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普布,西藏拉萨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B9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11)04-0039-05
藏传佛教 图片来自:JIKE
佛教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后,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传播过程,之后终于在西藏生根发芽,而且随着势力的与日俱增,开始与西藏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在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传承世系不同、修持方法各异,藏传佛教内部又派生出诸多门派,各派兴建寺院和其他宗教场所。
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和格鲁派等诸多教派的传承方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总体而言,藏传佛教的传承制度可以大致分为:师徒传承、法嗣传承、嗣代(家族)传承、活佛转世传承等。对于一个教派、一个寺院、一个经院来说,其传承系统是错综复杂的。比如在师徒传承中会有法嗣传承和嗣代传承,法嗣传承和嗣代传承中又有师徒传承。因此以上几种传承只是大体上分类相互间不能截然分开。
一、师徒传承
(本小节部分内容参阅了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
师徒传承制度不仅是藏传佛教各教派都采取的最普遍、最常见、历史最长的一种传承方式,而且也是佛教传播、发展的最基础的方式。佛祖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正是采取了师徒相传的方式,经过饮光(围宋)、庆喜(衮噶沃)、麻衣(夏纳果坚)、小护(尼白)、有愧(迪帝巴)、黑色(那布)和大善见(勒通其)等“七代付法藏师”。(参见《藏汉大词典》【Z】,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034页。)将释迦牟尼的佛学理论发扬光大。在此之后,又有了龙树(鲁珠)、世亲(依年)、无著(托美)等一系列师徒传承。藏传佛教从传播初期到后弘期各教派的形成和发展,师徒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宁玛派的传承看,传统上分为经典传承、伏藏传承和诸佛心传等三种,其中前二者大都以师徒传承为主。
经典传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8、9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至赤热巴巾时期,他们先后迎请了莲花生、寂护、法称、无垢友等多位印度大师来藏,收授众多弟子,传出了《幻·经·心》等典籍。
宁玛派的伏藏传承也是在前弘时期由莲花生大师、无垢友、赤松德赞、益希措杰、鲁·南喀宁布、白若咱那、鲁·桑杰益希等人先后将密乘经典法门埋藏于山岩土石之间,到后弘期时逐渐有人将这些经典发掘出来,师徒依次相传,称为伏藏法。伏藏中所发掘出来的经书与经典传承所传之经典大多相同,不过有的经书也有伪造改篡之事。后来也出现了许多掘藏大师,掘出了宁玛派众多典籍,还掘出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如公元14世纪邬坚林巴掘出的《五部遗教》等。由于后期所有掘藏大师都各建寺庙,弘传自己所掘出的教法,遂以寺庙为单位,形成各自的传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