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艺术长廊
吴作人先生与西藏美术
 
韩书力   发布时间:2011-06-05 08:50:00   来源:《西藏人文地理》

吴作人先生
吴作人先生

  敬爱的吴作人先生本世纪四十年代初曾数次到青海、甘肃、康巴地区深入藏区生活,旅行写生。并从而逐渐创造出独属于他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系列震撼人心魄的艺术形象——雪野上的奔嫠、大漠中的骆驼,展翅重宵的雄鹰等等。

  由于种种原因,吴先生竟始终没能踏上真正意义上的西藏地区,没有畅游于神山圣湖之间,这无论对于他本人还是对于西藏本土来讲都不能不说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吴先生有一方闲章,印文是“曾客通天河上”,更令我辈一次又一次品读出他老人家对地老天荒的青藏高原那种萦绕始终的情结。

  做为晚辈,我无缘在正常的求学时期得到吴先生的耳提面命,只能通过印刷品和展览会上有限的作品中来学习体悟吴先生那平和隽永的画境,并进而推衍与想象从作品里流露出的吴先生的风采与精神。

  一九七五年夏,我在拉萨斗胆向吴作人先生万里投书讨教画技与画理,很快便收到了由李化吉老师转寄来的有吴先生亲笔签名的数幅中国画印刷品和其当年在康青藏区画的石印人物肖像速写,令我激动不已。

  七七年夏,我出差到北京,为了感谢吴作人先生远天远地的关切之情,我特意在八廓街选购了一把小藏刀作为见面的小礼品,同时还不知深浅地带上了自己刚刚完成的一套反映藏民生活题材的连环画《会说话的琴轴》,想借机一并得到指教。记得那是个难得凉爽又难得清静的夜晚,吴先生在画室的台灯下,仔仔细细地一张一张地审视着画稿,还不时地抽出若干幅给予点品,反到让我十分不安,很后悔自己的轻率。吴先生一再说他喜欢这套连环画,因为有较强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点,还说要推荐给外文出版社的同志们看看。

《藏女负水》
《藏女负水》  布面油画

  一九七九年秋,北京人民大会堂西藏厅委托我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完成一幅丈二山水画《喜马拉雅晨曦》。我从未画过山水,唯一能做的努力就是挤出时间沿雅鲁藏布江逆行几百公里感受两岸的民情风光,画画速写,然后回拉萨闭门制作。画如期完成,自治区领导审查通过,但要求保留藏文题款(为罗伦张同志题写)而挖掉汉文题款到北京请名人重新题写后交大会堂。我赶到北京,把这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向何熔老师诉说后,他很痛快地答应帮忙与吴作人先生联系,第三天就得到吴先生同意题字的回音,并嘱我尽速将画送到他家。那天吴先生有事外出,萧肃芳先生在家等我们,她说吴先生让我们写清楚题字是左行还是右行,因为不懂藏文,怕藏汉文相左。

  我们从各种媒介上得知,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是吴作人先生艺术活动(包括社会活动)最忙碌的时期,正所谓实至名归。那段时日,我抱着不打扰就是尊敬与爱戴的信条,决意不在吴府车水马龙的空隙再凑热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的生命历程与艺术活力毕竟是有限的,因而他理应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

  于私不打扰不难做到,而于公则是很不得已。有录可查的便有一九八五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西藏民间雕刻艺术展”和一九八八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西藏青海当代美术作品联展”。这两个展事,在北京可能算不得什么,而在西藏、青海这样的边远省区则是要使出吃奶之力才能办成的,其难度有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地理上的水远山遥及其他方面不一而足。

  然而吴作人先生和十世班禅大师均拨冗为上述两次画展开幕共同剪彩祝贺,并给予实事求是的鼓励与指教。事后有人戏称当代中国佛艺界两位大师都关照,青藏美术定是前途无量。记得八八年八月上旬,我与青海美协主席左良同志登门请吴作人先生指导支持两省区联展时,吴先生平静地说,现在的画展太多,不请的也太多,看了张三的不看李四的就会造成不平衡。故尔近来是一概回绝。不过,青藏高原的同志们来北京办展,又是个多民族的大型画展,不容易,到时我们一定去。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