵经调五大类。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按结构和表达形式分,藏族民歌可分为“鲁”(亦称“古如”)和“谐”两大类。

  “鲁体”民歌又分为“拉鲁”(指山歌)和“卓鲁”(指牧歌)。文人诗歌与“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每句的音节相等,一般六至十一个音节。其节奏特点是“xxx xx xxx”,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相互对应,形成相对稳定的程式。这种民歌形式应用,早在八世纪的时候就有文字记载,可以说是藏族民歌中最早的一种类型。

  “谐体”民歌品种较多。从地区划分:“堆谐”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康谐”流行于昌都以东的藏区;“巴谐”即巴塘弦子。从内容与形式来分:“谐青”颂歌专在仪式上、典礼上唱;“勒谐”为劳动的歌;“果谐”为圆圈舞;“达谐”为箭歌等。“谐体”一般每首四句,有时六句,但均偶句。每句六个音节,分三顿,每顿二音节,节奏是“xx xx xx”。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